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已成剧痛

日期:2011-04-16 07:44点击数:5464次
留日学生汪某机场刀刺母亲的新闻,再次引发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大讨论。不过,像以往一样,一切舆论焦点,无论多热,都会渐渐被新的议题取代,渐渐被公众遗忘,直到下一个惨剧出现。这是“短平快”时代的通病。

  多数人将汪某企图弑母的行为归结为“纵容、溺爱”,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仅仅是如此么?我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风靡美国,甚至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的华裔妈妈蔡美儿,她因对子女的严苛教育而被媒体冠以“虎妈”(tiger mom)称号。据说,由于大女儿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输给了一个韩国小孩而屈居第二名,她竟规定她每晚必须做满2000道数学题才能睡觉,直到赢得冠军。

  从小到大,似乎中国孩子的生存状况总是走向极端,要么在父母的娇惯下变成小皇帝,甚至小混蛋;要么在严厉的要求下变成书呆子、考试机器。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平安”和“成功”是大多数家长遵循的两个最重要标准,至于孩子的烂漫天性、纯善人格和健全心智,则往往被忽略。例如,中国学龄儿童学习乐器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但绝大多数家长将此视为一种投资,或开发智力的手段,而不是陶冶性情的方式。另外,我也不止一次听到家长语重心长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外边打架千万别吃亏,打坏了别人我们负责。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殊途同归,一代代传递着一种扭曲的人生观:自私、压抑、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观是很值得深思。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亦即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确保儿童的性格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扮演的应是“消极”的监督者角色,即在出现偏差时予以纠正,而非灌输、强制、压迫的“积极”管制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部分家长都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就立刻扼死在摇篮里;但无论从生物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兴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应对其耐心讲授相关知识,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交友观。粗暴的干涉只会造成两个结果,要么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故意做出比“早恋”更出格的事,要么使孩子在恋爱问题上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产生持续一生的影响。

  当然,将失职之责全部推给家长,也不合理。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上的成功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特权与不公现象时刻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兼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一家一孩”的状况,家长心中难免萌生两种愿望:一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不能让他/她受一点委屈,二是务必要使孩子事业有成、封侯拜相,否则便是失败的人生。这其实是用经济学的思路来教育下一代,折射的仍是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之心,与教育的本意相去甚远。一个郁郁寡欢、精神压抑的自然人,无论经过怎样的社会化,也无法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

  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是病态的,或许有点绝对化;但家庭教育显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剧痛点。它所产生的影响,不在社会系统的表层肌理,而深入到内脏骨髓,因为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将会“前赴后继”地成为中国的主流人群。如果他们缺乏同情心,漠视情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将屠刀指向生养自己的父母。他们走上社会之后,也许事业异常成功,却永不可能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汪姓学生手里的刀,捅倒的不仅是自己的母亲,更是将他“成功”哺育为杀人凶手的社会。

  两年前的夏天,我在新疆某县调研,协助当地政府拍摄教育专题片。第一次和同事发生剧烈争吵,是因为他坚持让受访的小学生按他事先写好的稿子发言。孩子们为了上电视,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表扬,往往背得满头大汗,再对着摄像机一字不差地说出来。我撇开同事,让他们对着镜头说自己想说的话,无论什么都无所谓,他们却无一例外地用怯怯的目光看不远处的爸妈,谁也不敢开口。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扭曲灵魂的家庭教育的可怕。当然,这也许只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因为我六个星期之后就离开了。要改变现状,进而改变中国的未来,也许需要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行。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