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信息

好老师要学会“偷懒”,做个“懒老师”有秘诀

日期:2017-12-11 02:10点击数:4912次

学生也能成就懒老师


若干年前,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感叹,他面临的最大烦恼是学校里有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在我还不太理解他的话时,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了另一所重点高中的一个例子。


某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后来发现听课还不如自己看书,于是纷纷开始自学,部分学生还选择外出上补习班。一考试,这个班的学生成绩丝毫不差,学生学习能力还挺强。该教师还是班主任,但班级基本不管,对班干部们说“班级就交给你们了,能自己解决的就不要来找我”。学生没有了依靠,只能自力更生,结果班干部的能力反而锻炼出来了,班级凝聚力还挺强。后来,这个班级竟获得了“学校优秀班集体”的称号,该教师因此顺利地评上职称。


这个“学生成就教师”的例子在今天看来十分神奇,但是,当年在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里,这种情况的确很可能发生。


然而,拿这个例子来证明“教师应该偷懒”却很不准确。如果这样不作为也能成为优秀教师,那只能说他运气好到极点。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不那么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教师采取这样的做法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我校学生管弦乐队的老师告诉我,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小提琴教师来实习,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位老师大呼小叫,学生却很茫然。见状,她的带教教师轻轻挥手示意让实习老师看她怎么教。只见她拿了一把琴,坐到小提琴首席的旁边一言不发,投入地拉起刚才的那段旋律。学生受到启发,也跟着她一起拉起来。教师一句话也没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却感觉受益匪浅。


我想起古代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都是师傅亲自示范,徒弟在一旁仔细观察,然后自己尝试,师傅手把手指点。很少有师傅自己不动手而只是动动口徒弟就能学会的。这里还只是谈到动手,更不要说动脑了。

2

当老师,要学会“偷懒”


古往今来,对于教师来说“勤”永远是主流,然而为什么“懒”会成为话题?在我看来,可能有三种理解思路。


(1)教师的“勤”太过低效,甚至会产生负效


教师若思路混乱,讲课逻辑不清,班级管理前后矛盾、标准不一,教师越勤劳,学生越无所适从。个别教师逼着犯小错的学生写一千字的检查,称“写不够字数就跳楼”,心理脆弱的学生竟真的跳楼了!此种“勤劳”,不要也罢。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勤劳”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考虑怎样做效果最好,只觉得如果不做点儿什么自己心里不踏实。最终,教育的目的成了让自己觉得踏实,并不是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究竟什么样儿的教育真正对学生有帮助。 


(2)不必要的“勤”反而抑制学生能力发展


一道题目,教师不完全讲透,留一点儿余味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的管理事务,教师在把控全局的情况下一点点地引导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够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与能力。许多教师大包大揽,怕学生犯错,对学生的每一步都控制,学生最终被训练得只会被动等待,乃至要看教师脸色行。

 

网络上有一幅漫画发人深省:一个天使模样的孩子翅膀折断了,他无奈地对他的父母说:“你们剪断了我的翅膀,却问我为什么不会飞!”而他“勤劳”的父母,手里正拿着一把剪刀。教育工作者应该警醒,当我们自以为十分勤勉的时候,是不是正拿着剪刀在剪孩子的翅膀?


(3)教师的“懒”其实是另一种“勤”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次看到一个学生深夜还在做实验,就问他,你上午在做什么?学生答,做实验。卢瑟福又问,下午在做什么?回答,做实验。卢瑟福于是发出那著名的一问:那么你什么时候思考呢?

 

在卢瑟福看来,学生做实验的“勤劳”实际上是一种思考的“懒惰”。同样,一些教育者从表面上看很懒惰,实际上是努力思考教育本质的勤劳。在该勤劳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袖手旁观,而在该做观众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把舞台留给学生。

 

教师的“懒惰”本质上是一种退,这种退是为了让学生进。而学生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遇到足够优秀的班级或者足够出色的班干部,班主任当然可以果断放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班主任还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曾经这样介绍他的“懒惰三步曲”:第一步,告诉班干部这个月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等到学生已经能完全贯彻执行班主任的意图后便进入第二步,即只宣布这个月的目标,让班干部自己思考该如何做;这一步学生也熟练后,进入第三步,让班干部自己思考这个月的目标是什么并决定该怎么做,班主任只需听汇报即可。我见到这位班主任时,他已经外出学习了近半个月,班级完全交由学生自治,学校无须委派任何代理班主任,他一点儿都不担心。

 

“懒惰”不是优秀教师的特征,“勤劳”才是。我们提倡教师勤劳,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好的表率。要让学生成为勤劳的人,教师应当亲自垂范。提倡教师在勤劳之余“懒惰”,正如同卢瑟福提醒学生在做实验之余思考一样,强调的是一种智慧、高效以及对学习与成长规律的深度理解。

3

做个“懒老师”有秘诀


(1)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当班主任很累。但是有经验的班主任告诉我们,适当“懒”一下,当一名“懒老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深圳市一所学校刚入职不久的管老师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常感到忐忑不安。于是多次向老前辈、老教师请教,然而从别人那里收获的经验也是各不相同。在开学的一段时间里,逐渐地将借鉴来的经验应用到她自己的实践管理中,可总是不顺手。


班上有一个“难搞”的S同学,他经常迟到、上课讲话、违反班规。“每次我真诚地与他交流,可他只是敷衍地答应‘改正’,却依旧我行我素。真不知道他还要和我作对到何时?”开学两周后的班干部选举,S又给管老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在竞选班委这件事上,管老师采用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将所有的班委职务写在黑板上,有意竞选的学生可以上台填上自己的名字并发表竞选演说。出乎意料的是,S同学想当班主任。让管老师惊讶不已,想起前辈的提醒“不要与学生起冲突,尽量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他们”。管老师答应让S同学试试班主任这个职位两周,自己退却副班主任的位置。


S变了,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开始认真地管理起班级来,也不再迟到、被扣分,有几次学校召集班主任开会,S也列席参加了会议。他逐渐懂得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两周后,交出了“班主任”头衔。此后,他再没有与老师作对过。


(2)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我展示


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太勤快的教师,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长此以往,无论是学习还是管理,只能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会放一放,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放的那段时间里,我们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可别忘了,生活是一本活书,里面充满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而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假如你是班主任,遇上了一个每天上学都会迟到的孩子,你会怎么办?扬州市的吴老师以亲身经验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两年前,吴老师的班上就有一个每天上学都迟到的学生,写说明书、检讨书、谈话,结果是什么?全是无用功。受前辈的提点,吴老师开始明白,平日里老师们遇到教育难题再正常不过了,何不把一个个微观的教育难题当成科研课题来研究呢?于是,吴老师将“迟到的女孩”列为对象,着手进行研究。这期间,通过家访吴老师了解到,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工作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照顾自己、收拾家务,都落在了小小的她身上。


于是,当她又一次迟到时,不再找她谈话,而是让她直接进班上课,并告诉她“老师相信,你的迟到一定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她迟到的次数在逐渐减少,在学习上也变得更加努力。有一天,吴老师对她说,“早晨早些来校,帮着老师照看一下早读课的纪律,好吗?”她欣然同意。果然第二天,她兑现了诺言,早早来到学校,她的认真,把班级“照顾”得井井有条。从此,吴老师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时间,可以读读书。


教师想要成长,必须学会遇事多动脑,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是教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学习与生活的人。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我想,只要把握好了这一点,用心的“懒”教师必将是享受最多幸福的人!


(3)想“懒”要先“勤”,“懒”要懒在表面上,“勤”要勤在点子上


教师的“懒”要懒在表面上,“勤”要勤在点子上。“懒”是放手让学生大胆行动,“勤”是耐心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催化剂。所以,“懒”和“勤”在于能否恰当运用,该勤的时候必须勤,该懒的时候必须懒。


临沂市的孙老师的“懒”秘诀之一,就是想“懒”要先“勤”。开学之初,孙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凡事先让他们形成规矩。主抓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坐姿、排队、书本的摆放、课桌的整理等都逐一纠正。制定好卫生分工安排表,孙老师亲自示范,从怎样拿扫把,怎样把垃圾扫成一堆,怎样扫进簸箕教起。还把教室划分成几大块,告诉学生要按照规定的路线清扫教室。几个学生分工合作后,很快就把教室的地面清扫干净。除了扫地,值日生工作中还有擦黑板、擦讲台、摆桌椅等工作,也都一一给学生示范。慢慢地,学生可以出色地完成卫生工作。这样由“扶”到“放”的转变,让学生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4)更多地让孩子主动参与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速度,有时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但当教师的帮助超过了孩子本身的能力,那么孩子的内心便会充满畏惧。


如果教师不那么勤快,尝试做一名“懒”教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孩子的内容表达不是很清晰,但孩子会通过经常性地参与而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做一名“懒”教师,会给孩子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嘴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而更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及时记录孩子的行为,及时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发展之路。


想“懒”还要“教”。蜜蜂王国里的分工有20几种,受此启发,临沂市的孙老师在班级实行“多工种”分工制度。班级有20多个班干部,将他们的劳动任务一一列出,并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谁付出的劳动量大,谁得到的分数就多。每个班干部自主选择岗位,要想去一些“热门岗位”,就要多付出,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班上共确定岗位53个,做到人人有事做。并把值日表张贴上墙,大家在班级内管理区域分片,职责分块,每天就自己的任务填表格汇报,学生们职责明确,个个干劲十足。而此时,只需在一旁对他们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指出,对工作中的困难予以鼓励即可,顿时轻松许多。


想“懒”要有“法”。如何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比如,发现许多班的学生在做操时都不够认真,而自己班的学生却做得都很带劲。窍门在于,采取了分数奖励制度。虽然这一方法,创新不足,但是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卫生常规检查时,按照规定,没有被学校扣分的小组将得到双倍积分……


这些办法虽“懒”,却让学生们从被动劳动变为主动劳动,人人争当“小蜜蜂”。


(来源: 人教教材培训)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