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海导航
|
大儒杜甫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
|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水会渡》)这种精神贯穿他的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发生在四、五年前一个留美学生卢某的在校园开枪杀人事件)。 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孔子赞美其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也是这个意思。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里邻人简直与乡党宗亲差不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关系是由宗法家族构成的。杜甫后半生没有生活在宗法家族之中。但他把偶然居住在一起的邻里视作宗法亲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他们倾注了爱,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 九、民胞物与--说仁爱(四)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这个命题的精神实质是泛爱一切人和物,在原始儒家那里这个精神实质是没有受到重视的。杜甫虽然没有发明这个词,但他的创作里是贯穿着"民胞物与"这个精神的。杜甫认为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万物,对此他满怀感激,在《北征》诗中写道:"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大自然仿佛是万物的父母,不择好丑,一律加以护持。美丽的河山也是向人类敞开胸怀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同样,人类、特别是圣贤应与天地同心。在《过津口》一诗中说:"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他自己也是这样作人的:"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大自然赠与我们的东西,本应与万物分享。诗人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自然,所以他写道:"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秋野五首》)。杜甫体会到人应该与万物同体同在:"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夏夜叹》),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而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早行》一诗中写道:"飞鸟数求食,潜鸟何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对于动植万类、特别是对其中不能抵御弱肉强食的弱小者,杜甫是充满同情的。这在《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有充分的描写:"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诗人对食鱼者说:"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你刚刚吃下去的鱼,如果不被捕获,也许正相忘于江湖呢! 杜甫有时也有矛盾。这在《缚鸡行》中有深刻的表现: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鸡和虫都是生命,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亡,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呢?诗人也有解不开的矛盾。在今人看来,杜甫是庸人自扰,因为打鱼养鸡无非就是供人口腹的,这是天然合理的。杜甫的同情是不是显得有些虚伪、或说有些迂呢?《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的传统就是重视生命的,其伦理观念又是感性的。因此,人为地终结自然界中的任何生命都会激起儒者的恻隐之心,在孟子看来这点初始的"不忍之心",虽然细微,但很重要。它是人们能够接受儒家思想意识和"仁政"学说的基础。在现代伦理学者看来人类的同情心和些微的善念都是具体善行的出发点,是值得珍视的。杜甫不仅有这样的情感和意识,更重要的是他还用如花妙笔把这些转瞬间产生的、也可能转瞬间消逝情感和意识记录下来,用它去打动千秋万代的无数读者。 实际上,这些一闪即逝的善念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能有,但是我们没有发掘它、珍视它,更没有用有形的符号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它也就很难在我们这里转化为行动,更不会产生影响他人的效果。这些善念很快地就会淹没在尘俗的现实生活之中,而不会得到升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上一篇文章: 新书介绍
下一篇文章: 柳永: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