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俗,其核心功能,一是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促进家庭和睦、宗族团结,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世易时移,中国社会近百年的发展已从古典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要求“去魅”,一切都要在现代理性的法庭前为自我辩护或放弃存在权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关注:节日的内涵是什么、意义为何?可喜的是,一部以展示传统节日发生语境、诠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书《中国传统节日》得以面世,以朴厚的节日情怀与优美的行文方式,点活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血气,成为一部中国传统节日的提神之作。
节日文化内涵在人们生活实践中沉淀为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依托特定文化样式又散而为各种文化符号,从文化内涵到文化记忆、文化符号,三者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之树的根、茎、叶,这三个层次正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阐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构架。全书以此为解读框架,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作了精准把握。
如对“春节”的解读。首先是细致揭示“春节”发生源流与多样节俗,捋清“春节”的文化符号,进而点出春节节俗符号的“核心功能,一是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之神祈福禳灾;二是促进家庭和睦、宗族团结,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贯穿于形形色色春节节俗符号背后节日内涵、文化记忆的点醒。
再比如,在谈论“中秋节”时,作者把握的角度值得称道。在详尽描画“中秋节”诸般习俗后,说道:“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所蕴涵的观念我们未必能够完全接受,但关于中秋节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这种脱略形迹、透入精髓的角度,正是把握传统节日当代价值的关键。中秋节的节日魅力,以形形色色节俗作为载体却并非节俗本身;吃月饼、团圆月、赏新桂,中秋的美好少不了这些“忙活”,但中秋真正的醇厚滋味却是在这些“忙活”之后的“回甘”。传统节日的现代守护,守护的不应正是这种节日的“回甘”吗?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涵括了通常所谓“八大”中国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更将中元、腊八、小年三个传统节日郑重推出,这体现了以尊重传统节日内涵为基础的对于传统节日体系的新的体认。中元、腊八与小年三个节日,在当下民众的节日实践中比之“八大”传统节日影响明显要小,但若论其节日内涵的丰富与独特,这三个节日与“八大”传统节日相比则毫不逊色。如书中对“中元节”的解读就颇为精彩:中元节恰处在“七夕”与“中秋”之间,从自然时序节气演变来看,中元节正是七夕的延伸和中秋的预演,其节日内涵则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和民间的鬼月鬼节习俗的三节合一,这使得中元节负载了“缅怀先祖、孝敬父母的孝的观念和照明拯孤、乐善好施、慈航普度、慈爱无边的博爱精神”。经此解读,中元节显然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发生勾连,自具光辉。
今天,传统节日并没有“死去”,而是积淀为人们关于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与解读,正立足于此种认识之上,做出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醒神呼唤。(耿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