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改革新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改革新潮 >> 正文
“反思”的本义与意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4

    教师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专业发展自然就成为学校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基于校本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与实践中,“反思”一词是经常被提及和倡导的。这不只是话语方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观念和行动的体现。人们所获得的基本的共识是: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更应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性。

    但是,在实践中,对反思的把握却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把反思视为对教学简单地回头看,视为教师单纯地找问题,视为教师一味地自我批评,甚至反思成为了校长检查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写反思、说反思、规定反思次数与字数的量化标准等,成了许多学校促进教师反思的“有效”做法。这些现象的存在乃至其合理性的获得,其实与对“反思”的本义与意义的理解不足有关。

    反思,就其本义而言,是教师基于职业自觉而对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事件、问题及其价值的自我理解与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反面与反向的多元思考方式不断建构自己新的教育教学生活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寻求改善与改进教学的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触及问题,更要发现意义;不仅要改善现状,更要拓展新域;不仅要追问不足,更要获得信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非常生动和丰富的特性,需要通过多种实际的活动与行动去体现其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这些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所获得的意义,又是以对“反思”本义的把握为前提的。

    反思要有助于教师发现新的教育意义。教师在真实的教育世界中经历多种多样的人与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教师的“生活世界”。通过反思,应该使教师清晰地意识到,原来习以为常的人或事,其实都有新的意义;“原来不过如此”、“日复一日”的职业生活,其实蕴含着鲜活、具体、快乐的价值。

    反思要有助于教师理解“我的理论”,建构“实践知识”。教师的教育生活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教学活动从来不是教师在某种“外在理论”或“他人理论”规范下的程式化运作,而是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我的理论”的实际体现。反思使教师将“我”作为教育实际当事人,从已有理论的规范和要求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又通过对具体人与事的重新理解,获得更为丰富的“实践知识”,进而获得更具智慧性的行动。

    反思要有助于教师更加关注自我专业成长的历程。教师专业的内在特性需要教师不断关注自我,更新自我。真正的反思,要使教师不断回归自我,寻找自我,并从自我出发,从“我”所有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品味教育教学的甘苦滋味,不断寻求自我的改变,明确自我的位置与方向,使专业发展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反思要有助于教师不断增强对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寻问题、找缺点、毫不留情地自我批判,似乎是“反思彻底”的表现,其实只会增加教师的自卑感,降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敏感性和认同度。从教育教学的内在特性看,教师应是一个“敏感”的人,包括对变化的敏感、对事件的敏感、对问题的敏感。我们总看到这样的情况,为师久了,热情渐减,习惯厌倦,不觉得有新的价值与意义,出现了“职业衰竭”现象。反思,以其“换个视角、换个心态”的方式,会使教师重新获得职业的敏感性,不断从点滴细微中感受职业的乐趣,增强工作的自信心。

    反思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责任感。教师工作,责任重大。这是古今中外对教师作用的共识。这里的“责任”之所以重大,是因为教师工作与学生的生命、命运、成长、前途相联系。这种“责任”也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地将自己置身于教育理解教育,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方式,这本身是教育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增强教育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9日第6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