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金百年人生大事年表
1904年,1岁,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官僚地主大家族。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1909年,6岁,在父亲李道河任所——四川广元县衙内——家塾就读,除随先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传统蒙学读物外,在晚间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
1911年,8岁,辛亥革命爆发,父亲辞官。随父母返成都,继续在家塾就读。
1914年,11岁,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一生影响颇大,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1917年,14岁,父亲病逝,大哥挑起长房生活重担,大家庭矛盾加剧。自是年起,巴金在晚间随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的香表哥学习英文。
1918年,15岁,秋季入成都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一月后因病辍止,继续在家从香表哥学习,其间直接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史蒂文森的《宝岛》等英文原著。
1919年,16岁,“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涌入四川。巴金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星期日》、《学生潮》、《威克烈》等各种新刊物。
1920年,17岁,祖父病故,大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倾轧更为加剧。读克鲁泡特金《告少年》、廖亢夫的剧本《夜未央》中译本及《实社自由录》第一集中刊登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的文章,第一次了解到无政府主义的要义,其后称高德曼为“精神上的母亲”。这一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巴金参加了成都学界反对军阀刘存厚的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这是巴金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1921年,18岁,参与编辑成都无政府主义刊物《半月》,以“芾甘”为署名,发表了有生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是年,参加并组织了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秘密团体——“均社”,并发表了《均社宣言》。从此,巴金开始以“安那其主义者”自命。
1922年,19岁,七月,新诗《被虐者底哭声》(共十二首)发表于《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44期。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巴金发表的最早的文学作品。
1923年,20岁,秋季入上海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入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
1926年,23岁,《五一运动史》于是年四月出版,该书是目前所见的巴金第一本单行出版的书。
1927年,24岁,一月,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二月抵巴黎,沿途写有《海行杂记》三十八则。是年,译著《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是巴金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
1928年,25岁,八月,完成中篇小说《灭亡》,署名“巴金”。译著托洛斯基《托尔斯泰论》,亦署名“巴金”,载于十月十八日《东方杂志》第十五卷。此文较《灭亡》早发表近三个月,是以“巴金”署名最早见于报刊的文章。
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由日本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
1936年10月初,巴金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
1944年5月,在贵阳与相恋8年的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年届四十,巴金终于找到至爱。
1946年,43岁,8月到12月,《寒夜》开始在《文艺复兴》上连载。次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这也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二)巴金百年人生大事年表
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1952年,正是“朝鲜战争”时期,赴朝鲜战场实地访问8个月,写出了大量催人泪下的文章。电影《英雄儿女》,即是根据他此时采访写下的小说《团圆》(《团圆》最后写成于1961年7月;1963年,毛峰、武兆堤将其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改编的。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
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3年,70岁,“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宣布对巴金的处理意见:“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帽子,发给生活费,可以搞点翻译。”巴金埋头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
1977年,74岁的巴金恢复写作权利,于是年五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他复出后的第一篇文章《一封信》。
1979年,76岁,四月,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抵赴巴黎访问,这是他自1928年离开法国后的第一次重访。是年底,《随想录》(第一集)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这是巴金复出后最重要的文集,主张说真话,主张对“文革”进行反思,提出了作家的“责任”问题。
1981年,78岁,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得到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臧克家、曹禺等作家的赞成和支持,该馆筹备委员会于本年12月在北京成立,巴金、谢冰心、曹禺等九人为委员。
1991年,88岁,致信在四川举行的巴金学术研讨会,申明“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因为病……以后我很难发表作品了。但是我不甘心沉默。我最后还是要用行动来证明所写的和我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说明我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句话,我要用行为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来的一切。”
1993年,90岁,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及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奖。
1999年,96岁,二月八日,春节期间因呼吸道感染突发高热,并出现急性呼吸衰竭,送华东医院抢救成功,但因年高体弱病情反复,从此未能出院。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的人生历程超越了一百岁的界线。
(三)巴金简介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在这变幻的100年中,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巴金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巴金以《家》、《春》、《秋》等一批长篇作品影响了几代青年人,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所著的《随想录》,更是以中国第一部敢说真话的作品而著称,被誉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著作,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进入了巅峰。而这部作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巴金不畏生死,率先直面自己,以无畏的勇气拷问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发出了人人想说,人人都觉得应该说但人人都没有勇气说的真实的声音,对文坛和社会的震憾,石破天惊。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于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修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该作品从1929年1月在《小说月报》以“巴金”署名连载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1928年冬,巴金回国后寓居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