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随着贵州等五省最后一批进入新课改,全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的高中全部实施了新课改。那么,新课改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以下是笔者对高中新课改的理解,仅供参考。
一、新课程的三大理念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一,新课程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新课程,不仅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使学生养成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其二,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此次高中课改,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生存能力等,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其三,新课程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高中课程改革摆脱了过去必修课主导一切的局面,设置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选修课程Ⅱ三部分,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人生,以满足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2.强调整合性,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生素养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新课程下的普通高中教育力图培养的人才是: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3.完善评价机制,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评价观
具体说来,要完善校本评价机制,在注重对学生过程评价的同时,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真实描述、记录学生受教育和发展的过程;要拓展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参数,打破仅用考试成绩评价一切的传统模式,要优化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环境,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二、课程结构的四大特点
1.模块制
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三者属于包容关系。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八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共17个科目,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指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或建议。
高中新课程的这种规划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科的专业性,使得高中新课程富有弹性。一方面能够避免学生偏科,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便于学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选修制
高中新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必修课程(必修模块)保证学生有共同的学习基础。选修课程Ⅰ(选修模块Ⅰ)可以理解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即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某个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Ⅱ(选修模块Ⅱ)是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它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
3.学段制
高中三年每年52周,其中学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学年分上学期20周,下学期20周,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0周,第二学段10周),每学段10周中分授课9周和复习考试1周。
4.学分制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1--2个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1个学分,其它学科每个模块2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程,三年要完成5个课题的研究,每个课题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每周2个学分共计6个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可获得2个学分。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获得至少22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144分才能毕业。
三、师生行为的三大转变
新课改后的各科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自然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由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决定了新课改之后的师生关系也要随之发生转变。
1.教师课堂行为的转变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由“大统一”向“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
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学分享。合作学习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更要强化合作意识。
探究学习。即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资料,把学习中的问题、感受记录下来,养成探究的习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3.老师、学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改之后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合作、互动、面向全体的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沧州一中 马长水 常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