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海导航
|
大儒杜甫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 ""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在于仁心俱足、在于敬畏和真诚,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感情的真挚。 他谈到"仁"时也不热中于外在的规范(只对颜回这样类似自己的、感情到位的弟子才讲一点规范--"克己复礼"),而强调感情的到位。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飘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最直接了当的回答就是"爱人",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就是"爱",就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这不是感情又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孔子其他一些关于"仁"的论述(确切点应该叫"述说",因为其中没有什么"论"),都是在述说如何培养、引发和规范"爱人"这种情感。使之合乎中庸之道。 至于孟子更是这样。他是感情充沛的人。在说理论事时无不以感情夺人。他比孔子更热中建立范畴,在谈论儒家的伦理范畴时,其内涵也都是感情性的,很少有思辨色彩。例如他认为"仁""义""礼""智",这些被后世看作儒家基本范畴的观念都是源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所谓的什么"之心",也就是某某"之情"。这些感情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这些观念也离不开感情。从儒家创始人对他们所倡导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阐释,可见把他们的哲学看作感情的哲学是离事实不远的。上面我们引证的牟、李等人对于儒家思想的判断大体上也是符合实际的。 儒家思想的传播也不是倚靠理论上的论辩,而是靠情感的渲染。孟子除了是个思想家外,他还更是个宣传家。孟子在传播儒学(孟子的"儒学"与孔子的"儒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说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学"的话,那么孟子思想核心就是"仁政学")、在与其他学派辩论、在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意见的时候,他都是用充满了感情的话语去打动人的。战国时期有两位大儒,一是孟子、一是荀子。应该说荀子比孟子更善于说理,其著作带有思辨色彩,从本质上来说也更符合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然而荀子在儒家中一直没有取得正统地位,除了"性恶"之说易于为人误解外,也与其理论性太强和很少作感情的渲染有关。而孟子的成功、以及生前身后的际遇,与《孟子》一书的文学化与其理论直接诉诸人的感情密切相关。如孟子讲"大丈夫"的品格,讲"舍生取义"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上一篇文章: 新书介绍
下一篇文章: 柳永: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