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这几年间,刘祖春一直是沈家的座上客。刘祖春贪恋沈家宁静和谐的气氛,对九妹也逐渐萌生了爱意。许多年后,他回忆起与九妹初次相见时的情形,仍一往情深:
“从文的妹妹岳萌从东屋晚出来一步,掀开门帘,站在那里微笑,看着我这个刚从家乡才到北京的同乡年轻人。”而九妹对刘祖春显然也有好感,他周末去沈从文家,作陪的总是九妹。她喜欢听刘祖春和沈从文谈话,有时自己也发表意见。沈从文和张兆和把这一切看在心里,他们十分乐意推动二人的关系。在4月里一个周末美丽的黄昏,沈从文建议刘祖春随他们一家人去中山公园散步。大家一起在回廊上坐了一会儿,沈从文与张兆和就借故走开了,把九妹和刘祖春单独留下。两个羞涩的年轻人在黑暗中谁也不肯先说话,这时一起游客嘻嘻哈哈走过来,他们急忙跑掉了。
1937年,刘祖春从北京大学毕业。此时他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上日益严峻的华北局势,刘祖春决定参加革命,他与九妹的爱情需要一个了断。又一个周末,刘祖春从沈从文家吃过饭回家,九妹坚持相送。他们一起沿着横跨北海与中南海那座汉白玉雕栏石桥漫步。刘祖春讲到华北面临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讲到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并透露了自己要去山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念头。九妹她以自己的决心表达了对刘祖春的爱情:“我什么都不怕,到哪里去都不怕。”她秀丽洁白的面孔望着晚霞衬托出来的北海白塔的轮廓,显得异常严肃而坚定。但刘祖春明白,革命意味着可能会抛头颅洒热血,自己死不足惜,而连累一个思想精神并未做好准备的姑娘,理智告诉他:“我没有这份权利,也没有这份勇气。”1937年7月27日这天,他赶到沈家,找张兆和借20元钱作为路费。九妹见到这情形,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她望着刘祖春,脸上有惊慌,有痛苦,有惊疑,有责备。刘祖春能说什么呢?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大力推动着。他从张兆和手里接过钱,匆匆离去,自此便成永别。九妹送刘祖春的一张相片也丢失了,但从九妹那里借来的《堂·吉诃德》英译本还保存着,成为永久的纪念。后来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刘祖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他为九妹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悲悯:“这个性情高洁而文静的女人,远离家乡,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念外国学堂,读外国小说,生活优越。”她“本应可以得到适合于她本性的那份生活,但是由于生不逢时,尝尽人间辛酸,各种偶然因素不凑巧都结合在她一人身上,使她身心完全失去平衡,对她的打击太重了。她承受不了这个巨变,结果是她用尽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把自己彻底毁掉完事。这真是一个人生的悲剧。”这不愧是红颜知己的精辟之见。 沈从文小说中的九妹
长久伴随在沈从文身边且留驻在他记忆中的九妹,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九妹以本名出现,并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如《炉边》、《玫瑰与九妹》等,内容前边已经介绍过。第二类是《阿丽思中国游记》、《静》、《贤贤》、《三个女性》等作品,其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皆以九妹为蓝本,只是人物名字换了。《阿丽思中国游记》中,仪彬(即九妹)见阿丽思小姐在大城市感到无聊,就建议她去自己的家乡玩,仪彬为阿丽思小姐介绍家乡“一切不是你想得到的”种种奇异事物:如美国红番一样的苗人,私塾及衙门审案的情形,许多堂·吉诃德一类的人物等。这些勾起了阿丽思的好奇心。又在仪彬和二哥的安排下,阿丽思完成了湘西苗乡的旅行。小说中的仪彬是开朗的、惬意的。她无心读书,却喜欢和母亲厮守,随时准备像小鸟投到母亲怀中,把脸烫母亲的肩,逗母亲取乐。“母亲在这种情形中,除了笑以外,是找不出话来的。这一幕戏的结束,是仪彬头上蓬着的一头乌青短发,得又来麻烦母亲用小梳子同手整理平妥,因为只要一拢母亲身边,跳宕不羁以及耸肩摇头的笑,发就非散乱不可”。得到海外著名汉学家夏志清高度赞扬的《静》写母亲带岳珉(九妹)去北京投奔二哥,因战事被困在长江中游的一个小城。时值春天,母亲身体病重卧床,岳珉伏在吊楼的栏杆上,望着河边的风景发痴。草绿风筝飞让岳珉快乐,但母亲的咳嗽和迟迟等不到远方消息,在她幼小的心灵又蒙上一层阴影。盎然的春意交织着岳珉的寂寞与希冀,形成独特的韵致。《三个女性》的故事发生在青岛,是给大海和美丽女子所写的抒情诗。三个女子蒲静(以丁玲为原型)、黑凤(以张兆和为原型)、仪青(以九妹为原型)为海滨美丽风景所陶醉,都想把这种对美的惊讶、颂扬和爱表达出来。蒲静主张唱歌,黑凤主张沉默,身材秀雅,穿浅绿色教会中学制服的仪青则强调诗的重要。各人见解不同,发生小小争议,笑闹一阵儿后,她们的心就在和煦的海风吹拂中溶化了。当成熟稳重的蒲静转向严肃的政治话题时,仪青虽未能完全理解,但对她们的友人“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也充满了钦佩之情。第三类是《凤子》、《如蕤》、《薄寒》和《摘星录》这样的作品。它们的虚构成分居多,需要联系沈从文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态以及九妹当时的处境去推断,才能发现小说故事和九妹之间微妙的关系。四篇作品的共同点都是以美丽、高贵、成熟的女子为主人公。《凤子》中来自苗乡、隐居青岛海滨的工程师和凤子的关系让读者联想到现实中沈从文和九妹的关系。美国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说《凤子》是沈从文《追忆似水年华》,从《凤子》已完成的部分看,它是关于沈从文家族的一部虚构的传记,而工程师和凤子的关系是其中的主轴。《如蕤》写一个出生大官僚家庭的女子如蕤与一男子相爱的故事。如蕤希望能找到一个强壮的、有野性的男子,身边虽追求者如云,但如蕤看不上他们的萎靡平庸。一次,她独自驾船出海,遇到风暴,被一个男子搭救,二人产生爱情。如蕤高贵的出生曲折地反映了沈从文对自己曾任贵州提督的祖父的骄傲,如蕤的爱情观或许就是九妹思想的真实折射。在《薄寒》中,沈从文安排了一位美丽女人,把她作为男性生命品格的试金石。一大群都市时髦男人在追求她,却一一碰壁。作者说:“这个女人,她需要的是力,是粗暴、强壮”的男子。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写的两篇小说《看虹录》和《摘星录》备受争议。根据金介甫的考证,《看虹录》是沈从文昆明时期感情经历的产物,而《摘星录》的本事却一直无人追究。这篇小说写一个28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