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海导航
|
大儒杜甫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
|
二、黑格尔对孔子和儒学的批评 黑格尔对于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蔑视的,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到孔子时,指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论语》中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因而不值得一顾。我们读到这些议论会感到不舒服的,但是从德国注重思想体系和黑格尔辩证哲学出发,黑格尔的责备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他对中国哲学还是治之甚少的。中国哲学的主流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自然,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常识道德")是备受哲人们关注的。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论理"去推导,而是靠感情的打动和突发的感悟。这些自然不能入黑格尔的法眼,因为,西方哲学即使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运用研究自然的方法,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的理智思辨。因此,缺少理性、缺少思辨的中国伦理哲学就很难被西方哲学家认同。我想中国伦理哲学可称为感情哲学。 也许哲学界很难认同这个词,哲学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与感情是不相容的。实际西方哲学家也承认"感情哲学"这个概念。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哲学的分类的时候说,如果"按照促使哲学家作哲学思考的主动欲望来分,这样就分出来由爱好幸福而产生的感情哲学",与之并立的还有"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三、儒学的情感品格 儒家的出发点与罗素所说是相近的,其"论证"(许多情况下是不"论"不"证")方式在西方可能是不多的。如果西方某个思想家在推销其观点时采取了中国儒家式的论证方式,那么会被归为宗教或文学范畴的。 儒家思想基础源于对生命更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出于理智而是根源于情感的,徐复观称之为"忧患意识"(见其所著《中国人性论史》)。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外界、特别是大自然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对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观念,虽然可以认为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表现,但是其内涵不是从逻辑思辨中推导出来的,也不是如宗教哲学所说是神的开示的结果,更不是有权者武断定义、而后又强制推行的。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观念绝大多数都有丰富的感情内涵。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也指出"仁"动态的心理特质。他说"仁"有两大特质,第一就是"觉",他用"悱恻之感""不安之感"来形容"仁"的感觉,因此这种"感觉"中是挟带着强烈的感情因素的。 李泽厚也强调儒学的"情感原则"。早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内容提要"中就说道:"最为重要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情感原则,它是孔学、儒学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在1998年出版的《论语今读》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意见。他说:"孔学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理)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在最近出版的《己卯五论》中,李泽厚又提出儒家的基本观念,如礼、乐、忠、诚、敬、畏、庄、信等都源于情感。 我们如果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也可以看出上述是大体不错的。孔子讲到"礼""乐"时就说"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上一篇文章: 新书介绍
下一篇文章: 柳永: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