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校友

回忆父亲梁崎

日期:2010-06-17 22:15点击数:6727次

 

回忆父亲梁崎

 

时光荏苒,转眼即逝,父亲仙逝已经十二年了,享年八十八岁(1909-1996)。在天津·红桥这块民族文化艺术的肥田沃土中,父亲生活、从艺达50多年之久,直到19964月去世。可以说,父亲梁崎的艺术、人生,都离不开天津,离不开红桥。回想起父亲在世时,那宽厚慈祥的容颜和那孜孜不倦读书、绘画、写字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多少往事犹在眼前,使我时刻怀念,尤其值得提起的是在父亲去世后的这些年里,有很多书画界的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为了弘扬先生的国画艺术,几次为先生出版画册、多次举办画展、办讲座,并经常有撰写先生的评论文章和作品刊登在本市及全国的一些报刊和美术刊物上。天津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播放后,许多亲朋好友来电、来访等等,这些事情时刻都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父亲一生执迷于书画艺术,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70多年的笔墨生涯中,勤奋好学、甘于寂寞,寄情山水、潜心创作,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国画艺术创作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为国家和人民留下了一批充盈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国画艺术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称他为德艺双馨的著名国画艺术家。

父亲梁崎,字励平,晚号叟,又名湖,别署幽州野老、幽州燕山老民、燕山樵者、燕山野樵、钝根人。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画院特聘画师、全国书画函授学院教授、广西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天津市红桥区政协委员,同时担任红桥区政协书画研究会副会长,1995年荣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特别奖。

秉承家教  勤奋好学

父亲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王武乡曹庄一个回族诗书世家,先祖喜好诗文书画,家中收藏着许多历代名家字画和书籍。我的曾祖父梁文翰、祖父梁汝楫都以诗文见长。父亲幼年时,祖父梁汝楫就在曹庄石桥私塾执教。同时,父亲的外曾祖父刘光第、舅祖刘恩宠、刘恩溥都是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父亲从小就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天资聪明喜爱读书绘画,对诗文、辞赋都有浓厚的兴趣。从5岁就开始学画,从外曾祖刘光第那里得到两本画集,即《古今名人画稿》和《十竹斋画谱》,这两本画集成了父亲的启蒙范本,从此父亲就走上了长达70多年的求画之路。

幼时就显露出他的艺术天赋,后进入石桥私塾,开始学习背诵诗文,临摹柳公权、欧阳询等字帖,练习书法,课余时间学习绘画,临摹知名画家安佩兰的写意画,安佩兰经常到家中指教。

    8岁时临摹家藏“八大”《松鹿图》巨幅,竟画得神似,人们看了赞誉有加,从此乡里乡亲都知道梁家出了个会画画的孩子。

10岁开始学习指画,后开始临摹华新罗、周之冕、石涛、八大、高其佩、扬州八家、吴昌硕等诸多名家字画及戴明说、傅青主、王铎等名家的书法,以上这些都为他以后的绘画艺术、书法、诗文、词赋都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痴迷书画  甘守淡薄

在父亲22岁时,他的绘画作品,就被当时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北京“湖社画会”执行长金潜庵所赏识,被邀为“湖社画会”会员。在1931-1936年之间,父亲分别署名为梁琦(后改为崎)、梁松庵、梁凝云、梁劲予,所画的花鸟、山水、扇面等多幅作品,发表在《湖社画刊》上。可以说他是出道较早的一位画家,只是一心痴迷书画,勤勤恳恳作画,不善自我经营,不善张扬,不务世事,甘于寂寞,性情耿直,坚守文人本色罢了。

沧州中学毕业后,仍回曹庄私塾教书,后受聘于泊镇惠真小学任教。1945年移居天津。多年来,父亲从事着与自己钟爱的国画艺术无关的工作,没有进过大学,完全是靠个人的勤奋努力,自学成才。父亲笔路宽,不拘一格,攻诗文、书法、人物、山水、花鸟、翎毛、走兽、草虫、博古、梅、兰、竹、菊、指画、指书,无论泼墨大写,还是细密工写,画中大青绿,浅绛,无不透着一股灵气儿。书法中,篆、楷、行草、大草,其作品气势磅礴,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文人的书卷气息,具有豪放、浑厚、苍劲的艺术风格。数十年坚持不懈地痴迷绘画艺术,不取巧,不以困窘而放弃,不以寂寞而松懈,不以他人的荣华富贵而气馁,终于使他登上了绘画艺术的高峰,有了他在中国画坛上今日之位置。

父亲于1927年与母亲戴淑卿结婚。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从我开始懂事时就知道父亲爱画画,人们称他为老师,家里的长辈们却称父亲为书迷、画痴。因为他整天埋头读书、写字、绘画,经常是废寝忘食,读书到深夜。在生活上对人对事显得率直童真,不会照料自己,一切家务,生活起居全由我母亲照料。

父亲一生生活艰苦朴素,不讲究吃穿,喜欢吃清淡素食,不吸烟,不饮酒,不饮茶,一生穿着就是布衣布鞋。外出步行,很少坐车,当时家住红桥区三条石,到中医学院上班(河北区王串场),这么远的路程也是步行,节省下来的钱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书、碑帖、画册及笔墨纸砚等。生活上的平素恬淡,一生困顿,母亲总是毫无怨言的支持着父亲的笔墨生涯,夫妻相濡以沫,虽居住条件差,生活清贫,但家庭环境很是清静安祥,使父亲得以潜心研读书画。

酷爱读书  学养深厚

父亲的一生虽在坎坷困顿中度过,可是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高境界的。他除了痴迷书法绘画,还酷爱读书,最喜欢的书籍往往要购买两册,使用一册,保存一册。收藏了很多画册、古文、诗词、碑帖、古今文史等书籍,读过的书有的做了眉批或在书的扉页上写上批语及跋文,重点章节还要加上纸条,因藏书很多平放在书柜里,为方便查找在书底背上用小楷写上书名。他还善于读画,几十年不遗余力地收集珂罗版的古今名画,都是藏以致用,认真读画,背读、背省、临摹,他常常在一幅佳作面前静默良久,饥不渴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室内悬挂着十几个大小不一的镜框,把喜爱的画页经常变换着镶在镜框里,随时欣赏默读。他爱好广泛,对于古陶瓷、篆刻、古砚、铜镜、文房四宝等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他一生酷爱读书,对于诗文、书画、史论都有深厚的研究,精通画论,擅长诗文,撰写有《山水论》、《守砚庐画余随笔》、《课窗絮语》及诸多古诗散文、游记、序跋、题记等。在父亲的绘画作品中偏好题款,更多的是长跋。他认为绘画题款是一个重要部分,不论长题或略题,大篆或行书都是一挥而就,诗、款、画、印浑然一体。他在总结自己从艺过程时写到:“余幼年习画,鸡窗灯火,废寝忘食,虽奇寒盛暑,未尝中辍,造化不负苦心人,今有些许成就,兼由勤奋致也。”

性情耿介  宽厚待人

在文革时期扫“四旧”时,抄了他的所谓“四旧”,同时被批斗进了牛棚,家中的书画、画稿、画册、碑帖、瓷器、文玩等百余件物品全部洗劫一空,仅存一方砖砚。当时是母亲趁造反派翻箱倒柜时,藏在一个鞋盒里幸免未被抄走。在此时,父亲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以致病倒。但他的高洁思想和宽广的情怀没有被命运所拨弄,依然故我纹丝不动,寄情丹青,挥洒自得,毅然守候着这一方砖砚,为自己的斗室起了个“守砚庐”,依然读书作画。画不了大幅画就画小幅画,用小纸头,纸边下脚料,有的小到几寸见方,有的几寸宽一丈多长的都能画出构图别致精湛的作品来,甚至用铅笔在图画本上构图后装订很多册。

文革后期落实政策时,市查抄办公室通知去领取被查抄的东西,在认领时被抄的东西一件没有,工作人员说如没有原件可拿类似的东西代替,可父亲一件也没有拿,并说:“不是我的东西我一件也不拿,叫人家领去吧!”

几十年来,父亲所创作的大幅画数以千计,小幅作品不计其数,所创作的画皆为赠品,随画随散,自己没有留下几幅作品,以致到后来出版画册和办画展时,还需向别人借画。当年,他对求画者有求必应,不管是单位或亲朋好友都精心作画,题以长跋。在70年代,他曾被邀请为河北省石家庄某大宾馆作画,一个多月时间花了一百多幅作品,没有任何报酬。还被首都机场邀请住一个多月,每天画5-6幅,最后以一刀宣纸做为回报,诸如此类情况很多。有时朋友请他到家中作画,人家准备好笔墨纸砚,父亲就高兴的画上一天,像这样情况父亲都是乐此不疲。他一生光明磊落,宽厚待人,生活坎坷、清贫,不为名不为利,甘于淡泊,只知默默作画研究学问。父亲的一首《题自画像》诗中最能反映其情怀,即:“颓然一聩叟,樗栎惭才慵,不学鱼鲁误,性僻世情疏。荣辱非所虑,守砚名吾庐。兴致写山岳,佳处足卧游。”

1971年,我的母亲不幸去世。和父亲相伴、相随、相依的母亲猛然离去,对父亲来说精神上受到一大打击,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为怀念母亲,我的父亲分别于1971年、1974年、1981年撰有《亡妻戴淑卿悼词》、《亡妻戴淑卿三周年冥辰悼词》、《亡室戴淑卿十周年冥祭悼词》表达父亲对母亲的情感,写得真挚哀婉感人,撼人心魄。

翰墨生涯  晚年生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的国画艺术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天津日报和“迎春花”美术刊物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先生的绘画成就。到了晚年,他的绘画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可以说是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在1980年改写了《题自画像》诗一首,即:“颓然一聩叟,樗栎惭才慵,学废误鱼鲁,性僻疏世情。穷通非所虑,荣枯似梦中。晚年逢盛世,亿兆颂升平。”以抒发老人家对祖国、对家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书画艺术的情怀。

1983年,老报人兼书画家吴云心先生在“天津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父亲画作,并撰文称梁崎是一直没被人注意的“画隐”。不久由书画家吴云心、刘止庸及父亲三人联袂组成一个画社,名曰“三径园”,每日聚会吟诗作画,在此父亲创作了大批字画。此后父亲的画名不胫而走,千里之外的江南诸省竟早于天津谙熟了梁崎的画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相继来津邀请先生南下,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批画作,被视为艺术珍品收藏。

19863月由民革中央、天津市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他举办大型书画展。时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生活栏目,以“国画家梁崎和他豪放古拙的画”为题,做了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文章介绍先生,被书画界誉为今之“八大”或称之为今日的黄宾虹,说到指画,说是南有潘天寿,北有梁崎。

1988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梁崎画集》,原中央民委主任杨静仁同志题字为:“祝梁崎同志画集出版”;当代艺术大师吴作人、黄胄等称“梁崎先生是自学成功者,在国画界别树一帜”;红学大师周汝昌论梁崎,题为:“展豪造化,缩楮乾坤,灵泉之源,书画之魂。四僧八逸,意倾神存,不狂不悴,奇气斯尊。万卷千卷,升堂及门,津沽光焰,炎黄子孙。”范曾先生题写:“崎艺世 励笔不平”。

1990615,天津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振德教授在“天津日报”整版刊登撰文,评价先生的艺术成就。

19908月,“天津日报”发表了记者侯军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苦练丹青》。

1994年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了《梁崎书画作品选》并举办了首发式,许多国画艺术家、专家在座谈会上发言,高度评价先生的艺术成就。

同年在天津掀起了梁崎热,美术界人士盛赞先生的文诗书画。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先后刊登很多评论文章,有《不负古人告后人》、《翰墨缘书画魂》、《为真正的艺术鼓与呼》、《津沽光焰》、《仰天长呼道陈梁》、《喜歌天风送清芳》、《心系梁园梦秋园》、《浅谈梁崎的书法》等。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在《中华英才》、《民族画报》、《国画家》及“天津日报”、“今晚报”、“河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曾在天津市文物公司文苑阁等地举办画展。天津电视台“晚霞金辉”栏目播放专题片《五指生花丹青、耄耋老人梁崎》,受到社会各界及书画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以来,父亲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的多年艺术积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常参加各种绘画活动,并被邀请到祖国各地作画,先后到北京八达岭、无锡梅园、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省石家庄、沧州市、泊头市等地作画,创作了大批歌颂祖国锦绣山河的诗与画,画松柏、雄鹰、标题为:“祖国万岁”、“英风千秋”等。还经常参加政府和政协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为公益事业如拥军优属、支教扶贫等义务作画。为天津日报题写:“主持正义人民喉舌”;为觉悟社陈列馆赠画“英风千秋”等等。如今我市及全国各地一些单位、纪念馆、名胜古迹、文物等部门均有他的作品收藏。

先生热心美术教育事业和群众文化,多年来先后在天津市民族文化宫、红桥区及和平等区文化馆、工人俱乐部等单位举办的国画班授课,并积极参加各种笔会活动,有请必到,以画会友。上门求教的学生很多,先生从不拒绝,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耐心指教,尤其强调的是学习绘画必须先练书法,没有好的书法基础是学不好国画的。先生培养了许多新人,桃李满门,把自己的艺术无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德艺双馨  名垂画史

正当父亲热情饱满愿为弘扬国画艺术多做贡献的时候,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患轻度中风,经过治疗得到康复后,仍然到各地作画,活动频繁。由于当时居住条件差,房子又潮湿,病情再度复发,腿脚行动不便。因此将父亲接到我家,由我与爱人王世文精心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姐姐家住呼和浩特市,也经常来津照料,外孙们都很孝敬,常回家看望外祖父。父亲尽管已是80岁高龄,又身患重病,但在精神上仍有那种艺术上的理想和追求,依然是那样豁达、乐观、平静和慈祥,听力、记忆力也非常好,仍保持着看书看报的习惯,把报刊上的好文章剪报成册,床头桌前堆满了书籍。在病中仍然写字作画,如:为蓟县黄崖关长城碑林题写:“神龙隐现天马行空”;为天津电视塔竣工题写:“天津电视塔劳工神圣”;为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举办题写“积健为雄”赠送组委会;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红桥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题匾等。

父亲闲暇时经常将收藏的几方砚台、铜镜等拿出来欣赏。精神好时坐轮椅让家人与学生曹恩祥等陪同,到文化街逛书店、画店,并到学生张运河的“别苑书画社”坐一坐,当学生送给先生书籍时非常高兴。平日里经常有朋友和学生来看望,他总是很高兴与人们比试他的臂力和腕力,由于几十年的笔墨功夫,到了晚年臂力和腕力还是很有力的。在父亲患病期间,杨柳青画社正为先生出版画集,父亲委托学生征集社会上收藏的作品,协助出版社编辑出版画集,做了很多工作。

父亲患病十余年仍痴迷书画不辍,就在病故前几天打着吊针还要看画册,甚至做梦也是作诗作画,有一天早上父亲对我说:“我脑子里已构思七十多幅画稿了,等我好了还要作画”又一次早上醒来,对我说:“昨晚这个好啊!做了一夜作诗的梦。”

父亲于1996410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走完了他七十多年痴迷书画的艺术道路。病故后,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为纪念他,举办了“梁崎书画回顾展”、“纪念梁崎先生逝世十周年遗作展”等数次画展。

200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弘扬天津书画艺术传统,再次出版大型精装画集《梁崎书画集萃》。

2003年荣宝斋出版社为梁崎40幅山水画收录“荣宝斋画谱”第151集;2005年为梁崎40幅花鸟画收录“荣宝斋画谱”第176集。

老先生去世后,2004年天津电视台特邀刘光启先生、霍春阳先生、陈冬至先生到“文苑点击”栏目座谈梁崎艺术成就,我有幸作为梁崎子女参加。天津电视台“艺文评话”栏目专题介绍梁崎艺术成就,《天津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纸,“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第四卷)”、《中国美术》、《中国画坛》、《书画艺术》、《画林》、《回民研究》以及香港、台湾等报纸专刊不断刊登梁崎艺术成就。

天津文史馆撰写了“书画巨擘梁崎”, 许多热心的朋友撰写了“梁崎现象”等文章,在社会上一次又一次地形成了“梁崎热”,人们仍然在不断地纪念、怀念这位“德艺双馨”的国画艺术家。【梁霄鸾/文】

梁崎:沧州一中著名校友

梁霄鸾:梁崎之女

【编辑:常树青】 

相关阅读:

• 孙建:挖掘沧州文化的青年学者2010-04-07 09:14

• 回丽梅:异国求学更懂得团结友爱2009-09-14 09:04

• 刘格平2008-04-01 15:40

• 孙敬文2008-04-01 15:38

• 宋俊德2008-03-23 17:26

• 高强2008-03-20 09:03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