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海导航
|
大儒杜甫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
|
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 "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担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 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这不是远比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更富于感召力吗?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国家社稷是老百姓为主体的,不顾普通百姓利益、任意胡来的皇帝只是"民贼独夫"。孟子对"民贼独夫"所表达的愤怒成为后世进步士人的榜样。 六、杜甫笔下的"老妻"--说仁爱(一)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我体会这个"圣"字不仅仅是完备,还有"圣洁"之意。 杜甫的仁爱之情像儒家的爱有差等一样也是由近及远的,这一点从社会学上说是宗法制度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的情感的投注也像认识一样是由近及远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种"爱"比西方文化中倡导的、由宗教神学出发的博爱更好理解,更具有可操作性。 杜诗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儒家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和"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孟谈得很少(很奇怪,孔、孟二老都休过妻)。孔子说过要"敬妻子"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上一篇文章: 新书介绍
下一篇文章: 柳永: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