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来看,难度比起单科考查来明显降低,考题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考前“回归课本”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回归课本”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
一、通读课本,查漏补缺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只注重教材的正文大字部分,其它部分关注较少,因而比较生疏。而这些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命题材料。所以,最后阶段的通读,一定要查漏补缺。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目录、标题、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课后习题等,进行“地毯式”搜索。
二、构建框架,融会贯通
这一环节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必须建立在通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是能力形成的前提,经过充分的系统化和整合的知识,才能被成功地迁移。因此,阅读不是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而是要在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前提下,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线索和框架结构,并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项工作可先从每个单元做起,将单元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列出线索和结构,然后再打乱单元顺序,进行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如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联系、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及基础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焦点、热点问题的联系等。融会贯通了,知识方能灵活运用。
三、挖掘隐性知识,细化深化教材
教材中,除明确表述出的内容和观点外,还包括一些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如同穿着隐身衣,藏在文中小字、注释、插图等各个地方,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识别和捕捉。如中国古代史中有这样的句子:“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已经”一词的运用便否定了春秋时期开始用铁的观点。再比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显然,我们知道五四运动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那么这里的“彻底”指什么呢?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这里的“彻底”应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争精神。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应注意,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但千万把握好做题的尺度,练习要少而精,要有典型性。
总之,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回归课本是保证考生尽量减少无故失分的关键,只要方法科学得当,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
• 语文阅读整体把握三部曲2009-12-31 08:20
• 文言文复习方法初探2009-12-25 08:20
•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策略2009-12-18 10:17
• 结合地理思维巧解历史试题2009-12-16 09:04
• 历史高考问答题解题技巧2009-12-15 09:09
• 真正提高英语听力的八点建议2009-12-11 08:40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