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作品

金婚与银杏

日期:2012-05-08 10:58点击数:7479次
 □吴野渡(河北)

    去年农历腊月廿六是我们结婚五十周年,即“金婚”纪念日。我对这一天的心情是复杂的。是欢庆,抑或默祷,还是写篇文章表示纪念吧。无论如何我们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人们说“熬”字不好,不吉利。我却不以为然。“熬”字固然含着艰辛,但对我倒也贴切。几十年风风雨雨铸就了苦涩,只是靠着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才使日子勉强延续下来。

    我1958年调献县工作,1985年离开,一共27年时间。回想在献县结婚后的窘困岁月,真是家徒四壁,只有一件迎门桌,再无其它家具。每个星期买一斤肉,一年只能吃上一次西瓜。冬天室内寒冷,孩子们的手脚冻得红肿,每天清晨5时半闹钟响了,天还黑着,孩子们迷迷糊糊地起来,赶紧打开收音机听广播英语,眼睛还没睁开。

    改革开放以后,日子开始转好,孩子们渐大。恢复高考以后,三个孩子均考上大学。更雨考入湛江水产学院,更雪考入南京邮电学院,更霏考入南京大学。

    记得1988年夏天,更霏就要参加高考了,这可是件大事。当时我调省工作已两年,家仍滞留沧州未搬,为的是怕影响她高中功课。下面摘抄当时我的几段日记。

    7月6日:回沧州。对更霏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7月7日:今日高考。为防途中发生意外(如自行车撞人),我必须送更霏去考场,上下午各一次,管送不管接。今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化学,她感到化学题难,据说多数考生未能做完。

    7月8日:上午考数学,考得很好;下午考英语,自觉还不错。

    7月9日:上午考物理,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门,她却觉得比较容易,成绩不至于很差;下午考政治、生物,3天苦战终于结束。

    后来填报学校志愿,她说想去南京大学,理由是校风正、学术水平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她姐姐更雪正在南京邮电学院读书,这样她进了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大学生活锻炼了更霏的自立能力,优良的学习成绩使她多次获得奖学金,大学三年级通过全国英语6级统考,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1991年5月,她考了“TOEFL”(英语能力测试),10月考了“GRE”(研究生考试),1992年6月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医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并提供全额奖学金。4年苦读,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每年只有圣诞节、元旦放假10天。她连出4篇论文,其中发表在《生物医学》杂志上的论文《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受体对抑制乳腺癌的作用》获得“莱比瑞托学术成果一等奖”。消息传来,全家喜悦,亲友们也纷纷表示祝贺。为表彰她为学校赢得的荣誉,该医学院将吴更霏的名字刻在校园的石碑上面。1996年12月,更霏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那年她24岁。

    更雪比更霏晚一年出国。她1990年从南京邮电学院毕业,由于她所学的专业“图像传输与处理”有点超前,在河北电信行业派不上用场,只好放弃专业进了省外贸纺织品公司,工作是在单证科打印进出口货单,相当于打字员的角色。干了两年,她感到前途渺茫,心情苦闷,便想出国。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我,我说:“我尊重你们的意愿,但是必须做到两条才允许出国:一条是凭真本事考上,没有窍门可找;二条是必须拿到奖学金,女孩子不能靠打工谋生活。”从此,更雪便一头扎进英语中去。她和更霏情况不同,已经工作两年了,英语丢了不少,现在重新拾起来,而且还要大大提高程度,谈何容易。然而,更雪的倔强性格决定了她的成功。白天上班,夜间苦读,她那间住两个人的宿舍热得像个蒸笼,坚持了整整10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先后通过了“TOEFL”和“GRE”考试,被美国特里多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并取得奖学金资助。开始选的专业是“无线电通讯”,由于这是高机密领域,对外国留学生有所限制,后改学计算机专业。两年后的1995年7月,更雪取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然后去芝加哥摩托罗拉公司上班。现在“硅谷”PAS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

    1996年冬天,更霏来到冰天雪地的新罕布什尔州,进入达特茅斯大学做博士后。这所大学属于“长春藤联盟”哈佛等八所私立名校之一,生物化学系主任迈克教授是全美这一学科的权威。更霏信心十足,跃跃欲试,高兴地过了一个“白色圣诞节”。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她自己住二楼,楼下住着一对白人老夫妇房东,靠烧木柴的壁炉取暖,她觉得颇有兴味。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山花烂漫。她无暇欣赏良辰美景,每天清晨从宿舍去实验室,夜晚从实验室返回宿舍,日子再单调不过了。学业方面还算顺利,和原来做的课题一致,仍然是研究“细胞调控”机理。平均每年可以出一篇论文,当然第一署名人总是迈克教授,她只能是第二、第三署名人,尽管主要工作是她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博士后是为教授打工的,所以不能久做。光阴荏苒,到了第三年,更霏情绪有些低落,隐隐感到不安。漫长的冬季让人寂寞难耐。美国东北部属于欧洲早期移民的天下,一向比较传统、保守,这也符合“长春藤联盟”特色。在这样的大学里,妇女、外国人、少数民族会受到排斥,升迁几乎没有希望。耳濡目染,想到前景心中不免黯然。这时,她原来的一位同学来信劝她改变现状,并现身说法,他自己在取得生化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加州大学医学院读医学博士学位了。她听从了他的建议,准备去读药学院,但是她的非移民身份限制了她。同学建议她通过结婚很容易取得移民身份。为了防止外国人与美国人争饭碗,美国移民政策严格控制签证(当时政策是没有全额奖学金一般拿不到签证),不允许外国人就读日后工作收入比较高的医学、药学临床专业(搞基础研究不限)。这样外国留学生要想取得移民身份,除了采取结婚“捷径”以外,只有靠拿到博士以上学位,申办技术移民。而这种方法需要请律师费钱耗时,一般人是不会舍近求远的,但是更霏和我们观点一致,不惜任何代价坚决依靠自己,而不依赖他人,走技术移民道路。现在看起来这一选择是对了,在任何人面前,都觉得自己有一种“骨气”。

    更霏进入南加州大学药学院攻读药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她的男朋友已经从医学院毕业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附属医院做了住院医生。她有点后悔,觉得耽误了4年时间。我去信安慰她:生化知识对药学专业有用——— 明知这是废话。这样,她就从基础科学转向应用科学了,这也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尽管他们之间感情很好,还是为此拖延了婚期。我们去洛杉矶参加更霏的婚礼,当悠扬的《婚礼进行曲》响起,我挽着更霏举步向前的一霎那,突然感到一大失落……

    虽然姊妹俩留学期间靠奖学金足够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但我们这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出国留学这等大事上,不能不尽自己的心力。当时我任邯郸地委书记,白天工作繁忙,晚上挤出时间帮助她们选择学校,整理出国资料,有时通宵达旦,日子过得很累,经济上也有相当大的压力,也就是那两年白发陡然出现。记得更霏临起程时,夜里妻在那里垂泪,我劝慰她,结果全家抱头痛哭。在送给她们的录音带上面,千叮咛,万嘱咐,有说不尽的话。我讲了三句掷地有声的谚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我的切身体验,我要她们记在心里,作为最后的支撑。在首都机场送别更霏时,匆匆换了700美金,塞进她的运动鞋里,目送着她离境登机的背影潸然泪下。直到现在,一提起行前连顿好饭都没安排,心里就感到愧疚。

    自从她们进大学直到出国留学结束,每周一信从未间断,内容从探讨人生到就事论理,从切磋学业到饮食起居,数不清的鼓励和引导的话语,用得最多的词是“坚定信心”。为了有共同语言交流思想,几乎是她们学什么课程,我看什么资料。我订阅着《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常剪些资料给更霏寄去,直到她要做博士后时,才给她写信提到:“你就要做博士后了,我也不能再跟着你学了。”是痴迷,还是执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退休年龄。2001年秋我去职后,卸下繁冗公务,顿觉一身轻松。孩子们相继立业成家,国事、家事几多辛苦,总算完成“历史使命”,可以颐养天年了。七十岁前的五年,是真正的“金色年华”。然而岁月不饶人啊,我们得抓紧实施“五年规划”——— 遍走名山大川,饱览“世界遗产”。于是,翌年春天偕妻出行了。

    按照“先远后近”的策划,头两年到了中国最东的丹东——— 凭吊鸭绿江大桥;去了最西的喀什——— 探访“香妃”的故乡;再到最南的三亚———游览天涯海角;赶去最北的漠河———观赏夏季的“白夜”。自然风光,天工造物;人文景观,绚丽多彩。一路风尘,兴致所至。当来到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方知道什么叫“悬崖峭壁”,什么是“险象环生”。面对“天梯”,有个女孩吓得哇哇直哭,我说:“别怕,我带头上!”待攀到峰顶,她破涕为笑了。后来我从云南的香格里拉去了西藏的拉萨,登上了“世界屋脊”。身体的劳顿合着心情的愉悦,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2005年我们去美国探亲4个月,分别到了洛杉矶和旧金山两个女儿家。就这样结束了退休后的一段美好生活。

    日子本来可以如此继续过下去了,然而“岁月不饶人”的预言不幸而言中,病魔不期而至,且来势凶猛,“帕金森+脑梗塞”雪上加霜,使我身体偏瘫,日子立时就又不成样子了。今后怎么办呢?我是属“牛”的,也许称得上是一头“拓荒牛”吧,现在这头“牛”累了,病了。冥冥之中总是感到有股力量将我从道路中间拉向旁边,靠着一股信念、意志、毅力和耐力与之相抗争,方能维持在平衡点上,难道这是命运的使然?“抬起头来向前看!”这是在我练步时老伴经常鼓励的话。我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坚信能够创造奇迹。从穿衣练起,努力做到生活基本自理,靠整理老照片(胶片)、管理树木(指挥)、读书(中医药)、偶尔也写点小文章(口述)度日。老夫妻定要相互搀扶着与病魔抗争,风雨兼程地继续走下去……

    在北戴河休养期间,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到了古人诗词的人生情怀,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以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的千古名句反复震荡着我的心灵,联想到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那种徒劳幻想,顿悟了只有参天大树才是常青的生命。每每见到茂林巨树,常有新的感悟,人生不可能都会创立伟业,但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成一点事情。

    我喜欢树,尤其喜欢银杏。望着它那嫩黄的树影,印在湛蓝的天幕上,其景美不胜收,心中顿觉喜悦。1997年我们搬家到裕西小区后,在门前种了两棵银杏。雌雄二株,相距四米,树龄十年,正值青春妙龄,亭亭玉立,显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呈现出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光阴荏苒,算起来树龄已有二十五年了。树头相拥一起,交织重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宛如一对恩爱夫妻。雌树已经开始结籽了,深秋时节,枝头“白果”累累,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致啊!

    关于银杏树让我多说上几句吧。银杏起源至今已有3亿年之久,人们称之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辽南,南至两广,西达川甘,东抵沿海。由于银杏适应性强,根系深,寿命长,树姿雄伟,在名胜古迹,庙宇殿堂,村宅附近,都不乏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巨树。在古树名木中,古银杏独占鳌头。

    银杏浑身是宝,被誉为“国树”。它的材质细密轻软,不易变形。种子白果可食用,亦可药用,能活血化淤,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对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等有特效。最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银杏在火山爆发的特定环境下,经过几百万年后,可能形成号称“玩石之最”的高级硅化木,其中含有极少量的“树玛瑙”,比天然玛瑙硬度和润度更高,价值连城。

    最古老的银杏树在山东省莒县城西浮来山上,该树为商代所植,树龄高达3300多年。据《左传》记载:“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重修莒志》中写道:“鲁隐公八年,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此树下公盟修好。”人称此树为银杏之祖当之无愧。

    有关银杏的轶闻趣事还有许多,现在讲一段我国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与“妈妈树”的故事。1954年春天,郭老的夫人于立群离开北京到外地去治病,郭老送走了夫人,心中十分惦念,第二天一早,他就带领孩子们长途跋涉,赶到西郊鹫峰山下的大觉寺林场,移来一棵银杏幼苗,种在西四庭院内,并在旁边立了一块写有“妈妈树”的牌子,祝愿孩子们的母亲早日康复归来。1963年郭老举家东迁至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8号,搬家时还精心地把这棵“妈妈树”移植到新居的庭院中。

    如今这棵已度过60个春秋的“妈妈树”,高达10米,干周99厘米,枝干挺拔,翠叶婆娑,常常引得参观郭沫若故居的游人驻足观赏。

    郭沫若先生钟爱银杏树,认为银杏是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主张把它定为中国的国树。他在著名的散文《银杏》中这样写道:“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我是喜欢你……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引自《郭沫若散文集》)。我读这篇散文时,突然发现有郭沫若30年代诗集《瓶》的影子。“沉深的地狱化成了天堂,我的妹妹哟,我的姑娘!啊,晚风是这样的清香,无声的音乐在空中荡漾,欢笑笑满了我的玻窗,邻舍的时钟也发出悠扬的声响。啊,一瞬化为了久长。无限的哀情已不知逃向何方?”(引自《瓶》第二十七首)。从内容到形式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有着强烈的拟人化风格,诗人对女性的讴歌迸发出爱的激情。婚前在来往书信中我曾提及到这首诗。

    既然郭沫若先生将银杏视为真善美的生命体,我们也可以将金婚视为真善美的人间喜剧。金婚与银杏二者交织成一幅真善美的图画,熠熠生辉,充满灵性。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