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书海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书海导航 >> 正文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

  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祐五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苏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强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

  苏轼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中心,采取所谓"中隐"之策,到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去,于是,苏东坡自请离京外任,这成为苏东坡一生为官的秘诀,是逃避政治斗争的权变之策。

  熙宁四年(1071)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救灾扶贫,颇多善政。虽然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新法之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他的这种性格正如其弟苏辙为其所撰墓志铭所言:"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奉调到湖州,苏东坡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革新派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当时通判祖无颇目击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台谏官之所以要兴起这场冤狱,目的就是要打击旧党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势力。苏东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回京入牢,狱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热水给他洗脚。审讯过程很长,期间仁宗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对皇帝说:"苏东坡因写诗而获罪,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他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诗来定罪......,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就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以罪谪之身,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