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匹兹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幷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与会各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 |
9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美国纽约,先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联大一般性辩论、联合国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及随后在匹兹堡举行的G20第三次金融峰会,9月26日晚返抵北京。这场新中国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日程最频繁、议题最重要的首脑外交,展开于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无疑更为国人和世界所高度关注。本社汇选有关论点,供读者参考。(评论员:季 实)
第二页:五天出席四大峰会 中国抢尽美国风头 第三页:胡锦涛警示奥巴马 胡奥会消弭贸易战 第四页:展现负责大国形象 中国减排胜过美国 第五页:肩负经济复苏重任 二十国峰会大跃进
一、五天出席四大峰会 中国抢尽美国风头
1、胡总四大峰会之旅 显示中国开明开放形象
就在中国国内为国庆60周年紧锣密鼓大力准备的同时,国际舞台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现建政以来国力大增的绝好时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25日下午(北京时间26日晚)乘专机离开美国东部城市匹兹堡,启程返回中国。自21日抵美,胡锦涛5天之内踏访纽约和匹兹堡两座城市,连续出席四大峰会,密集会见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韩国、南非、土库曼斯坦、玻利维亚等8国领导人。(新西兰《先驱报》)
胡锦涛此次前往美国,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出访活动中出席峰会最多的一次,因此中国媒体将胡锦涛此次的外访称为“峰会之旅”。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胡锦涛掀起联合国外交,并出席20国集团峰会。四中全会在中国发展路向上强调,未来是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进,为中国走到世界领袖地位确立基础。西方媒体已经把中国60周年大阅兵解读成“展现肌肉”,以推销老掉牙的“中国威胁论”。胡锦涛的美国之行,能否事先拆除引线,挖掉地雷,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就是关键。(美国《世界日报》)
无论是四次“峰会外交”,还是多次双边会晤,中国国家元首都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认真表达自己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彰显了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对国际事务有着巨大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这不啻于对国庆60周年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外交献礼。(广东《南方日报》)
2、四份讲话展现理念 “中国声音”响彻四大峰会
22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今年又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关键年。胡锦涛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23日,胡锦涛出席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题为《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的讲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亮相。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提出四点主张——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广东《时代周报》)
24日,胡锦涛出席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发表题为《共同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的讲话。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核扩散问题依然突出,核裁军任重道远。胡锦涛就此提出包括推进核裁军进程、减少核武器威胁、防止核武器扩散、尊重各国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加强核安全等五项主张,呼吁建立一个摆脱核战争威胁的安全世界。
25日,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讲话。这是胡锦涛一年之内第三次在金融峰会上发言。他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随每一个主张之后,胡锦涛还同时指出各方应共同努力的方式和方向。
这四份讲话,篇幅不足九千言。然而,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气候观”、“发展观”、“安全观”、“经济观”,已全面而精炼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北京中新网)
3、中国再成峰会焦点 胡锦涛风头超过奥巴马
客观地说,四大峰会中除联大一般性辩论外的另外三个,奥巴马都是最先也是最响亮的倡导者。但是,奥巴马在所有这三个力图尽快得分的领域,却深深暴露出捉襟见肘甚至力不从心,这一点几乎所有世界舆论都洞若观火。无疑,胡锦涛主席将是这四大峰会当仁不让的主角,风头甚至会超过东道主奥巴马。为此,提前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9月28日)认为中国在成为全球强国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香港《文汇报》)
众所周知,奥巴马是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同国内医保改革几乎同等关键的政治战场来加以谋划,视之为获得政绩、赢取民心从而获得连任甚至名垂青史的利器。然而,人们了解了美国当年否决《京都议定书》的往事,特别是其国会大员们为各自利益而杯葛新的减排议案这一严峻现实后,都对奥巴马的减排承诺不抱任何希望。反倒是胡锦涛在气候峰会上的柔软姿态,让世界燃起了对年底哥本哈根大会的希望。
年初,奥巴马在欧洲高唱“无核世界”,朝鲜核试验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如今他在此问题上仍然进退维谷、良策无多,他在核峰会上的侃侃而谈还能打动几个人?可是中国如果在此问题上发声甚至出手,进而带动并促使中国周边的核热点跟进,人们对实现无核世界梦想一定信心大增。
4月份G20伦敦峰会及其前后,奥巴马呼吁中美乃至全球同舟共济,应对这场空前的经济金融大危机,并一再声称自己不搞“保护主义”,可现在他罔顾国内的一片反对之声,不惜冒着引发贸易大战的危险批准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他在匹兹堡G20峰会上的东道主演出,还能换取别国的倾心回应吗?倒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保持克制宽容并继续高擎反保护主义大旗,寄予了不小的希望和信心。(香港中评网)
无论是有心无力的奥巴马,还是跃跃欲试的鸠山由纪夫,抑或是同样带着自信微笑的巴西总统卢拉、印度总理辛格等,无不表示已经感受到了呈上升势头的中国分量。在构建中国的国际道德权威与形塑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这场史无前例的首脑外交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亚于即将隆重上演的国庆大阅兵。胡锦涛用低调而自信、从容而务实的表现,集中诠释着60年中国成长彰显的国际分量。(北京《新京报》)
二、胡锦涛警示奥巴马 胡奥会消弭贸易战
1、贸易摩擦无碍大局 美国意在转嫁国内压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本次出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胡主席在访美的5天时间内,将先后出席四个全球峰会和十几个双边会晤。在这一系列双边、多边外交活动中,最受人关注的“重头戏”莫过于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以及胡锦涛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胡奥会”。(上海《解放日报》)
10天前,华盛顿宣布对中国汽车轮胎实行惩罚性关税,北京强烈不满,并对美国汽车、肉鸡发起调查,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另一方面,新出炉的美国《国家情报战略报告》把中国列为美国的“主要挑战者”之一。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日前放言,美军研发新式远程轰炸机,意在防备“潜在对手”中国的威胁。奥巴马的高级顾问近日又刚好在印度会见达赖喇嘛。值得注意的还在,达赖将从9月23日开始到访美国、加拿大。而此时胡锦涛恰在美国参加多边峰会。这些情况当然令中国“不高兴”,也为中美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日本《日本新华侨报》)
其实,奥巴马在拿中国开刀时也小心翼翼,不仅选择的对象是占中国出口额极少的轮胎业,还很快出面“灭火”,澄清美国不是想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避免激化矛盾。就连美国每一位新任总统拉拢民心、平衡美中关系的惯用招数——会见达赖喇嘛,也被奥巴马一再推迟,以免在此敏感时刻,触碰中国的底线并升高对立。
显然,中国也是理性应对:尽管有中国学者建议直接用贸易报复来回应美国的关税举措,但中国政府却选择了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寻求与美国解决贸易争端,无意掀起贸易战;而且,中国也以稳步增持美国国债的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至于所谓“挑战利益国”的指责,中国外交部也早已有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仅以惯例回应“报告不正确,双方必需互信”,也未使用过度刺激的词语表态……(泰国《新中原报》)
因而,二度“奥胡会”的气氛看似稍僵,实际上无碍大局——两国的元首并未取消会面,就足以说明双方不希望冲突扩大。毕竟,作为合作伙伴,双方意见相左乃是常态,但是总体上不影响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全球金融危机当前,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中两国各有其质量和速度。若不能相互信任、砥砺合作,而是不断扩大摩擦系数,则所损者必然不只是美中两国关系。(美国《侨报》)
2、美国对华政策手段 既有“一贯制”又有“两面性”
不管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如何“亲近”中国,或表态中美关系处于“新的起点”,但美国对华政策和手段其实早已“一贯制”和“两面性”:一是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掣肘中国,二是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和假想敌,三是表面的姿态和口头的远远表达大于实际行动,经常是微笑之后是冷脸和侵犯。美国对华政策信号的变化,实际上离不开这样的基本点。目前中国最忌恨的五种“恶势力”,包括台独、藏独、疆独,以及法轮功和民运人士等,几乎都将美国作为活动基地。在过去 20年里,美国总统与达赖会面,似乎已成“惯例”,以“西藏问题”这一“中国国家核心利益问题”增加谈判砝码。中国的崛起,在美国当局眼中不是机会而是威胁,并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遏制中国发展。人们注意到,奥巴马是刚刚笑迎中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后几小时宣布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的“坏消息”。而8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方高规格接待,奥巴马给足了中国面子,但转过身来,就给中国当头一棒“轮胎特保”,如同前总统布什在力挺北京奥运会后立马给达赖颁发国会勋章一样,作弄中国的感情。
面对复杂的世局和两面性、多变性的美国,中国需要冷静,认清和警惕美国对华政策的波动和伪善,不为表面所迷惑,更不自作多情。不要以为奥巴马的“面子攻势”,美国已把中国作为“平起平坐”的“兄弟”;也不要以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白宫就会放低身段,看中国脸色;不要以为美国承诺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会很快兑现,这很有可能是如同当年“最优惠国待遇”一样,是牵制中国的砝码。在涉及中国重要利益上,往往不是“扼杀”就是“捧杀”。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大国外交。未来美国仍然将可能在贸易、军控、人权问题、西藏问题、气候变化等方面挑起争议,考验中美关系。这是透过二次“胡奥会”可以预见的。(日本《日本新华侨报》)
3、警告美国绵里藏针 中美奠定未来关系框架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纽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胡锦涛对美国的具体政策乃至态度也作了不同的评价:在西藏问题上,表示“赞赏美方”反对“西藏独立”的立场。在新疆问题上,没有表示什么赞赏,只是表示“希望美方理解和支持 ”,不允许“东突”分裂势力利用美国领土从事反华分裂活动。这充分表明,目前美方在热比娅问题上,与中方有很大的分歧。美国仍在充当热比娅的“疆独”及东突势力的后台,仍在纵容之。
胡锦涛的措辞很平和、很柔软,但是软中带硬。尤其是胡锦涛强调,双方应该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这就是很硬的一句话。美方尊重和照顾,中方才会尊重和照顾。反之,谁也不可能照顾谁。在美国十分有求于中国的大前提下,胡锦涛的提示,不如说是警示。(加拿大《星星生活》)
综观此次元首会晤,中国彰显了自信,美方也释出善意。双方没有在会见中回避敏感问题和争议热点,而是直入主题。胡主席直言,台湾、涉藏、涉疆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国尊重中国的利益和关切,并希望美方不要允许“东突”分裂势力利用美国领土从事反华分裂活动。在美对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措施上,胡主席称此举不符合两国利益,希望美方类似事情不应再次发生。胡主席发展对美关系的四点意见,也为两国关系未来奠定了基础。奥巴马对中方意见给予了积极回应,称美方致力于同中国建立积极合作全面的双边关系,并使其富有活力。
此次胡奥会是成功的。当然,一次会谈不可能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美关系要健康发展,还需要“变革性”思维,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处理可能出现的纷争和摩擦。而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美国《侨报》)
三、展现负责大国形象 中国减排胜过美国
1、中国化被动为主动 跻身节能减排“主流阵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中国的“气候观”,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今年又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关键年,但各方围绕此议题的争论却没有停止:《京都议定书》期限将尽,至今未能修成正果;哥本哈根会议迫在眉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针锋相对没有多少回旋的空间……如此背景下,中国最高领导人在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积极的表态,提出将削减单位GDP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密度目标”等措施,让不少国家感到惊喜,也被广泛认为将为两个多月后的哥本哈根会议确定 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打下坚实基础。(香港中评网)
从中国领导人的表态以及中国官方的行动来看,中国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表现得越来越主动。实际上,不论中国是否愿意,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已经把中国深深地卷了进来。此前,舆论也曾多次警示:在《京都议定书》协议于2012年结束之后,中国作为不承担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消失,全世界都会盯着中国。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已经提前发生,中国已经无可避免。(法国《欧洲时报》)
2、中国“减排”获得赞赏 美国黯然失色四面楚歌
从此次会议的格局来看,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中国和美国就气候变化公约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世界上二氧化碳排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此前一直主张发达国家对地球变暖存在“历史责任”,因此被视为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最大绊脚石,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新的建议。(韩国《朝鲜日报》)
过去十余年来,美国一直指责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力,从而为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无所作为寻找托辞。对此,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也警告说,全球正面临"抓住机遇还是错失良机"的抉择。他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克服困难"以达成协议,他希望美国的政治僵局能够得以解决。《独立报》认为,中国在"减排"方面所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会使美国丧失拖沓的重要理由。
对于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眼睛只盯着别国,而自身止步不前的做派为国际社会所不齿。《泰晤士报》的一则报道认为,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让人看到了希望。他这番精心设计的承诺是为了表明中国正在尽自己的责任,并迫使美国采取同样的做法。胡锦涛的讲话让奥巴马黯然失色。奥巴马要求世界各国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但却没有提出可以启动停滞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新建议。美国在"减排"问题上的表现与其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太不相称。(北京新华网)
3、中国被指“气候领袖” 警惕西方联手“捧杀”中国
此前,西方批评中国气候政策的态度突然很意外地变成了夸奖,媒体上密集出现对于“中国将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袖”的预期,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负责人伊福•德布尔21日暗示,中国的减排雄心是对美国的讽刺。(福建《海峡都市报》)
一名中国气候变化专家22日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成为全球气候领袖的实力和义务,中国承担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前副局长程振华说,围绕气候变化的外交博弈背后牵扯重大经济利益。欧洲人特别积极推动减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已掌握了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美国迟迟不肯对减排做出承诺,也是因为尚未掌握技术制高点,如大幅减排必须向欧洲购买技术,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程振华说,西方传中国将成为减排世界领袖其实是个套,他们不会把减排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如果连美国现在都承受不起这样的代价,更何况中国呢。(北京《环球时报》)
四、肩负经济复苏重任 二十国峰会大跃进
1、新兴国家地位上升 二十国峰会取代八国集团
四次全球峰会几乎在同一时间举行,反映出当前世界大趋势是全球化发展正在进入全球治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全球治理正在深入到不同领域。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没有一个大国可以单打独斗应对严峻经济形势,国际协调成为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仅仅一年时间,G20连续三次峰会,其频率之高,可谓史无前例。(上海《解放日报》)
与以往的全球治理机制不同,这次国际峰会集群具有以下四大新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仅仅依靠联合国机制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局面发生重大改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极其复杂深远的后果,联合国力不从心,反应愈发迟缓。而G20峰会作为新的大国力量平台,却可能弥补联合国的功能不足,为解决全球经济治理问题提供新的工具和路径。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包打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在西方经济的心脏地区,西方七国自身难保,不得不借重新兴市场大国。G20 峰会应运而生,把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几乎囊括其中。显然,非西方大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已是势在必行,为国际货币体系乃至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性改革提供了重要前提。G20有可能超越G8成为全球治理机制的主要平台。
其三,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支撑。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反恐战争后,美国单边主义大行其道。金融危机爆发,暴露了美国在制度上和实力上的严重缺陷。把全球治理等同于“美国治下的和平”已成明日黄花。虽然这次G20峰会在美国匹兹堡召开,但是美国关于未来世界金融秩序的主张能有几家响应,依然是个问号。(北京中国经济网)
2、再为世界经济“把脉” 中国发出反保护主义强音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月20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他将在本周召开的G20匹兹堡峰会上敦促各国领导人重塑全球经济,以应对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现在是时候重新平衡全球经济了。我们不能回到那个时期,即中国、德国或其他国家把一切卖给我们,我们背负一打信用卡和房屋净值贷款,却没卖给他们任何东西。”奥巴马表示,确保全球经济更加均衡将成为“G20峰会议题的一部分”。(北京中国金融网)
美国在在匹兹堡峰会前成功制造出贸易“特保”的“连锁反应”,不由得令人回想起美国国会在1930年大萧条时期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当年的法案出台,在大危机后期引发了各国纷纷效仿的贸易战,使经济萧条持续其后十年之久。如今,奥巴马颇有步当年胡佛总统后尘的意味。(北京《中国企业家》)
中国社科院美国经济研究所研究所罗振兴表示,“G20中方立场应为两点,一,坚决反对贸易保护,而不是反对经济战略调整;二,强调协调全球经济失衡应是全球各个国家的责任,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也指出,“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匹兹堡峰会上至少中国会重申立场”,现在中美轮胎特保案虽然没有引发双方贸易战,但是不好的苗头已经出现,中美作为全球应对危机的代表性国家,双方在匹兹堡峰会上对该问题的立场对其他国家具有示范效应。(北京中国经济网)
3、中国承担更大责任 匹兹堡峰会取得突破进展
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25日落下帷幕。会议期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围绕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改善国际金融机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人说,这次匹兹堡峰会将“改变世界”,有一些媒体评论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提升,表明了发达国家对新的世界经济现实的承认,甚至说“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已经诞生”、“世界经济格局改朝换代”。(北京《国际先驱导报》)
而在这一系列峰会上,中国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一周年后,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而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种种出色表现以及所展示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其独有的魅力率先走出经济衰退低谷,也在引领着整个世界摆脱这场危机。(广东南方报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