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园新闻

我校首册校本教材《紫藤花开》正式出版

日期:2008-12-16 15:20作者:changshuqing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154次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由我校范莉老师编辑的我校首册校本教材《紫藤花开》(高中作文示范与指导),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收集了我校近十年的优秀学生作文,分为欣赏篇、示范篇、学习篇三部分。现以成本价售予我校学生,每人限购一册,每册10元。详情请咨询各班语文老师。( 教学处供稿)
                     

                                                                              编者的话


       又是一年春草绿,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这春风浩荡的日子里,母校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成立于一九一三年的母校,一路征尘,一路风霜,如今已在共和国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又用她的枝枝叶叶荫庇着一方的百姓。她拥有雄厚的师资和来自沧州各地的优秀学子,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她拥有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足球场和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她拥有75000多平方米的美丽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她用知识和品德葆有一方净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故乡的儿女。
         为母校编写一本作文集,是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为此做了十余年的积累,把这些优秀的学生作文看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未能如愿。光阴荏苒,转眼将到退休的年龄,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终于从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得以有时间有精力了此宿愿。编写此书,从征稿到挑选,从修改到录入,都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语文组老师们的热情帮助,大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共同培育着我们的成果。因此,这本集子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语文教研组,属于沧州一中,当然,它也理所当然的应该属于那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这些美文的同学们。在此,谨向帮助和支持我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向为此书作序并助其出版的何香久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计划只是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集,后来应老师们的要求,加上了一部分指导性文字,放在此书的第二部分。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对理论性的东西研究较少,再加本人学识有限,这“指导”部分编写起来颇感吃力,也定会存在很多瑕疵,在此,恳请各位同仁批评原宥。
        一个世纪很长,母校已是枝繁叶茂,满园桃李;一个世纪很短,走过历史长河的一瞬,母校英姿勃发,风采依然!在母校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以此书作为礼物,献上最虔诚的祝福:愿母校青春永驻,再创辉煌!                                                                                                        范莉

 

                                                                                           序
                                                                                              何香久

       说来也算是巧合,我的写作兴趣,也是因为一部文选引发的。那是在“文革”初期,我那时十二三岁吧,还没读中学。因为家里的书都被“抄”走了,没有书读的日子真是难熬,在地上捡张带字的破纸都要看半天。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收旧报纸的人手里换来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一中的一部文选,书名和出版日期都忘了,只记得是灰蓝色的封面,现在想来印得很粗糙,但当时对于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了。读那些文章,更感觉很新鲜,与时下的打打杀杀的大批判文字和“口号”文章一比,那些作文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天籁。
        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我读了那么多书,但总忘不了那一部印刷简陋的文选。
沧州市一中是一所很有文学传统的学校。现代著名作家潘漠华、当代著名作家孟晓云都曾在一中执教,从一中这个摇篮里,也走出了不少当代文坛翘楚。
       这一部作文选,则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感受。让我看到了一中的成长。
这些文章是从几届学生的作文中精选出来的,它体现了一中语文教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一中素质教育的成果。
       杜超的《飞蛾,你不该扑火》竟然是这样一篇读了让人心痛的文字,作者笔下的飞蛾,已完全超越了其生物学属性而成为一种生命意态的化身。作者先以诗一样的笔触写出了飞蛾扑火的悲壮惨烈:“面目狰狞的火焰贪婪地吞噬着个个鲜活的生命,焚尸的声音汇成骇人的摇滚,死亡的交响曲,惊心动魄地演奏着。”接下来作者又抒发了一个饱经生存艰辛的生灵却为何选择一种如此激进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感慨。作者选择了蛾的同属——蝶——来作为参照:“我知道,你是慕蝶的,可蝶与蛾之间有着令人绝望的差异。如果说蝶是阳光下花丛中的精灵,那么蛾只能是黑夜里阴影下的幽魂。”但是蛾也是有过化蝶之梦的,然而它在幼虫时代就意识到了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你知道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你就和蝶离得太远。你知道自己要破茧成蝶近乎奇迹。但你更相信努力有神奇的力量和那个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神话。”后来,蛾又非常理智地重新诠释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而且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拥有阳光。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心伴随着梦在那一刻破碎,”一个鲜活的灵魂被锁上沉重的镣铐。绝望与渴望,或许正是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火焰的主要动因。作者最后感叹:“飞蛾,你不该扑火。你身陷黑暗,你向往光明;你丑陋笨拙,你向往美丽。但你不必为此付出生命……你与蝶拥有同样珍贵的生命,蝶飞舞花间,你为何火中起舞?”“飞蛾,你不该扑火。黑夜中的火焰并非你想要的光明。火焰不会给你带来刹那芳华……它只是把你毁灭,这并不浪漫。”“飞蛾,你不该扑火。……一切才刚刚开始,既然生命各有灿烂,何必在乎是否拥有一时阳光。”这篇散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励志之文,更是洋溢着大生命意识的哲理之文。
        同样出于理解生命的主题,李雪飞的《我的小萝卜花》则写出了另一重意境。作者写她不经意中把一块萝卜栽种在水碗里,这萝卜竟长出了葱郁的叶子,当爱吃萝卜叶的家人把叶子掐去以后,它又在光秃秃的萝卜干上挺出一枝新茎,结出一穗花蕾,又过了很多天,在这茎可怜的花穗上开出了两朵白瓣黄蕊的小花,作者写“我的小萝卜花,我不忍看它,哪里有花苞初绽的丰美?苍白透明,而且有褶皱,凑近去闻,一缕很涩的味道。”但是这块萝卜已经生出了它细弱的根须,尽管一次次的受到有意和无意的伤害,这茎花穗还是顽强地经历着生命的全部过程。叶掳了去,再生叶,根拔了去,再生根。顽强地向果实和成熟迈进。作者也正是用植物这种生存本能来展示生命的强悍,最后作者感慨:“水中之花,凌波仙子。它并不虚幻缥渺,它并不柔弱,它有我们叹为观止的本性,它有对生的强烈渴求,它有默默履行生之责任的态度。这样的品格,是我永远追求的人生高度。”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因此也就有了更深层的内蕴。
        付少勇的《敬畏生命》也是一曲咏叹调,作者掇取深秋的一片落叶来表现对生命的大思考。作者写他踩在落叶上的感觉:“那些落叶大约都有脆生生的骨骼吧,踩上去的时候,有清脆的断裂声回荡在冷冷的风中。声音很细,切切的细,细得像人在思忆往事时想起的久远的丝丝缕缕;但它又是如此清晰,清晰得你再也无法怀疑自己的听力。它在我四周浮漾着,旋转着,仿佛许许多多的精灵在翩翩起舞。这也许就是这些落叶一生中的最后一点声响吧……”应该说,作者感觉的细腻,让我吃惊,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同样让我吃惊。文章由落叶而引发了对生命轮回的感悟,写到了深秋的荒原上的枯草,一片雪色中的一两株卓立的黄绿,作者“只感觉到一种兵戈相斗的气息,似乎这一株黄绿,在与这漫天的杀气相对峙,相厮杀,而夏日广袤的绿意,笼罩在杀气之上”。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是源于自然界生命的这种生生不息的伟力。或许这种生命的对抗是徒劳的,然而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它张扬着的正是有终极价值的生命精神。
         姬皓婷的《生命中有一支歌》类似生活杂文,通篇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那便是快乐是生命中的一支歌。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却活得并不快乐,穷人一无所有却比不快活的富人幸福得多。快乐是无处不在的,金钱、名誉、地位都不是快乐的源泉,它真正的源泉就是人的本心。作者关于生命中这支歌的大段抒情不是矫情、空泛的,这一段轻灵的文字本身就带给了读者阅读的快慰。
       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对“作文”这个概念重新思考和审视。
       在一般人看来,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非命题作文,都会形成从结体到语言的固定模式,是所谓“文章做法”的实证文本,是“虎头、熊腰(或曰猪肚)、豹尾”,是“启承转合”、“前后照应”,是关于“主题思想”“语言”“段落”等等一大堆清规戒律。
      但这些才真正是至情至性之文的“致命杀手”。
      不用问,我已对一中作文教学的“路数”全然了解:
        他们或许不讲所谓“文章作法”,但一定会强调让每一个写作者彰显自己的风格;他们或许不讲究文章的命题、立意,却一定会强调每一个写作者的独立思考。换一种说法,他们或许不教给学生如何写文章,却一定会传授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我从李天龙的《错过大唐》中读到的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与淋漓快意:“我一直错误的认为,陕西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省份,以至错过了长安。假如没有历史的提醒,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有过大唐的都城?一个旷古的王朝在这里繁荣、在这里兴盛……大唐展尽风姿从我们眼前目不斜视地走过,帯着醉人的胭脂气息,拖着薄如蝉翼的裙裾,仅仅留给我们一个富丽高傲的背影,带走了我们的一声声惊叹。”“但毕竟,大唐作为一个时代永远结束了,长安的土地上哪里留存着太平公主的脚印?历史无语,转身缓缓的离开,仅仅留给我们一个王朝的背影,趋于朦胧斑驳,最后化作流星,消失在历史的银河里——永远的大唐”。在这里,历史的凝重是以抒情的方式展现的,这篇文章中的历史是诗化的,是生长着的,是可以触摸的。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诗人的历史,是心灵的历史。
       读张海永的《庐山移文寄我心》,我很自然想到了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是我十岁之前背熟了的一篇古文,可一直到读完大学才真正读懂了它。张海永的《庐山移文寄我心》竟是用古文写的,开篇几句似从《北山》脫化而出,但全文则是一番新的意境。《北山》假托钟山和周子所居草堂的神灵口吻,对真假两种隐士的行为进行了比照,揭露和讽刺了那些其心被功名利禄污染的假隐士。此篇艺术价值极高,被《古文观止》的评语认为“无语不新,有字皆隽”。《庐山》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审美感情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大写庐山之美、之壮:“然对长空,临潇风,仰明月之皎皎,感天地之茫茫。岂造化钟神秀,独私黄山?实自然分秋色,亦顾江庐。观我庐山,虽无奇石跌宕,佳木纵情;然泉源相戏,泠泠作响;好鸟互鸣,嘤嘤成韵;蝉噪林静,宜栖亦游,宜留宜思。君子称名,岂限一经?我欲播芳,以己之道”。“已而白驹过隙,乃至东坡畅游。横看成岭,侧观成峰,远眺我貌,近窥我心,叹我面目之难识,会我襟意之广博。黄山徒以大块之烟景,岂及余理趣之盎然”。作为一个中学生,张海永古文功底之厚出我意料。文字醇厚,精神俱足。我是特别主张文章一定要有精神的,没有精神也就无所谓风骨与格调。有一点我得提醒海永,“移文”这种文体,是旧时用于责让、声讨的一种官方文本,类似“檄文”,然《庐山》一文的文体意义似有所偏。
       姜明哲的《弦声未央》是现代意识很强的美文,庶几就可算是一组散文诗。全文以“弦波初起”、“嘈嘈切切”、“轻拢慢捻”、“余音未央”四个单元构成一部纯美的乐章。这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嘈嘈切切、轻拢慢捻,抒发的全是人间至爱。
        李璐《永恒的中文》所强调的是母语的文化尊严,“中文,是一条涓涓不绝流淌至今的长河,细流中淌出了文明,龟背上长出了文字。于是,中文便成为古老而精练的语言。中文之所以‘傲视’异邦语文,在于它并非陈设千年的古董,而是经历了血雨腥风之后,血脉依旧充盈勃发的生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母语是一种象征,一种激励与慰藉”。“汉字经历甲骨、青铜、竹简、布帛之载体,也未能使它的气质有丝毫变更,不容杂质流入它纯正的血统。亦如涓流,百转千迴后的坚守,在惊涛骇浪中稳稳立足”。作者对中文精神的开掘,见功力又见深度。中文的光芒朗照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必将朗照这个民族的末来。
       六梦钰的《一中的紫藤萝》不是一篇写母校的泛泛之作,而是一篇性情之文。作者选取了校园内的紫藤萝这一中心意象,从紫藤萝的“四季”进而写出了校园里的四季,写出了“一中精神”,草木岂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诚如作者所言,这紫藤萝中“有一种强大的灵魂,这种灵魂给予我的将不仅仅是对学业执著的追求,更有对生命的沉思与启迪。”
       李彤《预留给儿子的一封信》让我惊异的不光是她的大胆(作为中学生的她离“母亲”这个称谓还很遥远),而且惊异于她对人生的那种宽容、达观。她留给未来“儿子”的期冀同时又会成为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她同未来的儿子谈人生的价值、谈拼搏、谈苦难、谈宽容、谈珍惜、谈幸福……谁能说,这些所谈不是她对自己的期许?
        这本集子有一个很好的体例,有佳作欣赏,也有点拨答疑、博采众长,我只是对老师们所提供的几篇文章谈了几点体会。文章本无“法”,一中的语文教学也正是从这“无法”入手,去诠释文章的“根本法”,那就是:以心为法,心法遍一切处,而文法也就有了风行水涣的“自然而然”。
是为序。

                                                                                                                          2008年6丹21日凌晨3时

        何香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版诗集11部,小说、散文集9部,学术专著近40部,校勘各类典籍37部,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中华散文大辞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散文金库》、《麒麟文库》、《纪晓岚全集》等30余部(套),创作与治学成果1亿2千万字。现任沧州市政协副主席,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院院长。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常委、沧州市委主委。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