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指导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高考指导

关于中国梦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3-06-30 20:50作者:邱敦红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点击数:4601次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深入思考。

  ■中国梦是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把深刻道理融入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之中,让每个人体会到实现中国梦的好处,自觉认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感受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引起了广泛共鸣,产生了巨大反响。有必要就提出中国梦的深刻背景、丰富内涵、实现途径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

  中国梦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时,回首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过去,审视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现在,展望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未来。这说明,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华民族伟大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深入思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深情展望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提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产物。中国梦的提出,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人民诉求、广泛凝聚人心、充满执政自信的表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升华的表现。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梦源于民族自信。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优势;纵横一万里,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国梦始于民族自觉。近代中国最先觉悟的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为挽救危亡尝试的洋务梦、变法梦、宪政梦等都行不通,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找到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梦成于民族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

  中国梦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深入思考。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是怀抱梦想、赋有远见的民族。中国梦从辛亥革命开始实现了“三级跳”: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醒来了”;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目前处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第四跳”阶段,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使国家“强大起来”。中国梦就是承接历史、深入思考现实和未来提出来的,主要是清醒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更高目标。

  怎样理解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的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单纯的奋斗目标。而是历史感、时代感、使命感相统一的战略思考,有着丰富的历史涵盖、时代特征和思想内容,需要全面加深理解。

  中国梦首先是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的贡献;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建立的丰功伟绩,使今天的中国处于近代历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梦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土,浓缩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的历史,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是不变的中国心、民族情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中国梦首先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分量。现在,我国就处在这样一个势不可当的民族复兴上升时期。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是中国梦所以产生广泛共鸣和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老百姓只有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中国梦的好处,才有实现中国梦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个人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才能实现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人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就是中国梦与人民梦的关系。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成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经历者、受益者。

  中国梦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问题。我们党过去和现在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个又一个伟大事业,就是因为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但是,我们党不只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者,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后,我们党还要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有远见的先进分子。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梦将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追求自身发展必然要以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为外部条件。中国梦不是帝国梦、霸权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好,中国同样会更好。中国梦是把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自己与促进人类文明崇高事业统一起来,为人类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梦的实现,无疑为落后国家争取民族自强找到新路,客观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经验,也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创造新的成功模式。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并不冲突,更不可能脱离自己国情照搬别国的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既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现实与未来的命题;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中国梦是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把深刻道理融入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之中,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实现中国梦的好处,自觉认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感受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道路决定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中国梦是远大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不可能再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那是一条缺乏生机活力、只会越走越窄的路;更不可能走照搬西方模式的邪路,那是一条脱离国情、食洋不化的死路。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优越性。明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明是“风景这边独好”,为什么我们还有人要“言必称美国”,将中国梦解读成“宪政梦”、“民主梦”、“自由梦”?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人心决定成败。”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不可能真正自立自强。只有让梦想插上理论的翅膀,才能闪耀思想的光芒,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当今中国,要解决信仰危机、道德缺失问题,要形成思想共识、汇聚巨大能量,要澄清模糊认识、防范杂音干扰,要增强软实力、抗衡西方的“普世价值”等,就必须开启艰巨的“铸梦理论工程”,把中国梦进一步从理论上讲清楚、讲全面、讲深刻、讲通俗、讲到位,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体系。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梦不可能在精神上、思想理论上扎根。这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引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矢”,射当代中国发展改革现实之“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民族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当今时代的新水平。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中国梦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中国梦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中国梦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是复兴之本、圆梦之基。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更不能做损人利己的投机梦,而要靠艰辛诚实的劳动成就一切梦想。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要公平地为每个人创造实现梦想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要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改革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圆就业梦、宜居梦、上学梦、公益梦、成才梦、致富梦、汽车梦、城市梦、环保梦、健康梦等等。

  实现中国梦还有不少障碍要排除。未来10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10年,上接中华民族170多年来的苦难辉煌历史,中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势头,下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面临机遇和挑战,未来征程不可能是坦途。我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世界排位靠后,科技军事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城乡差距、社会公平、腐败现象等问题亟待解决。我国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处在不进则退的攻坚时期,面临的观念差异、利益纠葛、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一个一个地啃“硬骨头”。加上还有外部干扰和挑战,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当然,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梦。(邱敦红 作者单位: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6日第1版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