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博览

列宁遗体被保存的前前后后

日期:2007-11-04 16:22点击数:4349次
列宁遗体被保存的前前后后

    1921年下半年起列宁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医生怀疑是1918年遇刺遗留在体内的子弹所致,所以在1922年4月23日住院动手术,成功取出子弹。但病情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斯大林是特别关注列宁健康状况的一个人,一是因为他是书记处的总书记,二是因为这时候他正因主张放松对外贸易垄断、按照“自治化”方案建立苏联、对不同意其方案的格鲁吉亚领导人粗暴施加压力等做法,而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列宁直接建议撤销他的总书记职务。列宁的生死直接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

    时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席的弗拉基米罗夫说:斯大林早就观察列宁并且认为他病得很重。第一次中风之后,斯大林就此病询问医生,索取有关医学图书查阅,还两次专门去哥尔克观察列宁病情。

    斯大林宣布,列宁的病是无法治疗的,第一次中风之后接着还会发作,列宁“完蛋了”。列宁知道后愤慨地说:“我还没有死,而他们,以斯大林为首的,已经把我埋葬了。”

    就在列宁最后一次莫斯科之行后不久,大约在1923年10月底,6名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加里宁、斯大林和李可夫曾非正式聚会。斯大林通知说,据他得到的消息,列宁的健康突然恶化,有死亡的危险。一些情况表明,斯大林指的正是10月19日列宁从哥尔克赴莫斯科之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加里宁接着斯大林的话说,列宁的临近死亡给党提出了他的安葬这一极端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与此有关的全部问题。对这一可怕的事件我们不要搞得措手不及。如果要安葬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葬仪之盛大应当是世上空前的。”

    斯大林完全支持加里宁。他说:“据我所知,这一问题也使我们的某些外省同志极为焦虑不安。他们说,列宁是俄罗斯人,应当以与之相应的方式安葬。例如他们坚决反对火葬,把列宁遗体火化。照他们的看法,焚化遗体不符合俄罗斯人对先人的敬爱之情。这种做法甚至会是对他的纪念的一种侮辱。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焚化、消灭和抛撒骨灰,总是被看作是对被处死者的最后最高裁判。某些同志认为,现代科学有可能借助于防腐剂长期保存先人的遗体,至少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使得我们的意识能适应列宁毕竟不在我们中间了这一思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斯大林是首先提出保存遗体这种想法的领导人。

    斯大林的发言引起托洛茨基极端愤怒的反应,他说:“据斯大林说,他们建议借助现代科学给列宁遗体涂上防腐剂,把它制成干尸。我想对他们说,他们同马克思主义科学毫无共同之处。”布哈林完全赞同托洛茨基的看法,同样表示愤慨。照他的看法,把列宁的遗体变成涂上防腐剂的木乃伊,这是对他的纪念的严重侮辱,同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极端矛盾而不相容,这种做法提都不应该提。加米涅夫也以同样的精神反驳斯大林。他提出,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这种显示列宁在十月革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做法,加上出版几千万册他的著作,才是对列宁的真正尊敬和纪念。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1月24日政治局已经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把列宁遗体保存在红墙旁边的临时墓穴。决定之所以采用语义含糊的表述,显然是因为政治局内存在不同意见,斯大林和加里宁等人不顾其他政治局委员如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的反对而执意要求保存列宁遗体,所以只好以含糊其辞作缓兵之计。其结果就是使得某些地位相当高的人士也莫名其妙。即使最高层人士也有人认为列宁将被埋葬入土。

    斯大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宣誓词,开始把列宁神化!

    列宁葬礼后不久,1月30日,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针对“为伊里奇树立纪念碑”而建立基金库一事,在报上发表短信说:“我对你们有一个很大的请求,不要把自己的悲痛变成对他个人的表面崇敬。不要为他树立纪念碑,不要建造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宫殿,不要举办豪华的隆重纪念仪式,等等,这一切他在生前认为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是一种累赘。”

    匆忙修建的陵墓在列宁遗体移入后立即关闭了。官方的理由是陵墓内部装修未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列宁的遗体开始腐烂了,需要用新办法重新处理。政治局和捷尔任斯基、克拉辛开始寻求保存遗体的办法。此后不久,党的领导赞同哈尔科夫沃罗比约夫的保存方案。经过4个月的防腐处理,得出可以长期保存的结论。

    1929年7月政治局经过多次审查,听取叶努基泽的报告后通过决定:着手修建列宁陵墓。当局禁止对此提出任何异议。1929年,用木头仓促建筑的陵墓改建成大理石建筑。从此,列宁陵墓成为红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重大集会、庆祝游行的观礼台。

    列宁逝世后,俄共为纪念他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个是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是出版《列宁全集》,第三个是保存遗体。现在,“列宁格勒”又改名为“圣彼得堡”,恢复了历史名称。保存遗体一事时不时地在俄国国内引发激烈争议。 (郑异凡 摘自《百年潮》)

来源:今晚报

关注官方微信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博川网络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