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信息

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小学教育缺少的是“教书匠” | 名家

日期:2018-05-14 01:37点击数:4063次


 

文/罗洁 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教育界的朋友谈起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有些提法和导向值得商榷。


比如说“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教育家培养工程”等提法和做法很流行,这些提法和做法,我总觉得有点偏颇,甚至容易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产生误导。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一个当“教育家”的远大理想固然是好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可问题是都当将军了谁当士兵?我们的将军指挥谁?


接下来的更要糟糕,我们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整天忙于写文章著书立说,参加这个论坛那个科研课题,纷纷努力打造知名度去了,没有人再去钻研教材、钻研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上好课教好书。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其实更多地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课堂上”。我们都知道陈景润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但他却在北京四中上不了讲台,教不了书。


中小学教师的“本”,到底是什么?这可要从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即: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恐怕不是老师的论文吧,而是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北京四中的张子鄂老师精彩的物理教学,学生终身受益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更多的潜移默化的做人之道。


北京市朝阳区的“马芯兰教学法”,小学六年的数学,学生四年学完,却没有任何课下作业。听马老师的课简直是艺术享受。


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数学教学法、创造上海的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青浦经验”的顾泠远老师……


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在上学时,你所敬佩的老师。他们的“教育精彩”是什么?我们可能说不全,说不准。但我们深有体会的是他们的“独具匠心”。


 

相比现在的教育的“浮躁”,可能我们的学生更喜欢这些大爱无痕,大师无名的“教书匠”。他们没有名篇大著,没有高深莫测的见地。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行为。


中国的基础教育不缺少教育理论,也不缺少理论的“深刻性”;缺少的是实实在在受学生欢迎的“教书匠”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即使是“讲课”也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也是很难传授的。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跟某某教学法创立者同样优秀的教师呢?因为教师是必须有个人魅力的。讲课必须有个人风格的,语言也必须有个人风格的。


中国传统教育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由乐之到好之是我们中小学教师需要钻研和追求的。


由“乐”到“好”,就是一个真正的快乐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都达到这个境地那我们的学生的快乐学习就不再是梦想而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面临的事实,都会面临的一场享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境界。


中小学教师还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踏踏实实地钻研教育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增长自己教育教学的本领。


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板凳儿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这是做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的“工匠精神”所在。


文章:文/罗洁(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

图片:摄 / 本报记者云凯杰

编辑:现教君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