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生平(转)纪晓岚,名昀,晓岚为其字,号春帆,别号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观弈道人,晚号孤石老人、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
河北省沧县)。他是乾隆丁卯科顺天第一名举人,甲戌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办理院事,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后来因为牵扯进他的儿女亲家___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道悦子,山东德州人,任长芦、两淮盐运使)的一个案子,被 发配到
乌鲁木齐,在戍所里任印务章京,鞅掌簿书,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第三年便被恩命召还,复任编修。从此在宦途上一帆风顺,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也任过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不过纪晓岚一生中最主要的业绩,是他的学术活动。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历充
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胜国诸臣殉节录>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四库全书>总纂官,<职官表>总纂官、<八旗通志>总纂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一生中他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除了修书,他干得比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他先后任过乾隆山西乡试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壬午本省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式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每赴其任,必有诗传示同僚,以躬谨相勉。他不惮作余力,奖掖后学,故门人众多。经他之手,提携了许多人才。
纪晓岚的祖籍,在江苏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实几辅,纪晓岚的先祖纪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后入籍于离献县九十里的景城。明崇祯中,纪晓岚的高世祖纪申这一支,迁居离景城三里之遥的崔尔庄。
经过二百多年,子孙生齿繁衍,到了清代,纪家已成了献县屈指可数的大姓了。
献县在直隶省的东南,是京几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这御道就是从献县穿过。这里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齐鲁,北镇京卫,又是人文渊薮,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德,封为河间王。都城便设在献县。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所得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俱举,文约指明,学者宗之。
纪晓岚在他的<滦阳消夏录>中曾说:“余家距海仅百里,故河间古谓之瀛州,地势趋东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间,而大禹导河,不直使入海,引自北行数百里,自碣石乃入。”
在<日华书院碑记>中,他概其乡邑之风土民情谓:“献县于河间为大邑,土地沃衍而人多敦本重农,故其民无甚富,亦无甚贫,皆力足以自给。又风气质朴、小民多谨愿畏法,富贵之家尤不敢逾尺寸,或遇雀鼠之讼,惴惴焉如临战阵。”
纪家是诗礼传家的
书香门第,纪晓岚的高祖纪坤,廪膳生,有诗集<花王阁剩稿>行于世。纪晓岚的曾祖纪钰,一生多有善行义举,多次出谷赈饥,全活乡亲无数。他父亲纪容舒,康熙恩科举人,历官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 ,刑部江苏司郎中,去云南姚安知府,且著述颇丰,著有<唐 韵考>、<玉台新咏考异>,俱录入<四库全书>,又著有<杜律疏>八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纪晓岚从小便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积淀颇为雄厚的家庭之中。
纪晓岚生出于雍正二年甲辰六月十五日午时,关于他的出世,民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史传也有过记载,江藩所著<汉学师承记>中就说:“河间为九河故道,天雨则洼中汪洋成巨浸,夜有火光。天申(纪晓岚之祖父)夜梦火光入楼中而公生,火光遂隐。人以为公乃灵物托生也。”
这难免有传奇色彩,但纪晓岚小时候有“特异功能”却是真实的事情,在<槐西杂志>中,他曾自述: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6-1 10:55 回复此发言
--------------------------------------------------------------------------------
2 纪晓岚生平(转)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饭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这个时候,他已年近七十,成为文坛的泰山北斗,当不会胡言乱语来欺骗世人。
纪晓岚四岁开蒙,从此卷轴笔砚,一生未曾离身。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被视为神童。
十一岁那年,纪晓岚随父亲到京师,不久,与当时有名的学者李穆堂(绂)、方望溪(苞)相往来,并师从董邦达,同在一起切磋的朋友有刘补山、蔡季实、窦元调、陆青来、李应弦、陈枫崖、李云举、霍举仲等。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一代名流。
这段时间潜心读书和广为交游,使纪晓岚在二十四岁那年考上了顺天乡试的第一名。乾隆十九年甲戌会试,他中二甲第四名进士,改庶吉士,从此步入翰林。
纪晓岚三十六岁奉命典试三晋,第二年充任国史馆总纂,不久又提督福建学政,可谓是青年才俊了。这个期间,他参与纂辑<热河志>,重订<张为主客图>,辑<沈氏四声考>,重订史雪汀<风雅遗音>,著<南行杂咏>,删定<陈后山集>、<帝京景物略><史通削繁>
四十五岁,纪晓岚被授予侍读学士,就在这一年,因牵扯了他姻亲卢见曾的官司,他被发配乌鲁木齐。
两年的大漠风沙没有使他意志颓唐,却让他更加参透了人生的三味,让他变得更丰厚、更扎实了。一百六十首<乌鲁木齐杂诗>,洋溢着他的才情,也蕴藉着他对人生的大思考。
恩命召还,治装东归,走了四个多月才回到冠盖云集的京华。纪晓岚恍如隔世,面对友人赠送的一张<八仙对弈图>,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十八年来阅宦途
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春明路
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
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醒
春风蝴蝶睡乡深。
他对“世事如棋”发出了感慨,他向往“春风蝴蝶睡乡深”的悠闲境界。但这不过是一种心灵的憧憬而已。
这一年,他点勘了《瀛奎律髓》、《文心雕龙》、《王子安集》、《韩致尧集》、《唐诗鼓吹》、诸书。
纪晓岚五十岁,天降大任于斯人,受诏总篡《四库全书》,他一生的荣耀与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
《四库全书》是一项旷古文化工程,纪晓岚入主四库馆,十有余年,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扶奥提纲,溯源彻尾。它著录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书籍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
纪晓岚又瘁毕生之力,著《四库全书总目》,撮著作之大凡,审传本之得失,成为中国目录学的巨著。又编《四库全书简明总目》二十卷,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提纲挚领,别采精要。
纪晓岚生活的年代,是所谓“雍乾盛世”,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一个时代。尤其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历史时期的显著特点,便是大规模文字狱的兴起。
有清以来,严酷的文化专制从康熙帝始,到雍正朝为发
轫。纪晓岚出生的第二年,便有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文字狱。纪晓岚五岁那年,即有吕留良文字狱、谢济世私注《大学》诽谤案等。雍正朝十三年,文字狱近二十起,乾隆朝六十年,文字狱有一百三十余起,这是仅仅见诸于史册的记载,被湮灭者尚不在其数。
乾隆朝的文字狱五花八门。它的罪名有妄议朝政、谤讪君上、妄为著述、不避圣讳、篡拟禁史、怀恋胜国、收藏禁书、隐匿不首、隐寓讥讽、私怀怨望、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之气等。用最荒唐的逻辑推理,胡乱引申作者原意,只凭想象断定作者动机,使一大批无辜人受到迫害。在受害人当中,既有一般生员、塾师、举人等中下层知识分子,也有宗室贵族及政府官吏,此外还有商人、僧侣、江湖术士等。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制造文字狱是乾隆一生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文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借文字狱打击朋党、提高皇权,至少在雍乾二朝是个发明。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6-1 10:55 回复此发言
--------------------------------------------------------------------------------
3 纪晓岚生平(转)
乾隆构筑文字狱的手法也是十分卑劣的。
文字狱高潮期间,所有的统治机器为了清查案情、追究同党、查缴书版而全速运转。触此网者,或被凌迟,或被砍头,或被流徙,便是坟墓里的僵尸也不放过。文网恢恢,甚至连那些偶尔信手涂鸦的疯子也不能幸免。乾隆朝疯汉文字狱有二十起之多,可视为一大奇观。
纪晓岚就是在这样一片文化专制的风声鹤唳之中,入主《四库全书》篡修之事的。
作为乾隆帝“文治武功”的一项重要内容,开馆修《四库》是他对知识分子“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笼络和威逼,在种种文化专制的高压之下,从事这项工作的危险决非耸人听闻。
一方面,随着禁书政策的日益严厉,修书过程中,不断有书籍被指控为违碍而遭禁毁,《四库》开馆期间的五十余起文字狱,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的“眼线”。仅是乾隆四十五年,为了彻底清理“违碍”字句,乾隆帝传谕,四库馆对存目书及准备发还藏书家的书籍进行检索,总计查出了应毁书一百四十四部,抽毁书一百八十一部,数量之大,令人瞠目。长达十九年的禁书活动中,共禁毁图书三千一百余部,销毁书版八万块以上。这个统计数字,尚不包括民间自行销毁之书版。
另一方面,虽然四库馆臣屡被恩宠,赏哈密瓜,赐千叟宴,然因缮写违制或校书讹错,动辄得咎。纪晓岗屡被记过,因《古文尚书》、扬子《法言》等书多次获咎,出钱赔写过校错书籍,几次被罚往承德校书,颇有几番险象丛生。然而他比起陆费墀来,还算是幸运的。乾隆五十二年,帝于进呈全书中发现违碍字句,令重新缮写,并严饬馆臣,总校陆费墀困此赔光了家产,忧愤而死,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只留下两千两之数作为家属赡养。另一总纂陆锡熊,则在赴盛京(
沈阳)校书途中,连冻带吓,死于客次。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种高压之下,纪晓岚还是以一己之力,保护了一大批书籍免遭秦火。
纪晓岚的仕途基本上是顺畅的,他一直是乾隆皇帝的一个宠臣,这并非是他处事圆滑。他曾自作挽联曰:“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可谓心境之真实写照。他要在夹缝中生存,其实难矣哉。
朝鲜书壮官徐有闻说过:“和
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纪昀、铁保、玉保诸人,终不依附。”
朝鲜冬至书壮官沈永兴,曾评价纪晓岚:“尚书纪昀,文艺超伦、清白节俭,虽宠爱不及和珅,而甚敬重之。一弊裘七八年。”纪晓岚能够洁身自好,不与权臣同流合污,是一个知识分子气节之所在。
纪晓岚以才华横溢名世。他闳览博闻,文情华瞻,于书无所不通,贯彻儒籍,修率性情,时人称为通儒。他在学术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在音律学、考据学、谱牒学、目录学诸方面皆可扛鼎。
他不轻率著书。尝谓:
吾自校理秘书,纵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己大备,后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也曾说他平生未尝著书,间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地弃掷,未尝存稿。从以上他的话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饱学之士的谦虚。
七十岁的纪晓岚曾总结过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余性耽孤寂,而不能自闲,卷轴笔砚,自束发至今,无数十日相离也。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之后,以文章与天下项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今老矣,无复当年之意兴,惟时拈笔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而矣......大旨期不乖于风教。
总篡《四库全书》的艰辛与躬谨已印证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即使是在时人眼中,他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与常人迥异。比如,他终生不吃米谷,面只有偶尔食之,饮酒时只猪肉一盘,熬茶一壶。宴请客人吃饭,唯举箸而已。英熙斋曾见他的仆人捧火肉一盆,约三斤多,纪晓岚一边说话一边吃,须臾而今,这一餐饭就算打发了(事见沈云龙辑《清代明人轶事》)。《妙香斋丛话》记他在家时,几案上必罗列榛、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因此人们说他是猴精转世。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6-1 10:55 回复此发言
--------------------------------------------------------------------------------
4 纪晓岚生平(转)
虽然以肉当谷,但纪晓岚却不吃鸭肉。《听松庐诗话》云:“西溟不食纪文达不食鸭。自言虽良庖为之,亦觉腥秽不下咽。且赋诗云: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另外,纪晓岚平生不善饮酒,尝自述:“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
酡。今日从君论酒味,何殊文士谈兵戈。”纪晓岚不以不善饮为憾事,且将此同苏东坡相比,以为虽不能饮酒,却自有其旁观者的乐趣在,再诗谓“仆虽不能饮,跌宕亦自喜,请为壁上观,一笑长风起。”
在纪晓岚时代,沧州所出产的沧酒驰名海内,声誉如同今日之茅台,一罂可值四五金。然地方酿酒人为防征求无餍,相约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连一滴酒也尝不到,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沧州酒有许多神妙之处,一是舟车运输,一摇味即变,须在安静处澄半月,其味乃复。二是庋阁保存二年者,可再温一次;十年者,温十次如故,十一次则变味。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纪晓岚的同年好友董曲江的叔叔董思任,最嗜酒,他做沧州牧时,竟连一口沧酒没能尝到。罢官后,再到沧州,一位进士请他喝沧酒,他喝了如
醍醐灌顶,大发感慨曰:“吾深悔不早罢官”。纪晓岚的《栾阳续录》记下了这段佳话。虽不善饮,然纪晓岚却颇知酒之三味。
跟他不能饮酒可相提并论的,是他极嗜旱烟,且烟道颇为出神入化。《清稗类钞》记:
河间纪文达公,嗜旱烟,斗最大,能容烟叶一两许。烟草之中,有黄烟者,产于闽,文达亦嗜之。
又记:
纪文达有戚王某喜吸兰花烟,入珠兰花于中,吸时甚香,然王之烟斗甚小。一日访文达,自谓烟量之宏,文达而语之曰:“吾之斗于君之斗奚若。”乃以一小时赛吸,于是文达吸七斗,王亦仅得九斗也。
《芝音阁杂记》也记载他的烟枪甚是巨大,烟锅亦绝大无朋,能装烟三四两,每装一次,可自虎坊桥宅邸至圆明园,吸之不尽,都人中称他作“纪大烟袋”。有一天他的烟袋丢了,别人都替他着急,他却连说无妨,第二天去东小市,果然见一小摊上摆着他的烟枪,于是以微值购还。因为这支烟枪奇大,别人得之无用,况且京中绝无第二支,所以容易找回来。因为嗜烟,纪晓岚也实在闹出不少类似“靴筒走水”之类的笑话。
纪晓岚感情生活,是典型的显贵方式。十七岁那年,他娶东光县望族、时任城武县令的马永图之女为妻。操办这件婚事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纪晫(字晴湖),纪晫比纪晓岚年长十八岁,幼时提挈保护,逾于所生,为纪晓岚娶亲,又花费数百金,而她自己嫁女儿,仅略具簪环衣裳而已。纪晓岚对这门亲事是满意的。但是他又广续妾媵,这件事也得到了他那位兄长的认可,他自记谓:“公(纪晫)自少至老无二色,昀颇妾媵,公弗禁,曰:妾媵犹在礼法中,并此强禁,必激而荡于礼法外矣。”(《伯兄晴湖公墓志铭》)
在众多的妾媵中,他最喜欢的沈氏和郭氏。沈氏字明玕,其祖上为长洲人,流寓河间。明玕神思朗彻,殊不类小家女,曾说:“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
孤雏腐鼠,吾不愿也”。明玕死时,年仅三十岁。郭氏名彩符,死时年龄也很轻。纪晓岚为她们题写了许多诗篇,极其缠绵
悱恻。他为郭氏写的悼诗,其一云:
风花还点旧罗衣,
惆怅酴
釄 片片飞。
恰记香山居士语,
春随樊素一时归。
他为沈氏所写的悼诗谓:
几分相似几分非,
可是香魂月下归。
春梦无痕时一瞥,
最关情处在依稀。
到死春蚕尚有丝,
离魂倩女不须疑。
一闻惊破梨花梦,
却记铜瓶堕地时。
而纪晓岚为马氏写的祭文,却充满着礼教,而无爱恋之情。他之所以对马氏还比较满意,一是她显赫的家世,二是她贤淑的女德。马氏对沈氏明玕,不仅不泼醋,反而疼爱有加,待如亲生女儿,这使纪晓岚非常感动。然而纪晓岚的情爱观毕竟没有走出一般士大夫的圈子,他极力主张守节是一种顺化自然的爱情极致,在他所著的《阅微草堂记》中,许多情爱故事都反映了他的这种观念。
八十岁后的纪晓岚似乎已进入他生命的暮年,但这只是生理上的现象。在他的一生中,他很少有袖手不问世事的时候。在他去世的前二年,还上奏摺驳山东巡抚请增设左丘明五经博士,并且为妇女请命,认为横遭侮辱屈死的妇女,应打破循例予以旌表,视同屈死的烈士忠臣。这个举动在当时颇有惊世骇俗之意义。
嘉庆十年乙丑正月初六日,纪晓岚调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并管国子监事。二月,他负责祭奠田妃事宜,充先医庙承祭大臣,这次他感染了风寒,遂一病不起。
纪晓岚卒于是年二月十四日,享年八十二岁,谥文达,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意。
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四库全书》的续补、缮录及校勘,全部告竣。
(何香久,河北黄骅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多部有关纪晓岚的研究专著,担纲主编了《纪晓岚全集》36卷。)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6-1 10:5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
周积明: 戴东原与纪晓岚
关于戴东原的生平和思想,人们已经做了很多文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纪晓岚与戴东原的关系很少有文章提起,纵然有所涉及,亦是惊鸿一瞥,语焉不详.其实,关于这两位大学者,颇有些话可说.
纪晓岚初识戴东原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时的纪晓岚,“初授馆职,意气方盛,与天下胜流相驰逐,座客恒满,文酒之会无虚夕”。其时的戴震,则不过是一介穷困潦倒的县学生。
乾隆二十年,33岁的戴震讼其族人子豪侵占祖坟,“豪倚财结交县令”,“令欲文致”戴震罪,戴震不得已,只身入京避难,寄旅于款县会馆。戴震当时的境况非常狼狈,不仅“人皆以狂生目之”,而且“行李衣服无有”,“几不能供值粥”。为了解脱困境求得发展,戴震前往拜访京都名学者,希冀凭籍自己的深厚学力,引起他们的注意。在京都文化名人中,最初器重戴震才学的是钱大昕。这位大学者在《戴东原传》中记载戴震初入京都学术圈的情况说:“一日,(东原)携其所著书过予斋,谈论竟日,既去,予目送之,叹曰:‘天下奇才也!’时金匣秦文恭公蕙田兼理算学,求精于推步者,予辄举先生名,秦公大喜.即日命驾访之,延主其邸,与讲观象授时之旨.以为闻所未闻。秦公撰《五礼通考》,往往采其说焉.高邮王文肃公安国,亦延至先生家塾,令其子念孙师之户”
一时间,“馆阁通人”纪驹、王鸣盛、王袒、朱筠等.纷纷前往款县会馆拜访,“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
击节叹赏,①”“先后与先生定交,于是海内皆知有戴先生矣”①。
纪陶结识戴震后,对戴震十分欣赏。看到戴震如此窘迫.纪听将他接到自己家中居住。两人终日谈道论学,情谊甚笃。在安定的生活环境与温馨的友谊氛围中,戴震着手开始《勾股割圈记》的写作秒。与此同时,他将所著《考工记图》书稿呈纪峋指教。纪晌赞叹不绝,“欲付之梓”。鉴于书稿“图后附以己说而无
注”,纪陶建议戴震将注补上,戴震听取了纪购的意见.“迟之半戴,……删取先后郑注,而自定其说以为
补注”。“又越半载”.亦即乾隆丙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经过修订的《考工记图》在纪的的支持下刻印成功,纪购特为之序。在序中,纪峋盛赞戴震学问:“戴君深明古人小学,故其考证制度、字义,为汉以降儒者所不能及,以是求之圣人之遗经,发明独多。《诗》三百、《尚书》二十八篇、《尔雅》等,皆有撰著。”其所著《考工记图》亦“为治经所取益固巨”。纪的又接着指出:K考工记图》虽颇有价值.“然戴君不喜驰骋其辞’,“余独虑守章句之儒不知引申,胶执旧闻,沽沾然动其咏也.是以论其大旨以为之序首心。其情真挚深厚。
乾隆二十年的相识,使戴震和纪的成为莫逆之交。戴震凡赴京师,总要居于纪的家与他切磋学问,互诉别情。纪峋在《与余存吾太史书》中记叙这一情形说:“东原与的交往二十八年,主陶家前后几十年。”凡所撰录不以均为算陋,颇相质证,无不犁然有当于心者”珍。纪的也往往以所著文章取教于戴震。在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的《审订史雪汀(风雅遗音)序》中,纪晌便记述道:“于时休宁戴君东原主予家,去取之间多资参酌
当然,戴震与纪购在多年的学术切磋交流中不免有意见分岐。较大一次冲突便是围绕戴震的《声韵考》发生的。
在中国音韵学上有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三国魏的经学家、训话学家孙炎,他撰《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另一位是唐代僧人神琪,他类聚双声之字,同四声、迭韵结合起来,作《四声五音九弄反切图》一为(陆法)言等韵者所祖’。戴震作《声韵考》.“力辩反切始魏孙炎,不始神琪”,更称“唐以前无字母之说,神琪字母乃剿窃儒书而托词出于西域。纪的虽然赞同戴震“反切始魏孙炎”之说,但却不同意戴震“神琪字母乃剽窃儒书”的见解。他推寻源流,指出:“声韵之学.实肇于西域’,其播扬于中土的轨迹,也历历可寻.认为戴震所谓“神琪字母乃剿窃儒者”之说是缺少历史依据的.“亦如利玛窦后,推步
作者: 无终子 2006-6-3 23: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
测验参用西法耳.岂可谓欧罗巴书全到窃洛下、鲜于之旧术哉?”纪的在指出戴震论断失误之际,还对戴氏的思路加以细密剖析.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戴震“博极群书”,对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不应不见”,“均尝举此条诸东原,东原亦不应不记”。但戴震刻《声韵考》时,“仍讳而不言,务伸己说”,“坚持成见”.其根本性的意旨便在于“不使外国之学胜中国.不使后人之学胜古人”.在纪昀看来,这样的观念,实为“通人之一蔽”。由于戴震拟刻《声韵考》时,“计昀必异论,竟不谋而付刻。刻成昀乃见之,遂为平生之遗憾”,“自恨当时不能与力争,失朋友规过之义”。这番争执无疑是纪、戴关系上最不愉快的一事。而纪昀对待中国之学与外域之学关系的观念见解显然要较戴震来得高明和富于理性。
尽管纪昀和戴震因《声韵考》的刊刻发生过不快,但两人的笃深情谊并未因此损毁。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戴震因纪昀举荐,以举人之身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戴震逝世后,纪的深情赋诗曰:“披肝露胆两无疑,情话分明忆旧时。宦海浮沉头欲白,更无人似此公痴。”其怀念悼亡之思深沉真挚。
纪昀与戴震的友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纪均的思想,尚缺乏足够的直接材料加以确证,但至少在如下两方面,纪昀与戴震的思路颇具一致性,这就是:
(一)强调物质的统一性,反对程朱理学鼓吹的“理先气后”、“理在事上”的客观唯心论。如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卷上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他进而指斥程朱派“分理、气为二本”,并在有形的物质世界(天地万物)之外设置一个“无乡无迹”的
精神本体,以之作为天地万物本质的学说,其结果是使学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纪昀则在《四库全书总目·(朱子语类纂)提要》中批判理学家的“理先气后”说:“必谓先有天地之理,然后太极生两极。如其所说,是理又别是一物,可以生气。然则,气未生时,理又安在?”两人所论,都透露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运思方式.
(二)坚持“理存乎欲”的社会伦理观,反对程朱理学以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唯心论。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的著名论点,更揭露“理欲之辩,适成忍而残杀之具”。纪的呼应戴震的战斗批判,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则讲学家“以理杀人”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滦阳续录(五)>中一对情窦初开的
小儿女,只因相遇而笑,便在严密的礼教的室息下葬送了青春。纪的借笔记小说的手法,以冤魂“夜夜为厉”来惩治这些道学家,更宣称:“地狱之设,正为斯人。”[松按 这一点是历来论纪者所艳称的.但<
笔记>中随处可见站在当权者立场上,宣扬压迫民众的观点的段子.其可憎乃不减于道学家.而且纪的危害甚至更大.因为道学之论太不近人情,反没人肯照办.纪的说教放下姿态,反更具欺骗性.当然笔记中也不乏清新喜人的短札,不当一概而论.]
关于纪昀与戴震之间的思想联系,可以参考的还有美国学者本杰明·埃尔曼的一段议论。这位独具慧眼的“老外”研究清代的学派,明确地将戴东原与纪晓岚联系在一起:“汉学家纪的是戴震的支持者。当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时,聘用了戴震及其他长江下游的学者们……这里的(直隶和京师北京)汉学家们通常反映了江南学者如戴震、钱大听的影响,。这无疑是颇富启发性的见解.
注释:
①《纪文达公遗集》,卷16,《翰林院侍讲寅桥刘
墓志铭》。②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85页。③③《潜研堂文集》,卷3,《戴东原传》。④⑦《纪文达公遗集,卷18,《考工记图序》。⑥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错》。⑧ 《纪文达公遗集》,卷12,《与余存吾太史书》。⑨《纪文达公遗集》,卷80网 《四库全书总目》,卷41,经部,《重修玉篇》条。⑩《四库全书总目》卷-12 ,经部,《钦定同文韵统》条。 ⑥④《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清代的学派》,《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8期。
作者: 无终子 2006-6-3 23:29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纪晓岚生平(转)
好像跟电视里看的那个不太一样的说
作者: 最爱
蔡卓妍 2006-6-4 00:41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纪晓岚生平(转)
按 这一点是历来论纪者所艳称的.但<笔记>中随处可见站在当权者立场上,宣扬压迫民众的观点的段子.其可憎乃不减于道学家.而且纪的危害甚至更大.因为道学之论太不近人情,反没人肯照办.纪的说教放下姿态,反更具欺骗性.当然笔记中也不乏清新喜人的短札,不当一概而论.
这条夹注是我加的。读纪氏的笔记时感受颇深,他就是要编故事吓百姓。
作者: 半山老人 2006-6-4 00:47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 8:纪晓岚生平(转)
你读史能读出自己的见解来,而并非受传统的束缚,这很值得学习。
作者: 最爱蔡卓妍 2006-6-4 00:51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
纪晓岚写故事说,仆人不忠于主人,来生都变成
螃蟹被活活煮死。读至此我气得差点没把书摔了。
不过这一则还写得挺好。那女的太惨了,那毫无人道的时代!
雍正壬子乡试,返宿白沟河。屋三楹,余住西间,先一南士住东间。交相问讯,因沽酒夜谈。南士称:『与一友为总角交,其家酷贫,亦时周以钱粟。後北上公车,适余在某巨公家司笔墨,悯其飘泊,邀与同居,遂渐为主人所赏识。乃摭余家事,潜造蜚语,挤余出而据余馆。今将托钵山东,天下岂有此无良人耶?』方相与太息,忽窗外呜呜有泣声,良久语曰:『尔尚责人无良耶?尔家本有妇,见我在门前买花粉,诡言未娶,诳我父母,赘尔于家,尔无良否耶?我父母患疫,先後殁,别无亲属,尔据其宅,收其资,而棺衾祭葬俱草草,与死一奴婢同,尔无良否耶?尔妇附粮艘寻至,入门与尔相诟厉,即欲逐我,既而知原是我家,尔衣食於我,乃暂容留,尔巧说百端,降我为妾,我苟求宁静,忍泪曲从,尔无良否耶?既据我宅,索我供给,又虐使我,呼我小名,动使伏地受杖,尔反代彼揿我项背,按我手足,叱我勿转侧,尔无良否耶?越年馀,我财产衣饰剥削并尽,乃鬻我於西商,来相我时,我不肯出,又痛捶我,致我途穷自尽,尔无良否耶?我殁後不与一柳棺,不与一纸钱,复褫我敝衣,仅存一裤,裹以芦席,葬丛冢,尔无良否耶?吾诉於神明,今来取尔!尔尚责人无良耶!』其声哀厉,僮仆并闻。南士惊怖瑟缩,莫措一词,遽
噭然仆地。余虑或牵涉,未晓即行,不知其後如何,谅无生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