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学途径 提高创新意识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
——中学开设历史研究(探究)性学习课基本构想
论文摘要:研究(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分初高中两阶段进行,在初中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型课程。“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中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不够 系统和完善。因此,在进一步深化研究这一课题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就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充分的依据和条件;对研究
资源进行慎重分类和选择;必然体现研究资源的主要原则;要求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
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加强对研究(探究)性学习问题的研究,强化研究意识,提高认识水平,因地制宜
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研究资源,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和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将广大师生全部动
员起来,真正投入到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才能迅速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教学途径 创新意识 研究(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
一、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
中学历史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多看成是单纯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
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研究(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交给
学生,而不要求学生分析过程,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
值的结论和观点。
中学历史教学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有创新的人,就必须
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
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
研究(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
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分初中高中两阶段进行,在初中阶段开设探究型
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型课程。“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
阶段历史学科中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性成果,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因此,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一课题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依据和条件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
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
解释的学习方式。研究中学历史研究(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和条件:
1现代教学理论依据和条件。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反
复实验、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告知学生,而不仅是教给他们孤立的知识。
正如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
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研
究(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
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
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
、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
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理论,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学习模式。
2历史学科自身特点依据和条件。
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从时间上看,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思维空间。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表明,在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
遗址、文物古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史料,为历史学
科进行研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所谓“论从史出”指的就是历史学
必须依据史料收集、鉴别和解释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广泛收集、鉴别和解释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探究)性学习,让
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实,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
、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
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
会正确把握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依据和条件
中学生身心、智力发特征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重要阶段。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
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向逻辑思维方向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感兴趣,初步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高中生智力发展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历史知识比较扎实,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已初步达到研究问题的层次,特别是随着信息科
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
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中学生
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
索精神,应当成为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中学阶段的自学能力和探索
精神,应当成为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中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之一是: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
力。研究(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中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目标。
三、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必须体现研究资源的主要原则
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研究资源为载体。中学历史研究
(探究)性研究资源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
国古代政治改革初探》、《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研究》、《中外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模式
比较》、《美国对外政策及对现实的影响》等。在研究资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研究(探究)性研究
资源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学生的兴
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
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等。
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经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以此来选择研究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参与探究的热情。
2体现历史学科教改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集中体现在中学历史教
学内容改革上,主要改革发展趋势包括: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变更,构筑以
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在整个历史发展
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最根本的力量是生产力。其中,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
能动要素;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
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若
干研究专题,作为研究资源,可以体现历史学科教改的主要发展趋势,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
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3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历史“是现在跟过
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
际上还包含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在水平不停息地发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处于同一条不间断的历史长
河中,过去了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浓缩在现实之中。昨天是今天的
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例如: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与近代
的连接点,研究其间中西文化的异同。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
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从“9·11”事件看美国的对外政策及与打击“恐怖主
义”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会交流与合作是研究(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设交
流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交流各自制作的历史小报、论文选题等。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专题相关内容,上台作主题发言。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收
集资料,有了制作多媒体软件演示,有的为检测讲课效果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让学生撰写研究课题报告,体现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要对研究资源进行慎重分类与选择
研究(探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资源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研
究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这些种类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目前我们一般将研究资源
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研究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研究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
然资源;三是信息化研究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其中
人力资源和物化资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一)充分利用物化资源: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源,根据常用分类方法,我们可
将历史物化研究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并应充分加以利用,取得应有效果。
1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教材一直是研究资源的核心,是进行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传统教育观认为历史教材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其实,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研究探索新知、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载体。历史教材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发展有益的内容,从学生
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展现全面而有特色的历史知识。目前,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教材的
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形式,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教学实际,使教材真正成为研究资源的核心,为研究(探究)性学习提供基本研究资源。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它是历史研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
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较好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无疑给历史研究(探究)性学习起到很
好的辅助作用。这些相关资源包括:历史文献、通俗历史读物、历史期刊、历史小说及考古
、文学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通过研究和利用这些图书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
识,加深他们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充分利用校内历史研究资源的同时,校外、尤其是学生身边社区
的研究资源也是我们必须积极发掘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
资料室、历史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区中丰富的历史人力资源,如历史学专家、历
史教育学专家、离退休老干部、英雄模范人物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
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中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等。在利用社区历史研究资
源时,可以广泛地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可以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
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充分利用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资源。中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迹、遗址,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都能够
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是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研究资源。我们以前在历史教学中对
博物馆和纪念馆虽有一定利用,但力度不够。我们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学生去
参观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要
求学生将参观感受与研究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出参观调研报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
5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源。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研究资源,既包括真实的历史记录片、录音
,也包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两者在实际使用上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内容科学
可信,真实地展现了某一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不同替代的作用
;后者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加工再创作,虽然它们或多或少地能够提供某一特定
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但使用要慎重,尤其是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往往有戏说性质,如果作为历史研究资
源必须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辨别,以免造成误导,形成错误的历史认识。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
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教师通过电
信教育设施,指导学生制作历史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使历史研究
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信
息检索能力和宏观把握历史能力。
(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前面提到的历史研究资源基本上属于物化研究范畴,受到普遍认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
入开展,历史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资源即人力研究资源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研
究(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课题。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师作为研究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研究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重要研究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研究资源,对这一观点缺乏足够认识。教师不仅决定了研究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研究资源的重要载体,而它本身就是研究(探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研究资源的范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研究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研究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发挥研究资源价值的最佳效益。因此在研究(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要将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纳入研究视野,不仅要求教师自己要研究自身,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列入研究课题,从学生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师,研究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互相提高,使研究(探究)性学习课程更具完整性,再上新层次,进入新境界,跨越新高度。因此,在研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资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研究资源的优化发展。
五、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要求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
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及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等。
教师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习以为常。但对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这一新
课题感到比较棘手,无疑对历史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
勇气和能力,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现代
教学发展趋势和要求。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掌握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研究(探究)性学
习方式,学会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必须形成终身教育观念,自觉去学习、扩充、
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跟上教育改革发
展的步伐,适应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增强指导和激励学生研究(探究)能力。
在研究(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能够对学生从研究选题、设计方案,收集、处理、运用资料,
到撰写小论文或主持主题发言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
考,发表不同见解的观点,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宽
松环境。
4、开拓研究视野,增强学生自觉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的能力。
到目前到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
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而对实物史实则接触较少。因此
,要求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
等处,去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1、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轨迹,而不仅仅是结果。因而,在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这将与探究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2、对历史学业的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接受式学习并不矛盾,二者是相
辅相成、互相依存的。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历史学业的评价中,应作导向性的调整,即加大对研究(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即使是接受式学习评价,也应减少单纯的的记忆试题,增强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取开放性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3、对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
教师是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
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选择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研究(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对研究(探究)性学习问题的研究,强化研究意识,提高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
用各种研究资源,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和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将广大师生全部动员起来,真
正投入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才能迅速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
合素质,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结业论文,2002年11月;《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
学艺术出版社,2003年6月常树青)
• 沧州市第一中学"十五"课题结题报告会成功举行2007-07-31 10:18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