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改革新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改革新潮 >> 正文
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方向 积极探索保证公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4

10月初,北京市公布了2010年高考(论坛)改革新方案,其中高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校录取重要依据,引起各界关注。

自2004年9月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4省区率先启动新课程高考以来,已有12个省、自治区、市陆续启动了高考新方案。新方案新在哪里?对考生、学校产生了什么影响?

 

素质教育成为方向

总体上看,各地方案突出了“素质教育”、“综合考量”,力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山东省新高考科目设置由“3+X”变成“3+X+1”,新增的“1”是指基本能力考试。浙江省的“个性化高考”采取“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体制,即“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选拔考试”,3类考试形式为考生提供了3种不同的求学方向。

在高校录取方面,针对院校类别,江苏省2008年高考设置了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浙江省在2009年高考实行了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的办法。福建省2009年高考,在把考生的综合评价纳入招生选拔体系的同时,还开展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

可见,以“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的考试科目,分为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的考试内容,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之一,是各省高考改革的共同方向。

不断改革积极探索

“当前北京市高考新方案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是高考改革专家们一次积极而谨慎的探索。”清华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孟芊表示,新方案将综合素质评价和会考成绩纳入高校录取依据,“为高校录取工作提供了更大信息量,把参考的权利交给大学,这无疑是积极的”。

在中学,多数受访教师表示,高考新方案总体来说是“平稳”的。原有的高考方案主体得到了最大程度保留,一些新环节在之前的课改中也有迹可循。不少老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与考试硬性挂钩,而是采取提供给高校以供参考的方式,比较合理。

在高考新方案中综合素质评价环节的落实方面,北京多数中学都将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6个方面,转变成了对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旷课记录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各指标的考量。“除了给每个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学生自己也会组成小组进行自我及相互评价,而且家长也会参与其中。”人大附中的地理老师刘立凡说。

事实上,无论高考怎么变化,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都是不变的主题。北京156中学副校长王勇毅表示:“我们并不会在学校里刻意渲染新高考方案如何与众不同,而要让学生冷静看待高考方案的调整。”

高考改革任重道远

“高考改革是全方位、立体的。改革的方向、利弊,不能简单地从一个侧面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认为,高考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考的初衷是什么。“高考的关键标准应该是高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用来衡量基础教育的水平。”

在孟芊看来,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需要具备“信度、效度、区分度”,既要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这种“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还要能够还原考生的真实水平,避免“发挥好坏”的偶然性。

辛涛表示:“高考制度是目前最能体现公平的一种制度。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他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宏观上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改革,改进技术考核标准。”例如,完善诚信体系,防止作弊现象,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