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
———略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 |
杜飞进 |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这里可以概括为72个“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
2)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完成“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任务;
3)第一次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概括;
4)第一次用三个“上一个大台阶”高度概括了国家面貌发生的新的历史性变化;
5)第一次用三个“靠的是”对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概括;
6)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7)第一次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一新的重大命题;
8)第一次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要求;
9)第一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个更加自觉”;
10)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1)第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的思想;
12)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结论;
13)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14)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5)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6)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17)第一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的要求;
18)第一次用“八个必须坚持”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9)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
20)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21)第一次提出“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要求;
22)第一次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论断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3)第一次用“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依靠”,全面阐释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24)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并阐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5)第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论断;
26)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27)第一次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角度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
28)第一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断;
29)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
30)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任务;
31)第一次用“三个更加注重”描绘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32)第一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全面勾画出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
33)第一次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的要求;
34)第一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
35)第一次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要求;
36)第一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论断,并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新的部署;
37)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并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
38)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39)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的论断;
40)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41)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论断;
42)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论断;
43)第一次用“三个倡导”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44)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
45)第一次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内容”的论断;
46)第一次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的论断;
47)第一次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48)第一次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总体任务;
49)第一次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到新的重要位置;
50)第一次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要求;
51)第一次用“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提出增加居民收入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52)第一次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的内容,发展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理念;
53)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的论断;
54)第一次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任务;
55)第一次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6)第一次系统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本目的和总体思路;
57)第一次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58)第一次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9)第一次提出“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论断:
60)第一次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的论断:
61)第一次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主张,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62)第一次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党的建设总体任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63)第一次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的论断;
64)第一次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65)第一次将“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66)第一次提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重要任务;
67)第一次提出“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重要任务;
68)第一次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的要求;
69)第一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
70)第一次提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论断;
71)第一次提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
72)第一次将“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要求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关键词: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3)01-0004-16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系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经验,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最新思路。在此,笔者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对十八大报告中的作初步的梳理和解读。
1.第一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这表明: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已经不再遥远,而是即将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能否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正是基于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清醒认识与正确判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完成“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进入21世纪党肩负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突出强调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充分反映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客观现实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清醒和自觉。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存在着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党在现阶段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担当好“历史使命”,就必须大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持续不断地大力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3.第一次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概括。首次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新概括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此外,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中还增加了“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和“执法司法”三项。这些新概括,直面现实、切中要害,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求真务实和从容自信,反映了党在前进过程中的清醒理性,而且突出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彰显了党对人民美好未来的高度关切。
4.第一次用三个“上一个大台阶”高度概括了国家面貌发生的新的历史性变化。具体是:“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这一概括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是日益全面的发展,不仅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而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有很大提高;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不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而且初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不断取得新实效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总体来看,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5.第一次用三个“靠的是”对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概括。十六大报告认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这一新概括进一步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深刻表明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完善的。对改革开放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将更加主动自觉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更加主动自觉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6.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国情、适应实践需要、揭示客观规律、引领正确方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是对新形势下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不断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更近的现实。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必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积极、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第一次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一新的重大命题。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命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而强调进一步把握这三大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一重大命题,是对三大规律重大命题的重要补充,标志着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为了人民幸福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答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过程,正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它建立在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同时也表明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8.第一次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要求。这表明,经过十年的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发展成为全面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科学地回答了发展问题,而且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9.第一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个更加自觉”。十八大报告首次从面向未来的高度,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表明,我们仍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还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一核心立场,是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新时期的具体化和集中体现。坚持这一核心立场,就明确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四个“更加自觉”,从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上全方位地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10.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民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最早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相应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中也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说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实现了又一次新的升华。
11.第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将求真务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指出了认识真理、理论创新的唯一正确途径。求真,就是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之真;务实,就是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之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真与务实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3.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的丰富和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不断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新进展。
14.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概括和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表明我们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5.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有机构成。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6.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方略更加清醒和自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作出决策、考虑问题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也对应着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因而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科学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因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充分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7.第一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要求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也从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丰富这“四个特色”的根本途径在于:(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更加注重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愈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更加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2)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3)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民族风格,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4)坚持与时俱进,深刻研究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精神,科学回应时代课题,积极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注重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
18.第一次用“八个必须坚持”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1)明确建设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目标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2)明确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3)明确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其目标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明确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目标是“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5)明确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其目标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明确本质属性:“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其目标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7)明确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其目标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明确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目标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八个必须坚持”,每一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全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其中有一些首次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新提法,比如在论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论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19.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自信是信念坚定、开拓进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信来自对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比较,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来自我们在遭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新目标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我们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和发展思路,到2020年,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其新目标是:“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党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以法治保障民主和人权的坚定决心。(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新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明确宣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其新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这表达了我们党全方位提升民生保障目标的信心和决心。(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新目标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这些新举措全面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促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新思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必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热情。
21.第一次提出“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要求。这一要求最早出现于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但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还是第一次,其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围绕这一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1)在经济领域,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在政治领域,通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3)在文化领域,通过“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4)在社会领域,通过“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5)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通过“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对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为在体制改革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22.第一次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论断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提出的重要观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既表明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存在的矛盾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党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有高度的自觉。在科学发展中,发展不再是仅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而是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不再是某方面的片面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发展;不只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率先富裕,而是先富带后富,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不再是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发展,而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方位发展的理念,贯彻于实践中,必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23.第一次用“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依靠”,全面阐释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这一新阐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相比,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措施更实,表明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谋划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24.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并阐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是在新形势下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路径认识的深化,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丰富。
25.第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论断。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还存在很多制约科学发展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作出具体部署。(1)“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将其写入十八大报告,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深化和补充。(2)“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必将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表明税收不再只是筹措政府财政收入的工具,而且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税制理念的巨大进步。应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4)“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这一提法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建立这一机制,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对缩小我国地区差异、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除土地以外,矿产资源、国有企业的公共利润都属于公共资源收益,这些资源的出让收益要共享,就应把其收益纳入到财政预算进行统筹安排,用以支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5)“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十八大报告中这些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新思想,是对金融本质的科学认识,是对实践发展新要求的正确回应,是在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运行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上,对金融的健康运行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26.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这表明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形成了新的战略思路。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只有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才能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7.第一次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角度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托的主要手段。当前,无论是解决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是保持更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都需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在对经济发展规律深入把握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最早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提法,并首次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8.第一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断。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断。十八大报告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实行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比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这些新思路、新举措,着眼于对农民权益的充分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具体内容。
29.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当前,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这四个定语,不仅揭示了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且明确了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城乡互惠: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既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又能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发展;以城带乡的结果是城乡一体,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0.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二字,充分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作出了的新部署。(1)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时,对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作了与时俱进的界定,用“多元平衡”替代了十七大报告的“内外联动”。多元平衡,就是既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强对外经济的稳定性。这是我们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得到的重要结论。(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对外经济领域的贯彻落实。这一提法,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重要扩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还包括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等,其基本要求是“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3)创新开放模式。主要是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4)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这是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5)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6)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7)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8)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31.第一次用“三个更加注重”描绘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这“三个更加注重”是:“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三个更加注重”,既揭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又明确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节奏,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不懈追求和不懈探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32.第一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全面勾画出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勾画出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全方位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十八大报告勾画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指明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这一路线图对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33.第一次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的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继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后,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两个比例”,是对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和期望不断提高的积极回应,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报告还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提高专职委员比例”等。随着这些新举措的贯彻落实,必将更有利于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更能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34.第一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协商民主对欧美国家来说是一种正在讨论和研究的新的民主形式,用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而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之一。这正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其他的如公共政策听证会等也都是协商民主的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落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尤其需要从党委和政协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等,这些必将进一步充实民主内容、丰富民主形式,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
35.第一次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内容,指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民主权利的重点是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并强调:“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始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基层民主的重视,也反映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不断提升,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在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作用。
36.第一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论断,并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现代社会,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水准,影响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十六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将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反映了我们党坚持尊重法治规律和立足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取得的重大创新。
37.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并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规律的结果,是对行政体制改革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这表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其核心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用四个定语从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效能、人民满意程度四个方面全面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特征,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报告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降低行政成本”,“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商重大改革”等,都充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的提升,标志着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正在得到进一步深化与落实。
38.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对于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于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对于强化领导责任、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和挽回损失,对于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权力的正确运行,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要求,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要求,反映了现代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39.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的论断。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论断,不仅继承了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优良传统,而且揭示了统一战线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重要法宝的思想,必将促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必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将更好地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形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合力。
40.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动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倒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41.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论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蕴藏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只有激发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此,应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两个方面下功夫,“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42.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角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要求。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论断,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决定国家兴衰高度的同时,还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表现出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43.第一次用“三个倡导”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部署以来,提出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社会各界的期盼。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表述,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环境氛围、个人道德风貌三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44.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表明我们党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表明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提出“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近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对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认识、新举措,必将有助于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45.第一次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内容”的论断。全面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只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才能切实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这一论断的提出,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把握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十八大报告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文化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等,都是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文化生产和提供领域的新体现。
46.第一次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的论断。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十八大报告深刻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的论断,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新要求、新部署,比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与时俱进。
47.第一次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坚强信念。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出党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8.第一次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总体任务。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表明党对社会建设的地位、内容、方式、途径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这一总体任务的提出,表明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两项重要内容。改善民生,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创新管理,就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就成为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立足点和行之有效的关键举措。
49.第一次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到新的重要位置。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十七大报告在阐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建设任务中提出的一项要求。十八大报告将其提到加强社会建设重要任务的高度,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激动人心的目标和要求,比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对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50.第一次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要求。从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地位愈加凸显,表明党愈益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当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既要让人民有业可就,又要就业舒心,提高对就业的满意度。提高就业满意度,一方面要加大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就业服务。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目标、新举措,比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高就业水平、满足就业需求的有效举措。
51.第一次用“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提出增加居民收入的具体目标和举措。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分别是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八大报告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其中,“两个同步”是实现“两个比重”提高的必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两个同步”和提高“两个比重”,对于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调整各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关系,对于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第一次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的内容,发展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理念。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收入分配理念进步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而指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这就从理念和机制两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深化。
53.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的论断。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推进国企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最基本社会保障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保障明确为“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这是对社会保障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重大深化。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针、重点、目标以及各项机制保障。其中,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与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相比,“全覆盖”与“广覆盖”的一字之差,充分表明我们党为全社会每一个人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的决心和信心。重点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这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劳动力加速流动对社会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呼唤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的强烈愿望,充分考虑到了社会保障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目标是“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全体人民的福祉。各项机制保障是在社会保险方面“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等。
54.第一次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任务。十六大以来,我国基本医保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医保覆盖率达到95%,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行列;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明确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写入十八大报告,表明我国将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进程,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将从根本上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问题。此外,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
55.第一次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大命题。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是第一次。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动,由此带来的政企关系、劳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社会矛盾得积累和增加,需要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并完善相关机制来缓和与化解。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等,这既是增进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56.第一次系统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本目的和总体思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生态伦理的进步,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明确生态文明理念、目标和总体思路等。建设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根本目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基本途径和方式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重点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57.第一次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根据十八大的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总体要求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此,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主要任务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58.第一次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全面发展,中国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和深化,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顺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比如: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等等。报告还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59.第一次提出“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论断。这一论断,重申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精辟阐释了在香港、澳门实践“一国两制”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深刻揭示了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与港澳同胞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显示了我们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促进香港澳门繁荣稳定,让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的坚定决心。“三对关系”的提出,既总结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又丰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0.第一次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的论断。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九二共识”表明,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必将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反对,必将走向彻底失败。十八大报告还深刻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指出了现实路径。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61.第一次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主张,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本着这样的主张,十八大郑重表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62.第一次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党的建设总体任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突出强调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党的建设总体任务提出来,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按照十八大报告的部署,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准确把握“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个建设”、“四自能力”和“三型政党”。“一条主线”是:“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建设的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这是针对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发生偏移,有的甚至出现严重违纪违法腐败现象而提出的,它要求切实抓好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将纯洁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一道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这就大大扩充了党的建设的内涵,回应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两个坚持”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做到“两个坚持”,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五个建设”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个建设”构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自能力”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体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三型政党”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目标,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提出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新要求。只要我们把由以上“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个建设”、“四自能力”和“三型政党”构成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切实转化为全党上下共同的自觉行动,就一定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科学化的轨道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63.第一次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的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严峻的、复杂的,一些党员干部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有所动摇,由此而产生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削弱了党的力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突出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问题,就是要筑牢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应从“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三个方面着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64.第一次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要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这一问题,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遵循,是我们党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问题上进一步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65.第一次将“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突出强调落实党员“四项权利”,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将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决心。党员民主权利需要制度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应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
66.第一次提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重要任务。干部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和执政使命的践行者,其素质、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党的执政活动的成效。因此,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四个坚持”充分体现出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宽视野、高境界和大气魄。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还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创造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67.第一次提出“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重要任务。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坚持党管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优良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才能使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获得不竭动力。为凝聚人才,十八大报告响亮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新思路新举措,必将在我国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68.第一次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员流动性增强,新的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在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地带甚至空白点。基层党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只有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才能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要求,强调“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要求的深化,必将极大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切实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69.第一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概念,并将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起来,作为新的伟大工程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这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路径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目标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阐述,不仅反映了对反腐倡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也表达了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性的深切忧虑。
70.第一次提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论断。这一论断说明我们党对严明党的纪律的高度重视,对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坚定决心。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当前,党长期执政的考验严峻而复杂,肩负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而艰巨。作为一个有着8200多万党员的超级大党,只有以严明的纪律维护集中统一,才能抵御住一切风险考验,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71.第一次提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四个意识”是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党员、干部才能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因此,全党增强“四个意识”,是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面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保证。
72.第一次将“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要求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十八大将这一要求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体现了我们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希望、新要求。应当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把注意力更多投向青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伟大祖国、伟大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从政治上、事业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帮助他们消除思想困惑、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党的温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进而激发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为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青春光彩的理想和热情。
本文引文主要来自四个文献: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11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2012-11-1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1年第7期。
• 解读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2012-12-05 21:25
• 习近平:民族复兴是伟大中国梦2012-11-30 21:36
•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2012-11-15 22:49
• 王岐山任中央纪委书记2012-11-15 22:49
• 十八届一中全会决定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12-11-15 22:47
• 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政治局常委2012-11-15 22:45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