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第一中学2008年年鉴
学校是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占地面积68332.6平方米,建筑面积5007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2008年,学校有教职工276人,其中专任教师23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7人,中级职称的73人,初级职称69人。有教学班72个,学生4640人。2008年高考,一本上线580人,二本上线1127人,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均为沧州市第一名。
2008年,为了适应教育形势新变化,结合工作实际,我校在“严管严训”“精细化管理”等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目标,加强了学校制度建设。沧州市常务副市长张宇、沧州市委书记郭华、沧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希格等领导先后来我校慰问、调研,对我校取得的办学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荣获沧州市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沧州市教育普法工作先进集体、沧州市基础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沧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渤海潮》校报获得全国最佳校报一等奖等十几项荣誉称号。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沧州一中安全管理责任制》《沧州一中教职工请假制度》《沧州一中教学规范》《沧州一中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沧州市第一中学教学用品发放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管理等学校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并在实践中逐一落实。
【理顺管理渠道】2008年下半年,学校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增减了管理部门设置,调整了部分科室职能,建立了“校长负责制”“年级部主任负责制”“备课组长负责制”“班主任负责制”四级管理模式,理顺了管理渠道,变直线式管理为条块结合式管理,解决管理缺位、职责交叉、效率不高的问题,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拓宽办学思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人、成才,我校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结合本校实情制订出了一个“走多元化教学”的办学方案,积极探索多元化开放的办学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高二年级与北京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了美术班。另外,学校正在努力争取办“珍珠班”和“中加班”。
【完善了听课制度】学校对工作一到三年的新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由全体听课人员或听课代表向授课人进行评价,沟通交流。对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实行开放听课制度,教师之间可以随时听课。要求工作三年以内的教师每周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不能少于3节;教龄三到五年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龄六年以上的教师(含骨干教师)互相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校长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每周听课2节以上,并要有听课、评课记录。
【落实了年级组和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结合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学生培养目标,并将其一一分解到每个年级组、班级和教师,对于重点学生实行包干制,每名任课教师负责两名学生。同时,把各科教师对班级的贡献量化,进一步完善了高考评价考核奖励办法,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作到了向高三倾斜,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动员会,教师质量分析会,做到三位一体,群策群力。进一步增加了管理人员,划分了管理责任区,实行了流动式管理,使管理分工更加精细。
【细化教学管理层次】实现分层次教学和动态化管理新举措。动态管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原则上把教学班分为:珍珠班、市区实验班、普通班等三个层次。今年录取的高一新生,珍珠班是面向沧州全市,根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由中考成绩556分(不含体育分)以上学生和各县市区特别优秀学生组成。市区实验班,由市区中考成绩520分(不含体育分)以上学生组成。其他学生编入普通班。其他年级学生也根据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应调整。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进行了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同时,采取了动态化管理,即各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上一层次的班级,而上一层次的学生若成绩落后,将降入下一层次班级,为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平台。学校出台了《沧州市第一中学名师管理办法》,在教师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根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师德表现、学生评议等情况由学校考核小组进行综合评定档次,据此对教师采取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政策,真正做到优者上、平者让、低者下,使教师队伍动起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渤海潮》校报、校园网的宣传作用,全年出版校报10期,校园网发布校园新闻110条,对我校出台的一些新举措、新规定进行广泛宣传,校报、校园网栏目齐全、新颖,广大师生踊跃投稿,为弘扬校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多媒体系统,建立了校园广播站,对每天的新闻精心剪裁、制作,让新闻进入课堂,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开阔了师生视野。尽管办学资金困难,学校仍坚持为每个班级订阅了《沧州晚报》,让学生们及时了解沧州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学校还通过校园宣传橱窗,举办讲座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