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我校2013届19班毕业生(班主任刘晓燕老师、张玲波老师),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与清华大学冬奥志愿者城市服务分队的同学们一起,为开闭幕式观众的集结疏散提供保障,数天后,他还将继续服务于北京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
在观众集结点,张旭东和他的小队成员主要负责签到安检区外部车辆与人员的流线引导工作。在活动当天,集结点的志愿者们将是观众们首先遇见的面孔,而在集结时,人员流量大、其中也不乏驻华使节和外国友人,工作中经常需要双语切换,所以,北京市相关领导部门将这一平凡却重要的任务委派给了清华的同学们。值守好自己的点位,让每一位来宾在进入园区后感受到东道主的温暖,便捷地找到安检区、顺利地通过安检、准时地登上发往鸟巢的班车,将他们送至在近端等候的下一站志愿者面前,就是他和小伙伴们的“使命”。
2月4日开幕式当天张旭东和伙伴们出发前的合影
让张旭东感受颇深的还是与外宾的互动——有些外国观众会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集结,没有领队的组织,每当看见有观众走来,在中心路口值守的他总是主动走上前,打招呼、确认身份、指引路线并祝福他们观演愉快,看到经过他身边的观众眼神中的一丝迷茫放松下来,不少观众还换用并不十分标准的中文和他说“谢谢”,他觉得在这个微小的点位上的值守也很有意义。“即使微小,也要微笑,尽管口罩挡着,但是你笑不笑是肯定能被感知的,这个骗不了人”,他这样说。
在一中上学时,旭东就是个积极热心的人,大学里的广阔空间,更是让他“变本加厉”。2020年的秋天,大学毕业后工作三年的他,通过考研如愿进入到美丽的清华园,在他教育学的旅途上继续前行。繁忙的学业和科研之余,受清华精神的熏陶,他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所能及的力量。
2021年春天,清华园迎来了她110岁的生日,清华校史馆也完成了升级改造,焕然一新。张旭东戴上麦克风,拿起激光笔,成为了一名志愿讲解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坚卓,南渡北归”、“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无体育不清华”……清华故事与清华精神,通过他的讲述,继续播种进园子里的新同学们心中。“一代代清华先辈们的故事构成了今日清华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青年学子成长的宝贵养料”,张旭东说:“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准备讲解的过程,以讲解促进了解,以理解增进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算是更靠近一个合格的清华人了”。
作为讲解员接待参观清华校史馆的访客
2021年夏天,是伟大的党110周年诞辰。刚刚结束一学期课程,他又转身和小伙伴们投入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的工作中去了。他被分配到在国家体育场上演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专项工作中,和伙伴们共同负责一块核心看台区域的检票和秩序维持工作。踏勘、全要素彩排、正式演出,作为一名工作人员,他也有幸成为了一名观众,工作间隙他喜欢坐在看台角落,注视着场地中心的巨型舞台上演员们彩排,一遍遍温习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辉煌历程,让这个当时只有不到6年党龄的年轻人对“党员”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7月1号当天晚上,演出录像在央视播出,第二天,他们的一点工作细节获得“解禁”,他在朋友圈与大家分享了几张带队老师帮忙记录下的珍贵照片,“理解海的最好方式是融入海,成为海,与有荣焉”。
去年12月,北京市联合团市委面向各高校召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在过去的一年,建党、校庆、抗疫等志愿服务经历,亲身体验了“生逢盛世”,也更加理解了“肩负重任”,“春节常有而冬奥不常有”,遗憾于错过赛会志愿者报名的他毅然递交了申请表。“这次的冬奥会,是疫情爆发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大国形象的重要事件”,他说,“这是大事儿,能在其中做点什么就好”。
与他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学很快汇聚在一起,短短几天就集结了城市服务分队所需的二百余人。他被分配到集结疏散组,意味着他们成为了离冬奥会开闭幕式最近的一群人,也成为了离开闭幕式最远的一群人。近,是因为他们服务的恰是马上就亲临现场体验盛况的嘉宾和观众;远,是因为他们只能在志愿者之家听见几公里外的鸟巢传来隆隆焰火声,然后在几十秒以后,通过守候着的大大小小的屏幕,看到直播中传来现场的画面。当中国代表队入场,五星红旗出现的画面中的时候,等待着这一刻的他拿出手机拍下了一张工作证与直播画面的合影,“就是感觉那一刻虽然不在现场,甚至还有时差,但是四舍五入也算了”,他说。演出结束后,他们还需要等候观众们从国家体育场返回集结点,然后再疏散观众离去,站完最后一班岗,每次都已是凌晨。只有坐上返校的车之后,活跃了一天的神经才算是真正松弛下来,“和你的中国站在一起,然后成为中国”,他在朋友圈敲下这几个字。随着冬奥会的圆满落幕,我们也最终兑现了“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庄严承诺。他很自豪地说起:“‘我们’是谁呢?当然是指中国,具体说就是指台前幕后各个部门为此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当然也离不开更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以你看,‘我们’正在成为‘中国’,‘我们’就是‘中国’,伟大是平凡中孕育出来的”。
张旭东写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我是母校13届19班的张旭东,现在在清华大学继续深造。这次受张静老师的邀约,给大家写些东西。能有机会做一点反哺母校的事情,我内心是很荣幸的。也许你正猜测,我接下来要给大家灌输一大段的鸡汤,谈谈成绩的事。但是,与成绩相比,我更想和大家聊一个话题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将来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考学上名校以外,以及,上了名校以后?这个问题不像考试一样,拥有标准答案,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更加重要。想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即是想清楚了你的期许、你的目标、你的理想,用《大学》中的话讲,这就叫做“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或许你以为我是能考试,我才得以考上咱们的一中、考上北师大、考上清华,若是照着这个思路,在我求学的这些年中,我必然是要以考试作为每个阶段的目的和归宿的,但我想与你分享一个其他思路。假使我们设定出来两个概念,一个叫做“目标”,一个叫做“工具”,你会把考试归为“目标”还是“工具”呢?是了,不要将考试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该将考试作为自己的工具,上学亦是工具。老师不是。老师们是什么呢,老师们就是帮助大家如何更好地驾驭这些工具,修炼本领,同时,帮助大家不发生本末导致,反过来被工具“绑架”了的事情。如果想清楚了这个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太过在意某一次考试(包括高考)的得失了呢?
我上大学之后,才算是比较会使用计算机,然后在非常古早的一中FTP上下载了高中时候的成绩单。这些年因为工作原因,有时也在各地的一些中学校里和同学们讲些东西,为了讲的时候直观些,我曾把我的一中三年做成了这样的一张图。成绩跌落起来还是挺跌落的,但是总体看来是一直在上升的。
所以,你有坚信你正在向着数轴的正向行进着吗?又是否将一时一刻的成绩波折视作前进中的小磕小绊?你信仰努力的价值吗?
如果是的话,即便你现在仍成绩平平,我认为你也十分优秀,是的,深信不疑。即便未来你并未进入所谓“名校”,在一所相对“不那么有名”的学校中继续正向行进四年,然后回到我们共同的来处,成为这里新一代的建设者和主人,我亦不觉这有什么必要羞耻,即便不入海而转身汇入大运河,也必是一股清流,何羞之有?
当然,现实并不与理想完全一致,所以,年轻的同学们,我实在无法祝福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轻装上阵地去追求自己的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要背些包袱、戴些锁链的,但是我也不怀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前进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的。去,向远方去,当然了,这绝不是单指物理意义上的远方,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远方,然后在前行的路上,做个发光发热的人,做个对社会大于一的人。在努力改善自身命运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世界使之更好,才是通往幸福的通路。是的呢,这就是咱们校训中“兼济天下”的意涵。
和先辈们相比,我们在物质条件上,可以说是极大的丰盈,同时与之相匹配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比之前更加的充盈,信念也应该比之前更加的坚定。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写下,“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想,假如,我们脚下所踩的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每一寸站立的,都是有知识有理想的新青年、好公民,那我们少年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从降服新冠疫情到冬奥会胜利举办,再到一个必然到来的统一的、伟大复兴的中国,这段征程,就像冬奥会开幕式中的那一幕一样,一“鸽”也不能掉队。把根扎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吧,然后奔着劲儿地向上长,扎进去了,你就会感受到,这是多么肥沃的一片土地呀。
祝福你们,都能有一份美好前程。
• 筑梦冬奥,欢乐冰雪——我校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2021-12-23 15:37
• 我校学生在沧州市中学生演讲比赛中夺冠2021-12-13 17:15
• 坚信念提修养,明师德守底线——我校举行警示教育讲座2021-12-13 17:11
• 守住宁静心灵,描绘宏大世界——我校举行青年教师培训会2021-11-22 15:36
• 新起点凝聚新力量,新教材开启新生涯——我校召开2021级生涯教育工作会议2021-09-17 08:43
• 春晖四方,桃李天下——我校举行教师节座谈会2021-09-11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