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华(左)指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本报记者王丽 通讯员吴艳霞
6月18日早晨,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沧县农民周文提早赶来参加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二审开庭,刚到审判庭门口,他出乎意料地发现:主审法官任秋华已经一身便装等在那里了,法袍搭在审判席的椅背上,像个邻家大姐一样跟他聊起天来。到开庭时,周文原本激烈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了。
熟悉的人知道,开庭前早来半小时跟当事人交流,是任秋华办案的惯例。
法院的民事审判庭,每天都集中上演各色各样的生活情景剧,哭的、闹的、捶胸顿足的……这里也不例外。
任秋华说,“每个善良人都愿意看到喜剧的结局,我愿意做生活喜剧的导演者和参与者。” 15年来,人们常常看到,任秋华把剑拔弩张的人们迎进来,将平心静气的人们送出去。
法庭之外做家访
任秋华:法官不是在法庭上表达个人好恶,宣泄自己情绪,而是要用法的精神调整偏差的社会权利义务关系,最终解决矛盾
任秋华的这个庭前“插曲”曾让同事常秀良困惑。常秀良跟任秋华在同一个合议庭,他一度认为,法官就应该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客观问案,庭前介入、带印象审案会产生偏颇。
78岁老汉王喜告状的事彻底颠覆了常秀良的理念。2008年11月,这位吴桥农民披一身油光锃亮的破棉衣,昂首挺胸走进法庭。
他说:“邻居偷割了我的庄稼,我要你们判他赔!”
法官问:“有什么证据?”
王喜理直气壮一拍胸脯:“我就是证据!”
法官说:“打官司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
老汉急了:“我又不能天天去看着他,他割了我庄稼是明摆着的事,你们不管我就去找政府,不信共产党的天下就没有说理的地方了!”
常秀良很气愤,这种事儿根本就不是法院该管的。
任秋华不慌不忙把庭审程序走完,好言好语劝走老汉,临走还亲亲热热掏出零钱让他坐车。
老汉铁着脸头一拧:“我是来说理的,不是来要钱的!”
任秋华当天就去找老汉所在的村支部书记,村支书早就怵了,说这人特难缠,管不了。任秋华又向镇工会主席求助,工会主席也苦笑:“这老汉,老上访户,一来镇里就躺在地上不走,不过,我们会配合你的工作。”
接着,任秋华做起家访来。她不断找老汉聊天,知道这老汉无儿无女,生活靠弟弟家帮助,就跑去找老汉的弟弟,了解到因为一些老问题没得到解决,老汉才找茬上访告状,让村里镇里头疼。
把事情根源弄清了,任秋华返回镇里,几番协调,最后,镇上同意,帮王喜老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老汉弟弟全家也在她的动员下帮着做起说服工作来。
一个月后,王喜老人主动来找任秋华,“任法官,我撤诉,还要给你写份保证书,以后再也不告状了。”
王喜老人的案子在农村比较普遍,处理得多了,任秋华进一步思考: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但基层百姓自身诉讼能力却比较弱,如果法院能够跟基层组织衔接好,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化解。
在她的建议下,沧州法院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6000人组成的诉讼调解网络。
不用开庭了官司
任秋华:我多做一点工作,当事人就会减少经年累月的奔波和焦虑。
去年初,沧州青县公路上,一辆宁夏拖挂车跟一辆葫芦岛市的货车相撞,货车司机死亡。
死者家人起诉了司机、宁夏车主以及车辆投保的三个保险公司,一审后,宁夏保险公司提出,对死亡司机母亲的抚养费多算了2000元钱,上诉到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九方当事人分别在辽宁葫芦岛市、宁夏吴忠市和宁夏青铜峡市,按照习惯,他们不知要为这个2000元的上诉案跑几次,出行的成本比诉争高出好几倍来。
可谁也没料到,法院的传票没到,九方当事人却先后接到主审法官任秋华的电话:“卷我都看了,你们争议不大,路那么远,你看能不能这样,双方按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达成个和解协议,保险公司撤回上诉,你们就谁也不用跑了。”
“太好了!”九方当事人都如释重负。任秋华却多出来好几倍的工作。保险公司理赔需要精准的数字和依据,还要提供很多理赔资料,任秋华一次次复印核对各种手续、协议,分头给当事人邮寄去。
此案顺利和解,保险公司寄来撤回上诉申请书。这些当事人坐在家里就打完了这场遥远的官司。
一天下班时分,受害人亲属代理人拎来一兜梨在法院门口等任秋华,诚恳地说:“这案子所有人都省钱省事,就是你们法院最费心了,你润润嗓子吧。”
勘破诉讼背后的奥秘
任秋华:尽力了解案外因素和当事人的诉讼目的,寻找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这才是法官能力的体现
很多民事案件的具体诉讼请求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正的矛盾点,单纯的庭审和合法的判决,虽然可能解决表层的官司,深藏的矛盾却可能继续激化。
一旦身披法袍端坐庭上,任秋华就会从亲切的“邻家大姐”变成一个极具司法能力和“破案”水平的法官,她总能把案件背后那个真正的纠结点拎出来,切开 “死结”,不但解决一起官司, 还常常能因此平息连串的纠纷。
任丘农村一对老人哭哭啼啼告儿媳妇砸了自己的东西,任秋华所着手处理的,却是这个家庭积蓄十多年的家庭积怨;
两家邻居为堆在门前的一堆柴禾打得头破血流,任秋华去村里一看,原因并不在于那堆柴禾,而是村里规划出了问题;
28名职工发起旷日持久的股东权诉讼,任秋华跟他们细聊,发现职工真实目的并不是什么股东权。她想办法协调解决了他们的养老保险,案件迎刃而解;
有位妇女打了八年官司,发起四起诉讼,见到法官就缠着哭闹,在这桩看起来挺烦人的案件背后,任秋华看到的,却是妇女失业后被丈夫抛弃,暂住房又要被婆家争走的困境。她联合其他法官从矛盾根源入手,下功夫将这起家务纠纷调清断明,所涉案件全部撤诉。
…… ……
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健称任秋华是“一个具有司法智慧的法官,把法律用活了”。
赢得一座百姓丰碑
老百姓:任秋华说的就是符合法律的
生活中的任秋华开朗豁达,人很“透明”。她在家是贤惠孝顺的儿媳,出门办事儿则希望社会上各种关系都简单而合乎规则。
推己及人,看到吵吵闹闹进法庭的当事人,她就想,“这日子怎么过呀?我可不想这样过,他们肯定也不想。”
当法官久了,她发现,打官司的人其实就象两个打架打得精疲力竭的人,嘴里说着我和你拼到底,心里其实希望赶快有个人给拉开,但这个拉架的人必须是公平的,而不是拉偏手的。
“就我给他们做搭台阶、竖梯子的人吧。”她说。
一位败诉的当事人心悦诚服地告诉记者,“虽然输了官司,但我们在任法官那里得到公平对待,这样结果让我们感觉顺理成章。”
一对夫妇打离婚,女方母亲带着女儿总去法院哭闹,合议庭名单一宣布,她们顿时不闹了,说“放心吧,这回有说理的地方了。”此案顺利调解,她们还处处对人说:“任秋华说的就是符合法律的。”
沧州律师界则流传着这样一个规则:如果案子到了任秋华手里,他们就会告诉当事人:“这案子你用不着找人托关系,该怎样,就会怎样!”
2008年任秋华主审111件案子,有89件调解或者和解撤诉;到2009年,任秋华把这个数字又向上提了一点:审结113件案件,调解、和解撤诉91件。这年,她获得了行业内的个人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法官”,沧州老百姓还出人意料地赠送她一份道德模范奖:“沧州好人”最高票。
(因涉及个人隐私,文中部分当事人使用化名)
对话任秋华―――――
调解是办案的过程而非结果
记者:行业内都说你是一名“高调解率法官”,你对此如何看待?
任秋华:别人一提我就说调解率,其实我不是一个只会调解的法官,我也从来不追求调解率百分之百,只是我的每个案子必有一个调解过程。法官的审判不仅仅停留在法官自己明白后一判了之的地步,它更应当成为让当事人明白的过程。
记者:你擅长调解,是不是很能说?
任秋华:法官办案子哪能靠嘴啊?要用心!你是不是真心真意为人家,当事人心里有个判断,谁也不是傻子,你唬弄不了人。
记者:调解有技巧吗?
任秋华:我不太赞同什么技巧啊方法啊那些经验之谈,做调解工作最重要的是法官要有强烈的化解纠纷愿望,通过法官能动性的工作分清责任,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诉讼成本最小化。象“你不同意调解我就维持或驳回”这样的话不能讲,那是不合法的,是压调。
记者:女人是感性的,而民事案件又表现为诸多形态,当面对当事人的愤怒、哭诉时,作为一个法官你怎样履行职责?
任秋华:一个成年人不遇到最困难的事谁会在别人面前哭?既使流泪也会向最信任的人求助。我确实常看到当事人对法官哭,那是对法官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任,对公正的期待。
但法官不是普通的善良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评价者,不能仅仅在法庭上表达好恶,宣泄情绪,法官要把法律的精神以当事人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解决他们的问题。
记者:听说你曾经为案子拒绝了哥哥的说情,大家会不会说你六亲不认?
任秋华:其实哥哥从来没有干预过我的工作,就那一次,也是拖不过别人再三托请,拒绝哥哥我心里特难受。但是,没办法,法律不可能拿来做交易。哥哥后来也是理解的。
记者:社会上有句话说:“任秋华说的才是符合法律的。”他们为什么这么信服你?
任秋华:他们说“任法官不拘(吓)人。”(笑)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没有什么的。他们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这种信任会驱赶我法袍内掩藏的懒惰和麻木。
记者:你现在成了沧州的焦点人物,什么感受?
任秋华:(笑)出门坐车都会被认出来。我不喜欢在聚光灯下的感觉,我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法官的尊荣在于法官的寂寞。
记者:到今天这样的成就,你办案是不是经常胸有成竹了?
任秋华:不是。案子办得越多,越觉得法律知识欠缺,读了硕士,反觉得不会的东西更多了,越跟老百姓接触,越觉得社会知识太少。我常从一个梦里惊醒,梦见考试,卷子是空的,或者要交卷了什么都不会。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
记者: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任秋华:我常算一笔帐:沧州两级法院去年审理案件近4万件,我们按最保守的数字计算,每个案子只有两方当事人,每一方起码有4个人关注案件,包括当事人的父母、配偶、孩子,那么沧州一年就有40万人次关注案件审理,关注审判工作。怎样解决这些纠纷?怎样确立司法权威?是每个法官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每一名法官的责任。
评论――――
善良与公正结合是法官的最高境界
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沧州法官任秋华脱颖而出,不但捧得法官行业的最高个人荣誉,还成为地方上的道德楷模,受到市民明星般的追捧。
是什么原因让任秋华得到如许荣誉呢?有人说:是80%以上二审案件调解率。
如果仅仅把调解率当作一个法官追求的目标,不但会误读任秋华,也会曲解今天我们推出任秋华的意义。
让我们仔细审读任秋华。她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擅长从纷繁复杂的案情中直切纠纷“死结”;她以彻底解决矛盾纠纷为己任,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桩审判;她从不计较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界限,为方便当事人做了数不清的“额外”工作。
透过这些表象,凸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个有着善良之心和崇高职业追求的现代优秀法官形象。她怀着醇厚的爱民之情,投入到社会赋予她的法官角色中。由“自己不愿过那种乱糟糟的日子别人也一定不喜欢”的朴素愿望出发,将这份体贴和关怀融化到自己的职业中,不但努力化解着案件所涉的具体矛盾,更从办案中进行深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去促成矛盾根源的解决和化解纠纷制度的建立,以调整那些失衡或偏差的生活关系。在她的作用下,很多人摆脱官司困局,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一名法官,就这样成为社会生活喜剧的导演者,从此看出,真正让任秋华得到社会承认的,是她对每一位当事人推诚相见、允执其中的职业作风;是她推己及人、视民如伤的民生情怀;更是她在每一起案件中为当事人的无私付出的行动。是这些,赢得了一个法官的最高荣誉,成就了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
至于那浮出水面的80%多的调解率,只不过是任秋华15年工作积垫、水到渠成的一个果实。
任秋华通过一袭法袍实现了个人追求与法律理想的完美结合,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司法 “作为善良和公正的艺术”的含义,从而实现了一名法官的最高价值。她付出的,是一个人的大爱,收获的,则是整个社会对法官群体的敬重和信服。
【备注:任秋华, 沧州市第一中学1987届高三1班文科毕业生 。高三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包括: 于志强, 班主任, 语文高级教师; 王树森 、李俊敏,数学高级教师; 张立财, 英语高级教师 ;常树青, 历史高级教师 ;张富伟, 政治高级教师 ;吴金恒 ,地理高级教师。】
• 回忆父亲梁崎2010-06-17 22:15
• 孙建:挖掘沧州文化的青年学者2010-04-07 09:14
• 回丽梅:异国求学更懂得团结友爱2009-09-14 09:04
• 刘格平2008-04-01 15:40
• 孙敬文2008-04-01 15:38
• 宋俊德2008-03-23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