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快讯
党建之窗
纪检监察
教学天地
德育在线
高考专栏
处室建设
校务公开
校庆专栏
招生信息
招聘信息
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书海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书海导航
>> 正文
激情孟子: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还是祸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把他剁了不可。
但这样有失身份的话,五朝一千年的列位皇帝,只有朱元璋说过。而且,之后,朱皇帝很快就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错了。一切遂又全然恢复原状。我想,在朱元璋猝然心动,猛然醒悟的刹那,那张看上去有点尖嘴猴腮的脸上,一定滑过一缕彤云;然后,他自顾自地笑了。
三,孟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与路标
司马迁写《史记》,把孔子放在跟王侯并列的世家,单门独户弄了
8000
字,又另给孔子门徒单弄了
6000
多字。轮到写孟子,老迁把他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荀子,墨子等一干名人,胡乱堆在一块,总共给了
2000
字。给孟子的,只有区区的
200
字;据说,还错了好几处。
此外,孟子生平行迹,资料几无。
只刘向《列女传》和《韩诗外传》有一鳞半爪;那是写孟子他妈妈的。
但我觉得,孟子,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现代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后世众多形形色色疑似孟子者,都是孟子身上的毫毛变的;手臂,腮帮子,或别的什么部位的毫毛变的。
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第一块碑石和路标。
这块碑石和路标上写着: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自经界始,尚志为事;对权势者投以轻蔑的一瞥;能言利齿,所向披靡。
孟子以语言为干戚,向王侯卿贵们发起了逼近底线的冲击。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杀人就干不成事的时代;是一个抢地、抢人、抢钱的时代。孟子生前,战国几次著名的重大战役已经发生;孟子死后不足
30
年,战国最暴烈的一道闪电,也是战国的标志性事件
——
长平坑卒四十万的惨剧,上演了。所以,《孟子》书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到以下字句,就一点也不奇怪:
“
今天夫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 离娄上》)后来,孟子终于强忍不住地脱口骂出
“
不仁哉,梁惠王也!
”——
这梁惠王真他妈不是个东西!
——
为什么呢?因为他
“
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
。
——
为了弄块地皮,不但牺牲无辜的百姓,甚至连自己的骨肉,也豁出去不顾了!(《孟子尽心下》)
据
梁涛
先生《孟子行年考》考证,下面这件事,发生在孟子生平第一次出山,初试锋刃。那年,孟子
40
岁。
孟子的祖国邹国,和相邻的鲁国,发生边境纠纷。邹国在纠纷中死
30
多个公务人员;邹国的老百姓,抱臂冷眼,看着自己的顶头上司,或是什么父母官,被外人活活打死,就是一动不动,坐山观虎斗。邹穆公一边向孟子吐苦水,一边讨教,该拿这些可恶的无动于衷、见义不勇为的刁民怎么办?把他们全杀了吧,人数实在太多,杀也不容易杀完;不杀吧,那以后人人都这么效仿,那还了得?
“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
孟子怎么回答的?
——
报应!
“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
(《孟子 梁惠王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饿死、冻死路边,有口气的流浪各地乞讨为生,你们却富得流油,钱多得没处花;那些公务人员,有谁想到过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你们当过回事吗?
曾
先生说过,当心!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现在,可不是老百姓来
“
还
”
来了;你还想怪他们?
——
三千年人世间第一等痛快语。
孟子对曾抱以很大幻想的齐宣王,有过一段苦口婆心的长篇游说,其中有
“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孟子 梁惠王上》)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心里就不踏实;心里不踏实,就很可能铤而走险;等老百姓犯了事,你们动用国家机器来处罚,这就是罔民。罔,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为: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
——
也就是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中犯事,然后,又在不明就里中给收拾了。
有人看到孟子对梁惠王说,何必曰利,就以为孟子只讲大道理,不讲钱。其实,孟子不但讲利,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一套一套的,深谙
“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
”
(《尽心下》)的道理。孟子的意思,是让那些最高官僚们,成天少惦记着些银两,多想点怎么能给老百姓办点人事。至于对平头百姓,孟子倒是时常不忘,他们口袋里,是否还剩了一块两毛五。
自经界始,这是孟子劝滕文公搞
“
井田制
”
用的词;那事后来没搞成,于是我把它搬到这来,以此说明孟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概念的初始建设。
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说的是狭义,也就是爱德华
·W·
萨义德所界定,或者说,所期许的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在中国,是比大熊猫更为珍罕的生物。
秦
-
汉以后,两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能见到的,是一种所谓士子,或士大夫的东西。这种东西原本是体制内的产存物。《孔子打劫》写到过它的生成与衍变,也就是官与士(儒)的关系。当早先所谓的士,从体制框架的子宫内壁上脱落,孤悬在外,中国最古老知识分子的萌芽,也就开始了。
这种萌芽,极其缓慢,极富中国特色。孟子以前
(
现今依然
)
,最大特色,就是要重新挤回到体制子宫中去,孔子是其突出代表。老庄们则做了旁观者,并最终选择了放弃。至于另一些,比如稷下学宫那些
“
不治而议
”
,他们的言行,缺乏足够的历史代表性,简单说,就是我们不清楚他们干过些什么。
只有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一步步后撤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
, 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文的自觉、人的自觉。孟子,无意中,触及到知识分子的自觉。《孟子 万章上》,借口伊尹,说了这么一段话:
“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
知识分子为民众的先觉先导,即使在今天,也并非大言不惭的夸口;孟子时代,就更是知识分子天职意识的珍贵闪现。
2
, 社会分工,自有知识分子一袭领地。
《孟子 滕文公上》,有一篇孟子谈社会分工的对话。这是孟子平生各场战役,最为酣畅淋漓,大获全胜的一场。这场战斗虽未直接涉及知识分子话题,但大门一经确立,打开,知识分子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一揽其中。《滕文公下》,彭更提出:
“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
,孟子便将他所售仁义,跟梓、匠、轮、舆等手艺并列,意为,别说吃你一碗白米饭,就是受让天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话说大了些)。《尽心上》,王子垫问:
“
士何事?
”
,孟子爽快地回答:
“
士尚志
”——
知识分子,就是专门研究大道理,解决怎么做人的问题。
3
, 身份自由,不可被收买。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句:
“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听上去有点自鸣得意的狡黠,但要做一名知识分子,失去自己的立场,
——
政治的,经济的,思维规律的,
——
言为心声,恐怕就勉为其难。同篇又言,
“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
不能被收买。因为吃人嘴短,收人手短;话一说出来,也就短了。
孟子作为一介文士,对待权贵们的态度,以及那锋利如鲨的铁齿铜牙,前文已有所述,在此略缀补一二。《孟子 公孙丑下》:那天孟子本来打算去见齐王,谁知装模作样的齐王,打发个马仔来跟孟子说,啊呀,我病了,本来要来看你的,只好麻烦你来看我了。孟子生平最恼恨这种虚伪拙劣的表演,妈的,你屌,我更屌!你能病,我就不能病?我也病了,不去了!在宋国,孟子劝宋王少收点税,能不收的就别收了。宋王回应道,今年还做不到,由明年开始,好么?孟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立即打了著名的偷鸡贼的比喻,说,知道错了就赶紧改,还等来年?
如果没有这两点,没有时不时让
“
王勃然变乎色
”
的两招,没有
“
我知言
”
的得意和自信,以及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的勇绝,孟子离萨义德知识分子的定义,就还差上一截。有了这些,孟子,怎么看,都应该算是非常
Good
地达标了。
说起孟子的桀傲不训,睥睨天下,下面这段话,算得上旗帜性的宣言。
孟子曰:
“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尽心下》)
跟那些大人物说话,别把他们太当回事,搞得自己像个缩头乌龟样。他有豪华别墅怎么啦,他美女如云怎么啦,他有洋酒、房车怎么样?他到处吃喝玩乐又怎么样?
——
大爷我不尿他!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一畏,是畏大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论语 季氏》)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何止是狎,简直就差一口浓痰迎面唾出!
看来,两位最亲密的革命战友,在大人这个问题上,还有小小分歧。
四,祸起孟轲,潘朵拉的盒子开了
有人说喜欢孟子,我对孟子,总喜欢不起来,孟子不好玩。说起好玩,还是孔子有趣些(孟子有硬幽默,但缺乏软趣味)我在年初的一篇小文,将孔子比喻为《阿
Q
正传》里的小尼姑。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精彩。你看,甭管谁的一双脏手,往小尼姑的头顶一放,立马就有立竿见影的哄堂大笑,或义愤填膺的围观效果。孟子呢,最多只能算是小
D
,你就是把他的头皮摁破了,原地转上十个八个圈,谁看哪?所以,从做事讲效果的角度说,叨扯孟子,哪比得弄孔子来得有水。
不喜欢孟子,还有些别的原因。
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确立最初的职业概念的同时,带来了一只潘朵拉的盒子,开启散播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特有的众多积习。
1
,
“
绝对真理
”
“
文革
”
中家喻户晓的
“
绝对真理
”
,始作俑者的中国人是谁?是孟子。孟子从日益酷烈的现实中,步步退却,彻底沦丧了自己在现实生活的全部空间,遁入纯精神领域,
“
进化
”
为一名
“
精神战士
”
,也就是
“
纯知识分子
”
。孟子心有不甘。于是他以自己的精神,来对抗龌龊,但最后却是它赢了的现实。孟子失败得越彻底,他的精神之树,就长得越高大,越茂盛,越精深。他在外部世界失败的次数越多,他内心的自信心,就越坚固,越极端。你看孟子这一辈子,干成过一件像样的事么?没有。但孟子说话,何其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不容置疑,十分肯定。
“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
(《滕文公下》)
“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公孙丑上》)十分肯定,不容置疑,加上心性为基,天命为罩,加上息邪说,最终炼就了孟轲的
“
绝对真理
”
。
2
,莫非命也
信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中国人的信命,由来已久,但把这种意识,变成一种如烟似雾的集体心理,历史传承,大力分水者,始于孟子。
“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
(《万章上》)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
(《尽心上》)当弟子乐正子告诉孟子,奸人作祟,鲁平公不来见孟子了。孟子说,我见不了鲁侯,是天意,那个什么垃圾人怎么能让我见不了鲁侯?(《梁惠王下》)
——
事不成,归于天意,这种心理,后来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思维范式。
3
,世间大话从兹始
都说中国人含蓄,内向,谦虚,说这话,似乎忘记了中国人的另一种
“
土特产
”——“
老子天下第一
”
。这是一种容易生长于非理性气候带的
“
植物
”
,又特别容易长在知识分子这块田地。它的肇端始祖,即是大名鼎鼎的
孟轲
先生。甭管多大的家国大事,到了孟子那,就是一句
“
亦曰仁义而已矣
”
,或者
“
正己而已矣
”——
全部搞定!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
“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
(《公孙丑下》)这种大话,到了后世鹦鹉学舌之徒嘴里,成了永不落幕的混世表演。
4
, 守经行权,万事可为
要说孟子是个只讲目的,不讲手段的人,那肯定是诬蔑。孟子不止一次举钻洞偷情为例,说明途径和程序的重要性。但在另一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孟子的途径和程序,轻意就可以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守经行权。舜娶亲不告,孟子的解释是,
“
告则不得娶,
……
是以不告
”
。目的(动机)正当,手段就可以随机应变。这个权,就是今天的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是
“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柳永: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
下一篇文章:
怀念沈从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
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
网站建设
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