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汪正贵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日期:2023-06-12 09:23点击数:3684次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当初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跳出农门。没有人逼着你学习,完全是自己主动学习。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暑假帮助父母干农活,割稻插秧,抢种抢收,我们那儿叫“双抢”。当我望着那一眼看不到边的稻田,需要我们一刀一刀地割完,我感觉很绝望。我想,还是要好好读书,早日摆脱这令人绝望的田间劳动。
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现在已没有小升初考试,我估计未来15年后,中考也可能不存在了,再有若干年,上大学也许是申请制,也不需要考试了。没有考试了,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哪里?
学习内动力的缺乏是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可能和独生子女有关,也可能和社会发展程度有关。考察全世界的教育,我们发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中等发达程度的时候,下一代人的进取精神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也随之降低。
怎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意义和价值,开启学生的内动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兴趣开启——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努力的理由。特别是在学习的起始环节,兴趣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因素。
比如,学习新的学科,或者学习新的知识单元,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开启活动或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数学老师讲函数的时候,通过动画图形展示,可以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波浪形,看成是一个点在圆上运动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这非常直观形象,也特别有意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有一个数学老师在讲勾股定理的时候,用图形软件制作动态的“勾股树”,即利用勾股定理所画出的一个无限重复图形,当重复的次数够多时,就会形成一个树的形状,也有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树”。这个树形非常漂亮,是数学之美的体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体味数学的美感,并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为喜欢而学习。兴趣是内在的东西,非常纯粹,没有什么外在的功利性目的或压力。“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杜威)有一个做法叫天才时间,最早是谷歌提出来的,即让员工每天有20%的时间用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这些事情可能和公司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但也许一些天才性的创意或成果诞生了。
我们也可以将天才时间迁移到学校或家庭,我们让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做他喜欢的事。我听说,有的老师和家长,学生到了六年级就不让读课外书了,说是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我们有一位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写科幻小说,却被父母看作不务正业而予以禁止。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可能剥夺了学生成长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学校而喜欢学习,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当学生到一个新的学校,或者到一个新的年级,接触一个新的老师,我们要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当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的时候,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前提。
所以,学生热爱学习、喜欢某一门学科、喜欢老师、热爱学校,这些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一环。当然,人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一般只在学习的启始阶段发挥作用,当遇到困难、遇到挑战、遇到挫折的时候,兴趣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学生不能简单的靠兴趣去学习,还要将学习由兴趣转变成持久的热爱,从有意思转变到有意义,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任务驱动——设计有可能、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内动力,我们还可以从电子游戏中找到答案。为什么青少年学生迷恋电子游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的设计思路,通过让玩家完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是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对自己的奖励。青少年不是迷恋游戏本身,而是迷恋游戏带来的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欲罢不能。
电子游戏中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将激动人心的目标转化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二是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将任务分解成由易到难的过关性任务;三是提供及时的反馈、工具和支架,让玩家通过试错、失败、改进,最终获得成功;四是通过积分、升级等手段,让玩家不断积累成功,获得相应的认可,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我们的学校教学如何借鉴电子游戏的设计思维,通过设计有挑战、有可能的学习任务,通过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体验成就感,以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学习挑战。
我当年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因为我学得好,老师为了奖励我,每天给我多布置两道更难一点的题目。后来老师干脆奖励我一本习题集,我每天废寝忘食,最后将这本习题集的题目全部做完了。这种被挑战后获得的愉快体验,持久而深刻,超过了一般性的愉悦感,挑战越大,成就感越强。
我们青岛中学从九年级开设数学大学先修课程,挑战了一批天数学天赋特别好的学生。数学大学选修课程的老师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因为解出了一道题,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在教室里做起了后空翻。另外,我们开设的若干荣誉课程,也是对部分学生的挑战。
当然,这种挑战性学习任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有益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也就是让学生有可能获得成功。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的工具和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方法,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如果挑战性任务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水平区间,则达不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挑战性任务的设计需要低门槛、高挑战、有张力。同样一个任务能够挑战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是最好的任务。青岛中学小学五年级有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是撰写《个人虚拟自传》,描述自己的一生。有的同学写了几千字,也有的同学写了几万字,写作水平最弱的学生也能写几百字。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比较有弹性和张力,让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挑战。
在电子游戏中,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而且非常安全。但是在我们的学校日常教学中,学生犯错总会招致负面反馈,让学生缺乏试错的心理安全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安全的心理氛围、民主的课堂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被挑战。反过来说,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特别是战胜挑战后的成功体验和成就感,能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因为学生的学习成就而奖励物质的东西,学生被挑战后的成就感和巅峰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这是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对自身的奖励。在青岛中学,我们举行的学习成果发布会、学习产品博览会,就是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用学习奖励学习,用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完成有挑战和有可能的任务中体验成功,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内动力。
三、目标激励——让梦想带着学生飞翔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内在需求,一旦被激发,能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可能自我变成现实自我的过程。
我们应当鼓励每个学生给自已画像,也就是描绘心中的可能自我,或者说描绘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岛中学小学五年级撰写《个人虚拟自传》的学习任务,就是对可能自我的描绘;九年级学生的作文《写给未来的自己》也是这样一种尝试;十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发布会,则是比较具体地设计和规划未来的人生目标。人的潜意识比较偏爱图像暗示,当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可能自我以画面感的方式,进入到大脑的潜意识,会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和动力。所以描绘未来目标与可能自我,其意义并不在于是否真的实现这些目标,而是让每一个梦想带着学生飞翔一段人生旅程。这是一种自我激励。
以前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第一任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不爱学习,整天和同学们打闹斗殴。有一次当他伸出一双又脏又黑的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为了鼓励他,对他说:我一看你这双修长的手,我就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当州长。他当时只有11岁,他记住并相信校长这句话。五十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一定是受到了校长的激励,并将其作为潜意识中的目标,最后真的实现了。他后来就任州长时,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这位校长对他的激励。
曾经风靡《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高中就读于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二那年,他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梵文上的成就,钱文忠听后十分感兴趣,他问老师,季先生在哪里,老师说季先生在北大工作。他便立志要上北大跟着季先生学习梵文。后来他果真考上了北大,成为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目标激励是基于自我潜能和天赋的开发与实现,是对可能自我的描绘与期待,是最有价值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的需求一旦被激发,能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自已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如果将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规划、计划和行动方案,则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目标激励中,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非常重要,也就是让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目标的。这样他才会愿意将目标付诸行动。否则,目标只能是空想。
四、价值引领——找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后来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个需求层次,叫做自我超越。这是人的需求中的最高层次,也即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当学生找到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找到了努力学习和成长的理由,这能够产生比兴趣、爱好等更加高远和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阻碍和挫折。
青岛中学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通过设计学生的十岁成长礼、十四岁青春礼、十八岁成人礼,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向外寻找人生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利他、共情、友爱、感恩与宽恕的品德,进而引导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从自我走向利他,从向内追求个人成功,到向外寻找人生的意义,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向成为有理想信念的社会贡献者。这是教育的高远意义所在。
激发学生内动力,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要给学生装上一个发动机,让他拥有内动力。我们是踩油门,不是推轮子。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也有意义、有挑战也有可能,通过兴趣开启、任务驱动、目标激励、价值引领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动力。
罗素说过,“我们在现代教育的上的目标是将外部的约束减至最低程度。然而这就需要有内在的自制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唤醒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成长动力,以支持学生成长。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