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李镇西】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上)——教育写作微讲座(3)

日期:2020-09-21 10:26点击数:4342次

我把有关教育的写作,简称为“教育写作”。
对一线老师来说,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呢?
以我个人的理解与实践,教育写作可以大致分为“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实录”“教育论文”“教育书信”“教育文学”……
一、教育备忘,就是俗称的“记流水账”。
“写流水账”似乎是一个贬义的说法,因为语文老师往往给学生强调:“不要写成流水账。”但对于教师而言,有时确实太忙,来不及把有价值的思考和案例写下来,但不写又觉得可惜了。于是,“流水账”便成了很好的形式。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般不超过百字,就把“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记录下来了。
我现在保留着我多年前的工作日志,都是“流水账”:“1995年5月4日  找陈峥谈心。要点:1.塑造高尚人格(以居里夫人为例)。2.树立远大目标。3.学会治学,带动学风。”“1996年1月17日 张凌转学,向我告别,不舍,流泪。”“1997年3月2日 陪宋怡然踢足球,结束后与她谈心,鼓励她自信。”




这些文字的意义,是为周末或假日有时间写作时,留一个记忆的线索。这三言两语就是某个教育思考和故事的标记,根据这些标记,我们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写下比较详实的文章。如果没有这些流水账,某些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便永远被时间淹没了。
二、教育杂感,就是对因某些教育现象而引发的即兴思考的有感而发。
教育杂感是一个不太严谨或者说比较宽泛的术语,凡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有感而发写成的杂文或随想录甚至小言论等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是最为随意的一种写作形式。
因为“随意”,所以硬要列出几条写作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我只能大体这样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夹叙夹议,都是教育杂感所需要的。教育杂感也可以写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能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这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
“杂感”之“杂”更多的是指思考对象非常宽泛,“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三、教育故事,在这里特指自己实践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一段有情节、有寓意的教育经历。
写作中应注意:1.故事应该含蕴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2.故事应该完整。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3.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注意叙事顺序。4.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5.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必须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
四、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含教学)实际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这个过程包括了具体的情景,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断,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内在的完整故事。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事件必须要有典型性,即这个事件不是罕见的特例,而是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交流和启迪的价值。
就故事的叙述而言,前面所谈对教育故事写作的要求同样适合于教育案例,但教育案例更侧重于对教育过程的分析。不是说在教育案例中分析议论的分量应该超过叙事,而是说这里的叙事是为了分析。或者说,在教育案例中,故事只是载体,分析议论是将蕴含在这载体中的意义提取出来。
完整的教育案例应该包括三部分:“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案例介绍”(事件的经过,包括细节)和“案例分析”(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千万不能过于机械地把这三部分当作文章的结构。只要有这三个要素,顺序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教育写作还有四种形式,我下次再讲。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