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庆专栏 > 校史资料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史资料

有些地方 我们应该熟知

日期:2011-06-18 10:32作者:杨金丽文章来源:沧州日报点击数:4360次
古城沧州,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南控京津,中扼大运河,东临大海,南北大动脉从城东穿过,为历来战略要地。近代以来,列强尤其是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无不对沧州争夺骚扰。面对列强的掳掠烧杀,水深火热中的沧州人民,奋起抗争,在沧州大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第一个党支部成立,边区印钞厂,为解放平津而设立的华北局城工部,宁都起义总指挥季振同将军故居,白求恩的工作旧址,牛氏三杰纪念塔等,这些遗址故居,见证了沧州人的觉醒,见证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见证了民族解放中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壮歌。世事弹指间,旧貌换新颜,沧州儿女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前行……   ——编者

   省立沧县二中 

    革命薪火代代传

    学校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中党员110名,在校生中拥有预备党员2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300多名。这便是今天沧州市第一中学全体师生的入党情况。

    沧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省立沧县二中党支部,是津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从建立党支部起,就一直积极响应党的各项政策,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组织抗日救亡大会,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1926年9月,刘格平以中共津南特派员兼国民党特派员的双重身份,到津南地区发展党员,在省立沧县二中建立了党支部。1931年8月,潘默华和武月亭受组织派遣,到沧县二中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发展工作。潘默华用无产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自己编写讲义,联系社会现实,深受学生欢迎。“九·一八”事变后,潘、武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抗日救亡大会,介绍杨钦、陈玉玑等人入党。1932年6月,沧县二中党支部发动了学生反对当局封建教学和克扣学生伙食的斗争。

    经多年发展,省立沧县二中1961年改为沧州第一中学,1970年定名为沧州市第一中学,现已成为沧州学子向往的通往名牌院校的“摇篮”。

 胜利公园

    为纪念沧州解放而建

    每天清晨,这儿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晨练的人群。有伴着音乐跳舞的,有舞长剑练太极的,有沿小路慢跑的,有俩人一组打羽毛球的……如今的胜利公园,已成为老百姓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一些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胜利公园的建立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1987年,为纪念沧州解放40周年,沧州党史办原主任王永乐等人提议筹建胜利公园,供人瞻仰。那时,沧州本地关于当年战况的资料记载几乎没有,但因去时不远,不少参加战斗的指挥员还健在。沧州党史办于是提议,由这些老将军们和文化名人为胜利公园题词、题诗,将诗文镌刻成碑,供人们缅怀纪念。

    带着这些任务,市委、市政府派王永乐等人进京。在北京,一行人找到了健在的指挥员们,搜集了大量资料,还找到了解放军挺进军桥等80多幅照片。找到杨得志将军时,他正在住院,但还是为胜利公园题了词。我们今天一进公园看到的六个大字“胜利属于人民”就是杨将军所题。

    不仅是军界、政界人物,一行人还找到启功、廖静文、刘炳森等文化名家题字。其中,“胜利公园”四个字就是刘炳森题写的。另外,广场西面的巨大诗碑上镌刻的是朱德总司令的诗《冀中战况》,书写者是刘文源,沧州书协原主席。24年前,刘文源几经辗转才买到4张宣纸,恭敬地写下朱德总司令的诗。石匠刻字时,他把字挨个描到石碑上,教授石匠怎么刻转折处、怎么刻点、怎么刻印章,数天把关,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今天,大家已经习惯了早晚在这里遛弯儿、锻炼身体,其乐融融。但是,我们在享受这份温馨和安宁时,也应该想到: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沧州的解放,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当倍加珍惜。

    季振同故居

    将军英名垂千古

    沧县狼儿口村,有一处青砖院落,虽残破不堪,但仍掩不住其恢弘气势。这里就是季振同将军的故居。

    季振同将军的故居前长满了野草。剩余的三间古代建筑,门窗残破,后墙颓废,屋子里堆满了杂物品,亟待修复。

    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季振同将军,是红军长征前红五军团总指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红军和中国革命危急时刻,他救了中国革命,是有大功的。季振同侄女季润强介绍,季振同生于沧县狼儿口村。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投奔冯玉祥,逐级升至手枪旅长。后被蒋介石改编,1931年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季振同曾暗中寻找共产党,主张北上抗日。同年12月季振同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率1.7万余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5军团,季振同任军团总指挥。1932年1月,经朱德、周恩来介绍,季振同加入中国共产党。

    季振同指挥所部南征北战,并大败广东军阀陈济棠部,受到中央军委嘉奖。1932年8月,肃反扩大化,季振同被逮捕判刑,1934年10月,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镇,时年33岁。1979年,老部下姬鹏飞(曾任外交部长)等呼吁为将军平反。1983年,中央派季振同将军的老部下苏进(曾任二炮司令员)等三人来狼儿口村开平反大会,寻找季氏后人。苏进等要求当地部门要保护好将军故居。

    邻居季新生老人说,剩余的三间房子据说曾是客厅,解放前这里是三进院落,非常宽阔,日本鬼子进入沧县狼儿口后,占为据点,解放后曾作过学校和大队部,村里一些上年纪的群众对季振同都有所了解,甚为此而自豪,呼吁尽快维修将军故居,否则一场大雨,故居可能会倒塌。

    军桥 

    烈士血染大运河

    解放桥在沧州市中心,车辆穿梭,人流如织,是沧州的繁华地带。其实,在解放沧州时,为了争夺这座关键隘口,有七八十位烈士血染运河。

    当时的解放桥叫军桥,是架在运河上长40米、宽5米的木桥,是菜市口通往西门的唯一通道。国民党军在桥头筑有丈余高的碉堡,桥面设三道铁丝网,并布有地雷。运河岸遍挖工事,火力交叉严锁桥面。解放军6旅16团占领菜市口控制河西后,奉命夺桥。

    当日下午,突击队发起猛攻,首先以炮火摧毁了桥头堡,但稍后攻击受阻。共产党员王振华抱起炸药包直扑桥上,带伤连续炸开两道铁丝网。突击队随爆炸浓烟直冲到第三道铁丝网前,用铡刀砍开铁丝,为后继部队开路,部分战士从桥头跳水上岸,冲向敌阵。敌人派人妄图炸毁军桥,被十几个战士跳入水中消灭。

    军桥平安,但敌人马上发起反扑。二连副连长董子晖带领6名突击队员与十几位战士汇合,利用桥头工事顽强还击,战斗中董子晖牺牲。随着突击队占领桥东端,大部队迅速通过军桥,杀向城垣。敌人见状关闭城门,而被敌人关在小南门外的国民党军纷纷投降。

    经过15分钟的激战,重兵把守的军桥被拿下,七八十名烈士血染运河。这次战役,成为迅速占领城外阵地的关键。据当年见证人季新生介绍,战斗结束的次日早上,人们到运河里打水,还能看到死难者的血肉,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如今,解放桥两岸商铺林立,当年鏖战的桥头两端,分别修建了清风楼与南湖公园,而从南川楼贯穿整个市中心的大运河景观带也在筹划之中。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运河的水,也换来了沧州城蓬勃发展的今天。

    “牛氏三杰”烈士塔 

    英雄故事载青史

    任丘市烈士陵园内绿树成荫,园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座15米高的六角三层亭塔,塔身建筑精巧,气势宏伟,塔的正门雕刻着“英雄史迹如松柏常青,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的巨幅对联。这座亭塔就是牛氏三杰烈士纪念塔。

    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任丘天宫村(今三杰村)人,牛文常是牛文良的胞弟,牛文仓是牛文良堂弟。三人均为中共河北省“保属特别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为解决中共河北省委经费困难和发展武装,他们变卖家产买枪,向邻居借款,筹集万元现洋支持省委的工作。

    1936年2月20日,保属特委军在高阳孟仲峰村召开扩大会议,由于奸细告密,保安团把孟仲峰村包围。突围中,牛文仓受重伤牺牲,年仅25岁;牛文常冲出重围又遭堵截,孤身搏斗,壮烈牺牲,年仅20岁。牛文良受伤被俘,受尽酷刑,光荣就义,年仅27岁。

    三兄弟牺牲的噩耗传出后,人们悲痛万分。4月,中共北方机关刊物《火线》发表文章,题为《纪念我们英勇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牛氏三兄弟》。1956年,任丘人民委员会修建了牛氏三杰烈士塔,后将天宫村改为“三杰村”。

    现在,三杰村所在的议论堡乡,兴建了经济作物基地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已占领了东北及京、津、沪等地市场。机电、小型农机具、通信电缆、砖瓦、拔管等产业区,形成了沿津保路工业带和沿京九铁路工业走廊。

    华北局城工部 

    解放平津的地下堡垒

    泊头市大运河畔解放桥旁,有一座青砖青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整洁清雅。解放战争后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所在地,当时它是连接北平、天津等华北城市与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桥梁。

    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是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旧址,这也是最后一个驻地。

    利用临近平津的优势,城工部收集了大量情报,迅速送到西柏坡。1948年国民党为固守天津,修筑了永久性的城防工事。天津地下党员绘制成《天津城防堡垒化防御体系图》送到城工部。另一地下党把《天津城防工事布置图》搞到手,转交城工部,这些情报为解放天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和平解放北平,党中央指示华北局城工部做傅作义的工作。在各方促使下,北平和平解放。

    1948年12月,华北局城工部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城工部旧址,因记载了一段彪炳史册的功绩而显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而泊头,也因城工部的存在,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闪光的圣地。

    1995年,泊头市委、市政府把城工部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投资修缮,同时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 

    国际主义精神留河间

    在沧州河间屯庄村南,有一座真武庙,72年前,伟大的国际友人白求恩曾在那里连续工作69个小时、抢救八路军伤员115名,创造了火线治愈率85%的纪录。

    小庙是白求恩在河北工作期间惟一保留完好的旧址,后来被改造成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员10万余人。

    纪念馆工作人员说,原来的小庙在现在位置的南面5米处,现存的四面墙壁都是原有的历史古迹,而正面的墙体和房梁等则是后来加固的。在齐会歼灭战激烈进行的三天三夜中,白求恩在这间火线手术室里,创造了奇迹。

    1939年4月,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随贺龙元帅指挥的120师转移至河间县城东北齐会战场,战区医院就设在真武庙内。医疗队将四壁和顶部绷上白布、顶部中央挂着一盏汽灯,就成了战地手术室。伤员们一批又一批地从前线上运下来。白求恩穿着白色手术衣,胸前挂着红橡皮围裙,头上戴一盏小电灯,身上背着电池,紧张地工作着。他亲自对伤员进行检查,对重伤员非常认真地摸脉搏、听呼吸。手术室里除了白求恩开口要手术器械的声音,以及从伤口里取出的子弹头和弹片与手术盘发出的碰撞声外,听不到别的声响。

    6月底,白求恩骑上他的“菊花青”率东征医疗队返回冀西唐县,上千群众依依送别。白求恩虽然离开了河间,但是他无私无畏忘我工作的精神,连同那间“战地手术室”一起留在了人们心里。

        马骝小山 

    青山不老埋忠骨

    海兴小山乡是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是黄骅烈士长眠的地方,也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了的热土。当年被小山群众连夜抢回来的除了英雄黄骅,还有冀鲁边军区参谋处主任陆成道等七位烈士,八路军回民支队参谋长何士兴烈士的遗骨至今仍安葬在李良志村。

    小山过去是冀南和鲁北的结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山就建有党的组织。军区司令部、北海银行、冀鲁日报社、 电台、被服厂、总医院等后勤机关以及回民支队、独立团、 十六团等都在小山区附近驻扎。

    1942年,盐山、新海、无棣三县合并,新盐棣军政委员会驻地也迁至小山。为了解决粮食困难,小山人民组织各界群众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增资增产试点经验还被推广。小山人民因而也遭到日伪军的极端仇恨,日机连续三次轰炸小山,伤亡总数达2000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小山惨案。

    与小山同属一区的望子岛(今属山东),是重要的海防前哨和海上交通要道。冀鲁边军区司令部和115师第6旅旅部曾驻此,以此为据,八路军海防大队和老区军民卡住天津日军至山东的运输咽喉,多次毙伤日伪军。1943年7月,邢仁甫叛变的特A号密令就是通过海上通道,被送到我军区机关的。

    小山树木葱郁,物产丰富,是沧州唯一的一座山,也是旅游的好去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有88岁的老党员张凤鸣老人亲手建起的烈士陵园,这位耄耋老人已在陵园里为烈士守护英灵16载。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