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检监察 > 纪检史话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纪检史话

【品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期:2015-12-20 09:01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点击数:4978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典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路过江西九江,游览了庐山。瑰丽的山水激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写下多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为其中一首。

  这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议论,而是紧扣游山谈体会,深入浅出地阐释哲理。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小山峰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游人身处山中所观赏到的景色会因自身所处之地不同而千变万化。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识出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身处庐山的峰峦之中,视野被连绵起伏的山岭阻隔,所见之景必然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已。

  观察世事如同游山,人们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及看法,难免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限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要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具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解读

  这是苏轼脍炙人口的诗句,词义质朴,却寓意深刻、含义隽永。因为观察者的眼光不同、视角各异,所以相同的一座庐山,也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样貌。这正如西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该如何摆脱这种认识的差异呢?这就需要“跳出庐山”,用更多的感性观察、更强的理性把握,去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同志是在1990年谈及闽东文化建设时引用这句诗的。他认为,闽东人也不一定熟悉闽东,不一定知道家乡的可爱之处,如果只知道艳慕人家,就会失去自信。这个时候,就要破除“当局者迷”的心态,不能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而要从更大的视野中发现闽东的闪光点,把握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样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又岂止是适用于闽东?(摘自《习近平用典》)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