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快讯
党建之窗
纪检监察
教学天地
德育在线
高考专栏
处室建设
校务公开
校庆专栏
招生信息
招聘信息
网站公告:
没有公告
推荐内容
最新发布
书海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书海导航
>> 正文
怀念沈从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沈
先生的挨骂,以前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对他的大骂,大概有三次。
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约在
1942
年顷,从桂林发动,有几篇很锐利的文章,我记得有一篇是聂绀弩写的。聂绀弩我后来认识,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后来也因黄永玉之介去看过
沈
先生,认为那全是一场误会。
聂和沈
先生成了很好的朋友,彼此毫无芥蒂。
第二次是
1947
年,
沈
先生写了两篇杂文,引来一场围攻。那时我在上海,到
巴金
先生家,
李健吾
先生在座。
李健吾
先生说,劝从文不要写这样的杂论,还是写他的小说。
巴金
先生很以为然。我给
沈
先生写的两封信,说的便是这样的意思。
第三次是从香港发动的。
1948
年
3
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
“
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
。这对
沈
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事隔
30
年,
沈
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这也是历史。
沈
先生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也可以说是一条退路,改行。
沈
先生的改行并不是没有准备、没有条件的。据沈虎雏说,他对文物的兴趣比对文学的兴趣产生得更早一些。他
18
岁时曾在一个统领官身边做书记。这位统领官收藏了百来轴自宋至明清的旧画,几十副铜器及古瓷,还有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这些东西
都由沈
先生登记管理。由于应用,
沈
先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无事可做时,就把那些古画一轴一轴地取出,挂到壁间独自欣赏,或翻开《西清古鉴》、《薛氏彞器钟鼎款识》来看。
“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
(见《从文自传
•
学历史的地方》)。
沈
先生对文物的兴趣,自始至终,一直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是出于对于民族,对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深爱。他的文学创作、文物研究,都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感情。从热爱祖国这一点上看,也可以说
沈
先生并没有改行。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爱国爱民,始终如一,只是改变了一下工作方式。
沈
先生的转业并不是十分突然,是逐渐完成的。北京解放前一年,北大成立了博物馆系,并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在杨振声、沈从文等几位热心的教授的赞助下搞起来的,馆中的陈列品很多是
沈
先生从家里搬去的。历史博物馆成立以后,因与馆长很熟,时常跑去帮忙。后来就离开北大,干脆调过去了。
沈
先生改行,心情是很矛盾的,他有时很痛苦,有时又觉得很轻松。他名心很淡,不大计较得失。
沈
先生到了历史博物馆,除了鉴定文物,还当讲解员。
常书鸿
先生带了很多敦煌壁画的摹本在午门楼上展览,他自告奋勇,每天都去。我就亲眼看见他非常热情兴奋地向观众讲解。一个青年问我:
“
这人是谁,他怎么懂得那么多?
”
从一个大学教授到当讲解员,
沈
先生不觉有什么
“
丢份
”
。他那样子不但是自得其乐,简直是得其所哉。只是熟人看见他在讲解,心里总不免有些凄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激情孟子: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还是祸端
下一篇文章: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一中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沧州名人网
版权所有
沧州
市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7
免责声明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冀ICP备05017444号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
博川网络
提供
网站建设
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