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事情搞复杂,但又怕咱不意思意思,医生看病时不上心。”小王无奈地说。
其实,小王这样的心态并非个例。类似的情形,也并非仅仅发生在就医方面……
第一话
浊乱世风的“精神雾霾”
环顾四周,不难发现:从在医院出生到上学读书,从毕业找工作到调职升迁,从看病住院到退休养老,不少人在面对这些人生重要“关口”时,遭遇了“心理困境”。他们一方面对诚信缺失、行业腐败等社会现象反感指责,另一方面却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存在“不送礼可能吃亏”、“花钱保平安”等心理,纵容自己参与其中,甚至乐此不疲。
正是因为这类“对社会腐败行为痛恨,对自身腐败行为宽容”的矛盾心理不断恶性循环,同时不少善于“搞关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占到了便宜,被人们羡称为“有本事”、“有门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有样学样,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腐败亚文化”。
所谓“腐败亚文化”,一般是指腐败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一系列畸形、扭曲、反主流的判断与认知。无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制度下,“腐败亚文化”都是浊乱世风、伤人心肺的“精神雾霾”,危害不容忽视。
“腐败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一旦流行开来,就会败坏社会风气,扩大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
曾经有一篇报道披露,某“大老虎”落马后,备受其老家村民指摘的是“几乎没有给家乡争取过什么”;有的贪官家里被查抄出不少高档白酒,围观群众半开玩笑地说可惜了这些好酒,不如分给大家,也许百姓还能念他点好……仔细想想,围观者不经意的闲言碎语中,其实隐藏着一种很可怕的腐败情结:不是对腐败行为本身有多痛恨,而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嫉妒,是没有分到一杯羹的不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腐败亚文化”对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
在“腐败亚文化”的持续浸染下,人们对于腐败的道德羞耻感会大大降低,一时的心理冲动会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甚至演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助长“苍蝇式”腐败滋生。
“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
认清“腐败亚文化”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掷地有声的话,发人深省。
第二话
来场壮士断腕式的“断舍离”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这就是文化的厉害之处,看似无形无质,实际力道无穷;不但塑造人格,而且铸就国格。文化一旦形成,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国民中的“个别”“少数”“部分”,而是“全民”;辐射的就不止于一地一域,而是四海之内,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不仅如此,文化的代际传递是众所周知的普遍现象,不仅在“当下”发生作用,又对“未来”潜移默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留下烙印。
也因此,审视“腐败亚文化”,既要高度警惕“其害猛于虎”,也要客观析其成因,捋清来龙去脉,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正所谓“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亚文化”古已有之。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化,核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引导人向善向上,形成和留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公生明,廉生威”等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示范。但是,“官本位”的封建意识,“封妻荫子”的特权思想,“千里为官只为财”的官场陋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这些文化糟粕也一并流传。
在传统乡土熟人社会的格局下,“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身处其间的每个人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采取步调统一的行动,比如默认“腐败亚文化”为集体规则,人人参与,日积月累,就成了所谓的“入乡随俗”或“行有行规”。从现实看,诸如“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办事先送礼,平事先拿钱”,都是因“腐败亚文化”衍生的潜规则。
“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如果任其大行其道,我们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又谈何好转?”
这话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沉渣泛起的“腐败亚文化”之所以滋生蔓延,根子在党内、在干部。中国历史上有官风和民风之说,官风民风加起来就是社风。我们的社会历来是“上行下效”,官风正则民风淳,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前者决定后者。
如果党员、干部一碰到孩子上学、亲人看病、朋友找工作、熟人开公司之类的事情,就忙不迭找关系、托领导、走后门、送东西,带头不走大道走小道,社会上就一定会跟风。当“腐败亚文化”的信徒越来越多,腐败愈演愈烈就是必然,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平头百姓,只要手中有点权,哪怕是收个停车费的芝麻大权力,都会想方设法捞点好处、占点便宜。耳濡目染,有样学样,歪风邪气、乌烟瘴气就会弥漫各行各业,请托送跑、吃拿卡要就会恶性循环,送了怕花冤枉钱、不送可能会吃亏的“囚徒困境”也就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三年从严治党、正风反腐,中国共产党上上下下逐渐形成激浊扬清、祛邪扶正的强大势场,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党风政风向善向上。何不趁东风,社会同响应--以腐为耻,革除陋习;不收不送,从我做起!
对“腐败亚文化”来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式的“断舍离”,是时候了。
第三话
常积尺寸之功,重塑公序良俗
“我们国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曾有全国政协委员描摹出一幅“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的“中国式求人图卷”。
一旦身陷变了味的“人情”困局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也都是受害者,就像在进行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接力赛,或是一局没有赢家的博弈。而这一切的幕后导演,就是传染力、渗透力极强的“腐败亚文化”。如何驱散“腐败亚文化”的雾霾,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世道人心。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腐败亚文化”之所以野蛮生长,与法治“营养不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法规制度对“腐败亚文化”中的一些潜规则仅仅停留在“不准、禁止”层面上,具体定性定量的处罚措施有待完善;一些规章制度的弹性比较大,可操作性差,缺少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执行或监督的职能部门多头或缺失。
制度存在漏洞、对权力的监督不到位,“腐败亚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有的公职人员认为“吃点、喝点、收点、拿点”不算腐败,习以为常;有的领导干部潜心“研究”法规制度,只为在以权谋私时规避风险、顺利过关;还有的人习惯于“不走前门走后门”,整天就想怎么钻制度的空子捞点好处。
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党纪国法日益完善,“腐败亚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但制度的完备只是完善法治的一个方面,增强制度执行力尤为重要。只有令行禁止、勿纵小恶,方能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让“腐败亚文化”的信徒意冷心灰。这方面,香港就有成功的经验。40年前,香港民众在医院看病,要向医生塞红包;小贩被警察追,要给警察塞红包;就连房子着火了,都要按规矩给消防队员“开喉费”,公众反映很大。面对这种状况,香港廉政公署通过严办送邮件找收件方要10块钱小费的邮差,使得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引以为戒,在全社会由此形成一种“伸手必被捉”的廉洁氛围。
三年来,我们以雷霆万钧的手段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正风反腐同样也是一场文化和价值观的较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正需要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提供助力,需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优秀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
治理“腐败亚文化”这样的社会痼疾,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是做一匹易受浸染的白布,还是做一块能够净化水质的明矾,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而每个人的选择汇聚到一起,往往就能形成决定社会风气清浊的强大力量。只有每个人都瞪起眼来、挽起袖子,对腐败行为绝不姑息,才能让“腐败亚文化”无处容身。
移风易俗、再造文化并非一日之功。驱散“腐败亚文化”的雾霾,需要明察秋毫的法治之力,也需要春风化雨的文化引导,一点一滴地积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唤醒人心深处的公义良知,重塑廉荣贪耻的公序良俗。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期待更多的同行者。(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 实践“四种形态”不能生搬硬套固化僵化2016-02-24 07:48
• 党员干部当自觉远离"小圈子"2016-02-24 07:42
• 不断强化看齐意识2016-02-23 08:16
• 正风肃纪没有气势不行2016-02-23 08:13
• 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2016-02-22 06:05
• 零容忍态度遏制“靠山吃山”式腐败2016-02-22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