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7月16日电/在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办的岁月里,有一批凝聚各方智慧和真情的口号,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奥运脚步由远而近。新华社的报道说,这些琅琅上口、意味深长的短语,以一次次完美的接力,见证了中国人民实现百年梦想的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点滴进步。
从北京到世界
作为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办期间的两个标志性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早已深入人心。它们的交接,意味着北京奥运会的“世界”色彩愈发浓厚。
2001年伊始,北京再次加入奥运会申办城市行列。与第一次申奥失败的1993年相比,这时候的北京万象更新,急切地想向外界展示自我,“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应运而生。满怀激情的北京,决心以全新的形象、创新的智慧,换取国际奥委会的信任票。6个月后,奥运花落北京,“新北京,新奥运”开始由口号化为实践。
从“鸟巢”“水立方”造型亮相、奥运会徽“中国印”发布,到吉祥物“福娃”降生、奥运奖牌“金镶玉”面世,一件件惊世之作生动地诠释着“新奥运”。连年大规模治理空气污染,上百公里地铁开工建设,城市干道不断延长,绿色景观不断蔓延,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北京”。
2005年6月26日,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正式发布。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与“新北京,新奥运”完美交接。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长河中,奥运会主题口号因浓缩了主办城市的奥运理念而广为流传。“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奥运不仅属于北京、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奥运老人”何振梁评价,这个主题鲜明的口号突破了国家和区域的局限,从全球视野提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从“北京”到“世界”,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这是北京面向世界展示的真诚。在“开放办奥运”思路指引下,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国际元素越来越多,开幕式创意构思团队、兴奋剂检测团队、奥运食品供应团队、志愿者团队、空气品质分析团队等,相继闪现出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这一切证明,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舞台,是一场世界人民联欢的盛会。
今年2月,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伊朗和中国的5名导演历时两年分别拍摄的5部北京城市宣传片首映。在短短5分钟里,5位国际名导把镜头对准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老人孩童以及美食美景,诉说着他们心中神秘、浪漫、年轻以及传统的北京。
曾经负责伦敦申奥片拍摄的英国导演古德里奇说,他为北京拍摄的城市宣传片,真实地表现了这座城市“因举办奥运会而更加自信和乐观的风貌”。
从抽象到具体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个北京申奥时提出的抽象表述,在许多口号的支撑下,具体生动起来。
“绿色奥运”理念主要是针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北京付诸实践的多项应对措施中,由车友倡议的“少开一天车”最具社会号召力。
像许多国际大城市一样,每天上下班高峰时北京马路上车流滚滚,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从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始,“少开一天车,为首都多争取一个蓝天”公益活动吸引了北京112家车友会、汽车俱乐部、民间环保组织、高校环保社团的20余万车友加入。
这种声势浩大的民间自发环保活动在中国非常罕见。“民众第一次以自律的行为方式,来探讨我们如何与汽车这种现代化科技产物相处。”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贾品荣这样评价。在此后的中非论坛、“好运北京”赛事期间,“少开一天车”的口号与行动始终形影不离。现在,活动倡议者已设计出动感活泼的标志,并制定了更高目标:让“少开一天车”转入常态化。
“自觉排队,礼让光荣”,这是2007年2月11日北京第一个“排队日”的主题口号。一个文明小节的倡议,数百万人呼应,“人文奥运”不知不觉延伸到北京的各个角落。“11”指即使两个人也应顺序排队,寓意深远。此后每月11日,都成为北京人塑造文明、享受文明的“排队日”。
经过十几个“排队日”洗礼,北京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现象明显减少。现在,北京市五环以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80%实现了排队候车。上海、广州、青岛等许多城市也相继开展类似活动。“自觉排队,礼让光荣”成为“人文奥运”最恰当的代名词之一。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个动感十足的口号,通过奥运圣火传递与“科技奥运”成功对接。“祥云”火炬每到一处,“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喊声每次响起,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圣火在珠峰的皑皑冰雪上燃烧的画面。这震撼世界的一幕,成为北京奥运会无数尖端技术的一个缩影。
从参与到享受
就参与人数而言,北京奥运会堪称世界之最。2001年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北京考察时发现,北京市民对北京申办奥运的支持率为94%,在历届奥运会中最高。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句口号:“申奥有我。”
那一年,邓亚萍从英国回到北京,一位商场售货员的话让她深思良久:“邓亚萍,你要努力工作,多争取选票。北京要是办奥运,我家马上就能拆迁了!”邓亚萍后来在博士论文中写道:中国普通老百姓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机遇来改变和提高生活品质,而奥运会就是这样的机会!
“申奥有我”浓缩了7年前中国民众对奥运的热情以及朴素的诉求:申奥,为了增强国家实力,为了改善个人生活。
接下来的7年,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一日千里,中国人的国际视野空前开阔。与此同时,为了实现“高水准、有特色”奥运会的目标,奥运筹办过程充满了酸甜苦辣。获得丰富体验的中国人,对奥运梦想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现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代表了普通中国人的真诚、豁达与包容。
90多岁高龄的李淑芬老人不舍昼夜以“福娃”“中国印”和孔子、李白等为内容,创作了200多套剪纸图册。老人的愿望是:把这些礼物送给各个奥运代表团,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
住在亚运村的韩如冰一家,今年4月入选北京“奥运人家”。他们不仅把客厅重新装修以迎接奥运游客,而且每到周末都得应对各路记者排队上门采访。“现在我和儿子的周末全部贡献出来了,虽然很累,但很值得。”在大学担任英语老师的韩如冰说,“我丈夫经常出国,发现很多人对中国太不了解了,我觉得通过‘奥运人家’这种方式,通过媒体传播,能让外国人看到、感受到真实的中国。”
包括韩如冰一家在内,目前北京已选择了近600户“奥运人家”,在奥运会期间接待海外游客。虽然每个家庭只能获得很少的报酬,但报名者十分踊跃。很多家庭都在为如何向外宾展示自我而忙得不亦乐乎。
参与是一种奉献,奉献之中体验快乐,很多北京市民这样感受奥运。7月8日,奥运期间服务非注册媒体记者的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正式开放,站在注册大厅门口的志愿者翟晶晶的任务是为每一名记者领位。尽管距离凉爽的注册大厅只有一步之遥,但整整一个上午她都站在酷热的门外,“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记者们,并及时提示他们。”
整个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10万名志愿者直接参与赛事工作,而目前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30万人,这在奥运历史上是个空前的数字。
7年前在决定北京申奥成败的最后时刻,何振梁面对即将投票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动情地说:“无论你们今天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
现在中国人用7年时间书写的一段新历史即将达到高潮章节。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北京奥运会时,也许会首先从那一个个响亮的口号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