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频道 > 学法指导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学法指导

高考诗词鉴赏“情感”题分类解析

日期:2007-08-16 09:34作者:changshuqing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698次

高考诗词鉴赏“情感”题分类解析

“诗缘情而作”诗歌的本质就是抒情。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07年全国20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全国卷1、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12套试题,都考查了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成为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亮色。

把握了诗词中的“情感”,便综观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其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词句现情

晋代陆机说过:“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人情感的宣泄往往会聚焦在诗中的某个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语或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上,而这个“词语”或“句子”即为“诗眼”或“诗骨”,抓住了“诗眼”“诗骨”,便能领会诗人的感情,把握全诗主旨。

诗中的“诗眼”主要是动词、形容词、表限定修饰性副词、量词以及能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句子。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着呢?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对句暗用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出句虽无杜甫“感时花溅泪”那种深沉的感慨,却也令人击节悲歌,扼腕长叹;对句虽无杜甫“关塞萧条行路难”那种难堪的局面,但夜色凄凉的天地不也教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吗?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为作者兴怀之句。“男儿”三句极其豪迈,又极其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它代表了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凸现出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抒发了词人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二、以景传情

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诗歌鉴赏中经常出现的题目。

解题思路:1、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2、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氛围特点(要忠实于原诗)。3、分析情感时,除注意景物特点外,还要注意诗的时代背景,做到准确、具体、针对性强。4、组织语言,运用模式,规范答题,可用动宾形式表述。其表述形式: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     的景,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    的感情。

另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而应该从作品的本身出发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1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本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上片写词人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细柳在春风中轻轻摆舞。作者登上了超然台,居高远眺,满目是春水、春花,远处烟雨迷蒙笼罩着千家万户,此情此景触发了词人的万千感慨。时值清明,本当归乡扫墓,却欲归不得,为了摆脱对故国、故人的如缕的思念,词人强颜煮茶,以诗酒自娱,表现了词人摆脱俗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本诗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佳境。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三、诗、评印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古诗佳作,也有精辟睿智的诗论词话。诗论与诗歌的观照,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鉴赏与创作的统一。

近年来,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命题者常常把前人的评论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命题者往往列举一些古代诗论,或者援引前人关于本首诗词片言只语的评述,然后要求考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1 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2、紧扣诗论赏析诗句,在具体赏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3、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答题时,只要紧扣诗论,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本诗写于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诗人只把这番情景娓娓道来,言语浅显寻常,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草草”一联写相聚闲聊的情景,最为亲切生动,十分感人。

参考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

3)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如;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比较辨情

比较类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除此之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作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如果是后者,要注意从宏观上去感受,切入点要明确。

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感情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高蟾《金陵晚望》,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