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检监察 > 百科知识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百科知识

同题散文 家风

日期:2016-02-12 10:15作者:苏 北文章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察部网站点击数:6561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则是每一个人受教育的底色,时间越久,路越长,就越见其重要。和谐温暖的家庭,向上向美的家风,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呈现着厚重的家庭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

  传家风,扬美德,促和谐。《家风》同题散文,展示家风家教、亲情伦理。

  □苏 北

  在外飘来飘去飘了多年,一日终于定居下来。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多少年没能到我的小家住过一宿,如今定在了省城,离老家不过五百来里,秋天季节好,母亲准备来住些时日。做儿子的当然高兴。

  出发的前夜,母亲夜里一点多钟就起了床,杀了两只老母鸡,褪光了毛,洗得干干净净。母亲说城里住高楼,杀鸡不方便,鸡毛杂碎别糟蹋了邻里。母亲边唠叨着边从黑色网兜里往外拿东西:一瓶她自己做的辣椒酱,还为孙女劈了一堆菱角米。

  我嗔怪母亲:你也真是,城里人就不吃鸡?现在买鸡都现买现杀,拿回来就下锅,买来就是没有毛的鸡!您看,又是辣椒酱又是菱角米,都是烦人的营生,您倒是有这个细致!母亲被儿子这一说,倒不吱了声,可面上有明显不悦之色。

  妻子用脚踢我。我说:“妈,是儿子心疼您老人家,六十多了,夜里一点起床,五点坐车,看看,都快中午一点了。坐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您能吃得消吗!”母亲嗫嚅道:反正腰疼,也是睡不着的……

  说着坐下来吃饭。为迎接母亲,我们特意做了几道菜:炸猪排、小青豆烧小鸡、香菇炒菜心、豆腐拌蕨菜和排骨青菜汤。饭桌上,孩子兴奋,一会问奶奶家里的宝宝(一只狗)好吗?一会问八哥会说话吗?我们这个孩子,就是人来疯,劝了半天叫快吃饭,可就是一口饭吃半年的主!我不由得生气,说:“快吃,我揍你!”孩子有了奶奶,仗势似的:“你干吗骂人,不是好爸爸!”

  我一气,上去一筷头子打在孩子脑门上,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奶奶心疼了:没有你们这样打孩子的,真是!

  “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我们过去不得吃,你们现在不肯吃!奶奶在这儿,我们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允许上桌的,即使上桌,如果筷子伸到待客的菜里,你奶奶就是一筷头子……”我话还没说完,母亲将筷子一丢,不吃了。说着说着眼泪就在眼眶打转转。

  我这下慌了,才觉自己说漏了嘴。赶紧给老娘赔罪:“妈,说着玩的,您老别当真,好,不说了不说了。”母亲这才破涕为笑。母亲说:“那时穷,你爸一月才挣几十块钱,家里场面大,不是你妈不让你们吃,而是……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

  哭笑之间,我们上班时间已到。母亲一人收拾了碗筷。

  晚饭无事。饭后睡觉,因我们家只有两张在一个房间的床,于是母亲妻子女儿睡大床,我一人睡小床。早早躺下,无甚睡意。孩子闹着奶奶讲故事。奶奶随口诌诌:你爸爸小时候啊,像个饿死鬼投胎,整天喊肚子饿。那时我们家住在农村,你爷爷在县里工作,你爸爸整天坐在墙头上晃荡着两条腿,伸着脖子望你爷爷回来,爷爷回家就有好吃的啦……

  说着说着,孩子睡着了。我倒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母亲更是睡不着,于是我们母子俩就聊天。我说,妈,你锁着的小柜子经常被我偷偷打开,偷了桂圆上学路上吃。妈妈说,儿子,你有一回不知在哪摸了许多小毛蟹,你吃呀吃呀,夜里闹着肚子疼,可把我和你爸吓死嘞……

  □宁 雨

  那年冬天,娘带着妹妹去青海探望父亲,家里只剩下两口人,姥姥和我。土坯屋里,豆大的油灯下,姥姥让我给父亲和母亲写信报平安。每次,都是她口授,我执笔。

  对于信的开头和结尾,姥姥非常重视,要求我必须称呼“父亲母亲大人”,落款要写上“长女”二字。她并不识字,我究竟怎么写,她也不知道,但她老是看着我的眼睛,反复问,是这么写的吗?我尚年幼,不明白“父亲母亲大人”与我平日里喊的“爸爸”和“娘”在字义上有何不同,但我不敢欺瞒姥姥的眼睛。除了信纸上的“父亲母亲大人”,姥姥还要求我,见了邻居、亲戚,必须打招呼,打招呼的第一句话,要按辈分称呼。我家在村子里辈分低,同班同学中有的要喊姨,有的要喊舅,有的甚至要喊姥爷、姑姥姥,这让我心里头着实不自在。不自在归不自在,姥姥到底以她的执拗,培养了我见人按辈分打招呼的习惯。而今回了老家,自然而然照着姥姥立下的规矩来。

  姥姥没讲过“长幼有序”的大道理,她也不知道《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但她教给的“父亲母亲大人”这六个字的称呼,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它是我所受到的关于人序伦常最朴素的启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麦收之后,村里人家还是会依老例儿结结实实吃两顿纯白面的捞面。我见人家端着大海碗站在胡同口,满筷子挑着光溜筋道的白面条,满心眼里竟没有丁点羡慕,而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因为我家不吃白面捞面。平日里,我家吃的跟别人家一样,是红薯面捞面或者红薯面饸饹,新麦分到家,也不过吃几回白面包着红薯面擀成的两色面。两色面,红白相间,配着北瓜片和葱花浇头、蒜醋汁,偶尔还有一点儿黄瓜丝当菜码,又好看,又好吃。殊不知,姥姥就是以这种用红薯面和白玉米面来掺兑的办法,节省下了少得可怜的白面。这样,家里谁身体不舒服,或者来了贵客,就能吃到软嫩的白面鸡蛋咸食、白面葱花千层饼了。

  姥姥说,居家过日子“宁省囤尖,不省囤底”。我们家在最穷困的时候没断过烟火,没穿过破角烂边的衣服,秘密就在这条语录。玉米面皮,有时是谷子面(不去皮,谷糠也磨进面里)皮,萝卜干白菜干萝卜缨做馅的饽饽,姥姥给它起名“黄金团子”;北瓜切块,老白菜帮子切段儿,清水煮之,水滚开后拌杂面疙瘩,末了撒点儿芫荽末,就是我们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穷归穷,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亲戚。比如,我姥姥的小弟弟我舅姥爷。舅姥爷娶妻晚,舅姥姥娶进门还是个“老慢支”,患老慢支的舅姥姥有着极强的生育能力,挨肩膀头生下两儿三女,他们家的大闺女我大表姨比我还小5天。隔个十天半月,舅姥爷就会来我家一趟,有时候是差他的孩子来。他们来我家,一是帮着做点力气活儿,二是“告穷儿”,不是没粮了就是断盐了,要不就是没钱给我舅姥姥买药了。无论是谁来,临走,姥姥总不叫空着手,不是给舀些面就是给舀些盐,有时正好赶上姥姥的烈属抚恤金下来,就匀出一半叫带走。娘半开玩笑地说姥姥,是她的娘家人硬生生把我家的日子刮擦穷了。姥姥总是认真地教训娘:“雪中送炭人情长,雪上加霜枉做人。”

  不独对亲戚好,村里的智障人、外来要饭的,也是姥姥怜惜的对象。智障人没爹没娘没媳妇,一个人住着老辈人留下的空房子,空房子没窗没门,只有四处进风的窗框和门框。他爱在饭点儿串门。一到我家,姥姥不管是刚吃饭还是吃了一半,马上就撂下碗筷。把自己的一份,给他吃。到冬天,家里常来要饭的,也是赶饭点儿。要饭的一来,姥姥的干粮就匀出一半,我们喝粥也不许回碗了。匀出一碗热粥半个玉米饼子,就是要饭人一顿好饭。姥姥饿着自己,却高兴。她说:“三个人三个半饱,比看着一个人干饿着好。”

  姥姥二十岁嫁到我们老郭家,八十岁寿终正寝。姥爷参加八路军早早牺牲了,家里人丁不盛。小脚女人顶家过日子,我们家没有成套的家训、家规。从姥姥到我的小外甥、小侄女,一家四代人,八十多年历史,就靠着无数条“姥姥语录”的传承,治家、育人。

  姥姥晚年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几近失明。我从省城回去看她,她对我说起自己的病,有一句话,让我一辈子忘不掉。姥姥说:“眼瞎了不要紧,心不瞎,照样活得敞亮。”这,是姥姥留给我们的最后的“语录”。

  □杨士杰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在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特征。只要有家庭这个形式存在,家风就存在。

  建立家风,以何为本?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这里的“善”,指的是不受到外界各种情绪和物质干扰的、纯真的天性,认为只有保持天性,人的智慧才会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风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压抑人的天性。举例来说,也就是不要强制一个活泼的孩子去变得木讷。这种事情,就好比通过洗脑,让一只兔子承认自己是一只狗熊,不仅愚蠢,而且可悲。如果不压抑人的天性,所谓的“青春期”之类的问题,又怎么会出现?允许松树长成松树样,牡丹长成牡丹样,小草长成小草样,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有勃勃生机。如果因为觉得松树伟岸,就一定要让小草长成松树样,他自己长不成,家长就动手一刀刀去雕刻,当一棵雕琢成松树样的小草在风中摇摆时,这是何其残忍的景象。孩子手上划破一个小口,家长都会心疼,如果有人说,“你的孩子,是个灵魂残缺的人”,不知道家长情何以堪。

  既然有了基础,那么一个好的家风,还有什么别的共性?

  首先要“诚”。离开了“诚”字,就不能专心去对待事物,不能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确切掌握事物的微妙规律。学习的时候走思,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打游戏,睡觉之前喝浓茶,所谓的心不在焉,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指的就是做事没有“诚”心的状态。有句话说发现生活之美,讲的也就是用“诚”字去对待生活,对待一切。当然建立家风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诚”字,这是准确发现家庭各个成员的独特个性,从而选择合适家风的必由之路。

  其次要“静”。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我们知道,世界是不停变动的,遵循“静”字建立家风,是要当块沉到水底的石头吗?当然不是这种极端的静了。如果说“诚”字是为了能够发现规律,这个“静”字,就是对待规律的态度。安静地遵道而行,是一种坚韧,一种淡然,也是一种喜悦。往大里说是自然之道,往细微的事情上来说,吃饭不说话等等,这些都是规律。

  再次要“俭”。人人都知道“俭”是个好习惯,却很少有人做到,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穷啊。心智穷,所以多思多想,难以抉择。嘴穷,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舍不得吃。繁花似锦,转眼即逝;宾客满堂,难掩内心空虚。穷,是因为偏离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想治好这个穷字,就得靠“俭”字,把各种妄心剥离开。“诚”来发现规律,“静”来实行规律,“俭”就是为了执鞭律己,砥砺前行。

  最后是“客”。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暂时属于我们所有,不要妄图无限制地去攫取,要顺应事物的规律。当一个人产生出“这些都是我的”的时候,也就很危险了,不管是在对待名利、地位,还是仅仅面对一桌子菜。当然了,吃撑了不知道停的人少,面对得到知道停的人却难得,这里面差的就是一个“客”心。没有“客”心,就会丧失心智的清明和戒慎,就不知道畏惧。《周易·乾卦》九三爻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之道,就是要有“客”心,时时反省、约束自己,才会尽可能不违反规律,不出问题。践行“客”字,就是形成一种由内而外、自发的约束。

  □杨献平

  大约从两岁起,每次带儿子出去,遇到乞讨者,我和妻子都要给儿子几元钱,让他送过去,并且嘱咐他要注意方式,包括表情和递给时的动作。

  这不能表明我们一家人生活多好。鼓励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年少时候,在农村,家里穷,苦是必然的,除了父母和几位近亲,没得到过其他人的施舍。即使成年以后,也有一段时间极端穷困,甚至可以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来形容。那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世界真是仁慈,也真的没有绝人之心。几年后,我们的经济条件好转,我和妻子开始教儿子做一些助人的善事,并且一直坚持。在儿子成长的这些年,尽管科技发达了,各方面都极为便利,但也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湮灭了,甚至被置换;可世上真正好的东西,比如人性之善美和真诚,总是会存在的。而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更是一种美好修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人性美和善的一面,都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出发点。

  我常想,对于儿子,不管他将来如何,成为怎样一个人,他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独立生存。一个男人,一旦置身于缺乏亲情维系与情感依赖的环境当中,又不得不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和残酷的生存竞争,无论任何时候,具备一种宽容、悲悯、同情之心,真诚与人相处,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这应当是比取得任何成就还要重要的事情。

  搬家到成都后,周一到周五,我大部分时间和儿子待在一起。他下午放学回来,我就带他出去吃饭,散步。一父一子,手拉手,肩并肩,在人头攒动的城市,实在是一道令人心暖而又不起眼的风景。

  有一次,我带儿子一起到洛阳路一家餐馆吃牛肉面。那家面馆是来自甘肃的一家人开的,面做得还算地道。我要了一碗揪叶子,儿子要了一碗红烧牛肉面。我又给他加了一小碟牛肉。父子二人吃完,又到家乐福买文具。走到青龙巷,忽然听到一阵悠扬,但却有点悲凉的二胡声。随即看到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壮实高大,另一个腰身佝偻,几近伏地。身材壮实者眼盲,拉二胡,腰身佝偻者一只手拉着壮实者污脏发黑的后衣角,头和脸几乎弯曲到了壮实者的膝盖,一只手端着一个铝盆子。

  我和儿子站住。儿子仰头看了看我,我也看了看他。我掏出五块钱,递给儿子,儿子走过去,放在那铝盆子里。

  回来路上,父子俩聊天。儿子说他看过我写的几本书。我笑笑。儿子可能觉得我有点不相信,一边走一边说,他觉得我写的那些文章都是真实的,比如说我写农村老家那些总是相互伤害、窝里斗的人,他们其实也很可怜。他觉得我文章中写到的那些老家人都没有思想,有思想的话,就不会那么做。他还说,这都怪农村的教育不好,其实这也正是为什么那里的人们至今都不能摆脱贫穷的根源所在。

  我忽然觉得他说得很有些道理,一时间感动莫名,一手提着东西,一手把儿子揽在怀里,使劲亲了一下他的额头。鼻子一酸,眼泪就出来了。过了马路,儿子又对我说,现在这个社会,再不能讲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了,要相信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证实那些谜团。神鬼之说,那都是用来骗人的。我点点头,摸了一下他的脑袋。我承认,我写过那样的文章。

  儿子又说:老爸,其实当作家不好,因为作家就只能告诉别人已经发生了的事,不能把未来的事情说清楚。我笑了一下,问他未来有哪些事情发生。儿子神情严肃地看着我说,在未来,人可能就不像人了。你看科技发展多快,以后的人,借助科技多了,就成了科技人。还有,人以后可能会变得更孤独。

  我惊诧,儿子才十一岁,怎么会想到这些问题呢?而且说得比我还深刻。我再次抱住儿子,想对他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我知道我不能否认儿子刚才说的话,他说的那些,很多已经得到验证。到家里,洗漱的时候,儿子又说:老爸,要像现在这么发展,要不了几百年,地球可能就会承受不了的。然后像水泡那样,没准一下子就飘没了。我说,这可能是吧,但那也没办法。儿子忽然严肃地说:老爸你别怕,我正在想办法。肯定能解决的,这一点,你和妈妈就放心吧!

  □汪 政

  小时候刚会拿笔握管,练了没几年,父亲便在过年时让我给左邻右舍写春联。他要求高,说写门对子不光是写字,还得会出对联,不能只抄现成的,所以常常帮邻居写完了,到了最后写自家门对子的时候早已腹中告罄,毫无灵感。

  每到这时,父亲反而很宽容:“想不出来就还写那一副吧。”他说的那一副就是“越国家声远,颍川世泽长”。据说这是汪家传下来的门对子,往门上一贴,南来北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汪家门第,招牌相似。那时候也不知道这对子的含义,越国在哪里?颍川又在何方?也记不清父亲是不是向我们细说过家族迁徙的历史,但父亲一再强调“家声”这两个字,说家声就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声望,不管家族如何迁徙延续,每一个子孙都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为家族的荣耀增光添彩。

  他拍拍我们的脑袋,“汪家未来的家声就指望你们了。”

  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今年到梅州,我真的快忘了这个古老的词汇。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客家,这两个南辕北辙的字组合在一起真让我有一种苍凉而又悲情的感觉:客于他乡不可为家,但偏偏客家人就是这样一幅家族流徙的人生图景。

  若到梅州客家文化博物馆,迎面看到的是一堵百家姓墙,中间一个大大的“亻厓 ”字,这是客家人的自称,相当于“我”。作为会意字,它形象地表明了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方倚山而居的生存状况。但我宁愿将这个字理解为人在悬崖,这才是客家人在逃亡避难迁徙时的心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动物般警醒,须臾不可大意。一个辗转千里万里的族群,一个在陌生环境寻找栖身之所的民系,一个不断需要重建家园、救亡图存的群体,他们各自的家族大概都十分看重成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格吧?都十分在意自己家族的荣光,在意开拓、进取、永续生存的能力吧?总之,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家声”。

  所以,走过梅州那些客家围屋和连排新居,总会看到或新或旧的对联,“振家声”“美家声”“远家声”“召家声”“扬家声”“播家声”……目不暇接,这些对联不仅自豪地彰显了各自家族辉煌的历史,更在昭示后人光前裕后薪火传承。特别是那些围屋,一走进去,几乎处处有楹联,间间有匾额,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客家人大概早就知道环境育人的道理吧。这些楹联和匾额汇聚了万千家族对自己历史的回望和思考,对家族价值观的申述和张扬,于耳提面命中充满了殷殷嘱托。

  由于家族发祥地不一,迁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一,家族成员生存技能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客家不同家族中会看到对家训家规不同的表达,对家声不同的期望。但是,又由于环境相同,经历相近,客家人又会在长期的生存中形成大致相同的民系价值认同,那就是“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共同的家声。“东种西成,经营田亩须勤体;升丰履泰,出入朝端必读书。”“创业难,守成难,涉世尤难,且从难中立志节;耕田乐,读书乐,为善最乐,须向乐里作精神。”“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

  我在客家文化博物馆看到梅州黄氏族谱《江夏渊源》,其中记载的家训是这样十五条:“戒轻谱,畏法律,戒异端,戒犯上,戒非为,戒争讼,戒犯违,修坟基,隆师道,端士品,务本业,明礼让,和乡里,睦宗族,敦孝悌。”如此的具体,如此的周详!客家人之所以能有今天,之所以英才辈出,民系遍布海内外,正是因为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弘扬了这样的家声吧?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最基本的载体和践行单元,由家庭而家族,而乡里,而地方,而整个社会,公序良俗正是这样形成,核心价值也是这样凝聚的。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在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家声。

  我的故乡叫汪陈庄,顾名思义,这个村子的大姓就这两家,但在我的记忆中,好像都是姓汪的。那是一个庞大的熟人社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相当的压力和责任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不能有少许的行为不端,否则影响的是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声誉,惕惕于心的是“不能让人家背后说我们姓汪的不是”。现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不多了,家庭群居不再,单个的家庭散落在陌生的地方,他们还有家声的意识吗?在一个家族社会评价稀薄的时代,家声又如何体现呢?想起去年央视记者的随机采访,问到家风、家教、家训,懵懂无知、言不及义者多矣,遑论家声。

  让我们回到家庭,回归家声。来源: 河北日报   

相关阅读:

• 年味之变2016-02-09 07:33

• 冯骥才:年意2016-02-08 08:50

• 年味浓淡总相宜2016-02-07 07:10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