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改革新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改革新潮 >> 正文
深化课改应多关注普通教师的感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4
      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变化不容否认,但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时常在想,现在的课堂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课堂吗?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实际问题?
  一、校长的专业化程度能否引领新课改
  现在大家有一种共识:课改能否深化,关键是看校长的办学理念。其实,仅有新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关键在于校长是否让教师认同、理解这些新理念,是否为教师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是新课改中校长核心能力的体现,它决定着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关注校长是走职业化、职级化还是专业化的人很多,争论也很精彩,但从普通教师角度看,我们更关心的是校长的专业水平即课程领导能力,它涉及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校长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实践示范的榜样,校长要靠自己的专业魅力去唤醒教师的课改热情,这是校长肩负的神圣使命。同时,校长不仅要知道怎样说,更要知道怎样做才行。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管理水平也会影响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本次课改涵盖了学校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新课改是校长面临的课题之一,中层职能部门的“变脸”与重组显得尤为重要,校内督导、培训与校本课程建设都对校长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否认同新课改
  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转化上的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急匆匆抛弃了传统教育理念,这使得在基层担任新课程实施任务的教师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面对教育现实的压力和传统的评价机制,很多教师依然处于彷徨、迷惑状态,一些灌输式培训是否唤醒了教师的内在动力,还是一个疑问。
  平心而论,笔者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拜读专家们的文章、看学者们的争论的,可看过之后迷惑并没有减少,他们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可就是离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那么远。如果教师的内心世界、教育理念不发生质的转化,新课改的命运可想而知。如今,社会、家长对新课改都持审慎的观望态度,长期单调、重复、超负荷的工作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这些因素是否会给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热情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尚不得而知。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支撑新课改
  为了追求办学规模、上示范高中,很多学校都在扩招、扩建。扩招后教师从哪来?大量刚毕业的师范生走上了讲台。而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很多学校中年骨干教师比例明显偏少,教师队伍结构很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深化。
  这些青年教师对教材体系、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的理解还不那么深,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新课改的生力军。即使是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也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替缓慢、跟不上课改节拍的问题。有人会说,不是有岗前培训吗?不是有各级各类的“骨干”培养吗?如果认为这些“非专业化”的培训就可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自觉运用这些新理念了,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形成的,而不是经过培训速成的。我们现在的培训理论太多、太空,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远离了教师的专业需求,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恰恰是新课改能否深化的关键。况且,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一些“骨干”、“名师”也都是被“计划”出来的,是按名额分配到各中学的,这未必符合教师自身成长规律,对新课改的实施难有质的帮助。
  本次课改提倡“让读书走进教师的教育生活”,为此也有了“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等提法,但多项调查表明,教师用于读书方面的时间仍然非常有限,文化底蕴和专业底气的不足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大打折扣。
  四、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否足以解读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与以往的“直线式”编写思路不同,它是以“散点式”为编写思路的,其特点是既“浅”又“活”,重要变化在于减少了显性知识点,但内涵更加丰富,实际授课时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如果我们把旧教材比喻为“面包”的话,新教材则是“面粉”,“面粉”要变成色、香、味俱全的“面包”,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加工,还要有提炼和创造,而这恰好是大多数教师的软肋。很多课堂看上去很美,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要深化课改,我们一定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关注普通教师的感受,多站在普通教师的角度去想问题,真正依靠、尊重广大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认真研究教育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只有这样,新课改的深化才大有希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