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改革新潮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改革新潮

巴特莱法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日期:2007-08-07 18:46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99次

巴特莱法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常树青

英国社会经济学家巴特莱通过长期对社会经济现象研究发现,20%的顾客占据了80%的商品销售额;20%的经济人占据了80%的电话费;有一万个字词的字典,人们经常使用的只有两千左右等等。于是总结出“20/80法则”,通称“巴特莱法则”。即事物的80%的价值集中在20%的组成部分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巴特莱法则的基本原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之中,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势必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高中历史教材中《美国内战》为例,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主要环节、发展趋势和教学实践,对巴特莱法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是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繁杂、知识面广,而且教材本身也体现了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教法和学生,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首先,在历史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合理运用“巴特莱法则”,对教材内容要精心筛选,合理设计,“摒弃”教材中“琐碎的多数”,找出“重要的少数”,把精心挑选的内容化解成思考性的教学目标,让师生集中主要

精力,去掌握教材中占全部内容约20%的重点和难题,占80%的其它基础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譬如《美国内战》,教材由“美国的扩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美国内战”三部分内容组成。按“巴特莱法则”分析,教材的关键和核心是约占20%的“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随着十九世纪美国的扩张(即“西进运动”),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奴隶制度矛盾的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美国内战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本章知识点很多,如“西进运动”中扩张的过程、美国内战的过程和结果等等。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其中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内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做到精讲、剖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拓展。我们认为只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演变上,其它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备教法,以发挥“巴特莱法则”最佳效果,在教学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过时,要想有效使用“巴特莱法则”,必须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以避免课堂上有效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在《美国内战》中可结合教学引入电化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如“西进运动”的过程可将侵略扩张的地区设计成活动地图,将侵略过程按侵略地区、时间、从何国所得、手段等列成图表,采用填图法、列表法。美国内战的过程可采用归纳法,使学生对其内容一目了然;在讲述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有关矛盾的原理结合有关材料进行详细分析,突破教材中这一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必须事先准备好大量有关材料,采用电视录相、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助完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否则,课堂教学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最后就是“备学生”。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教育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巴特莱法则”,即在预习教材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去发掘占教材中20%的重点和难点,对新的教学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合拍,思维同步,使教师从“满堂灌”,学生充当“听声筒”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

二、课堂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已成教育界共识,但短短的45分钟时间如何分配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却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的生理节律受“生物钟”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同样,在课堂45分钟内的不同时间,学生的兴奋程度也有较明显的起伏。上课开始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逐渐提高,在课堂中段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至下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因课本内容、课堂气氛、教师水平等因素使兴奋性呈起伏状态,但一般不及课堂中段的达到的程度。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巴特莱法则”,充分利用课堂中段占总时间20%左右的1015分钟的时间,将需要比较紧张逻辑思维活动的学习内容(即教材重点、难点)安排在这一段“黄金时间”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以期完成课堂学习总任务的80%,而在剩余的较充裕的时间里,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掌握脑力负担较轻的,重在形象思维活动的学习内容(即教材基础知识),这样,充分利用效率高峰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授《美国内战》导入新课时,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采取放电视录相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接引入与“西进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某部“西部电影”片断,制造“悬念”,对学生强烈刺激,使其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其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看录相之前提出问题“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西进运动其过程如何?怎样看待所谓的美国西部片?”看完录相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问题看书并进行讨论。学生看书后,先处理“西进运动”的美国侵略过程,让学生用填图和列表的形式掌握十九世纪美国侵略的地区、时间、使用的手段等有关基本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西进运动”20%的内容即分析其实质上,教师在分析时用投影仪打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材料和评论。

材料1:印第安人完全可以相信美国是尊重他们的利益的,他们必要时可以自己推出代表出席国会。                                  ——摘自1785年美国政府与契洛克人的条约  材料2:直到现在,美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部向大西部殖民的历史。一大片自由土地

的存在,人们不断的移入以及美国向西的拓殖,说明了美国发展的原因。

——摘自:F·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材料3:最初全部是属于印第安人所有的,后来因为我们本身需要大部分的土地,所以,把剩下不要的土地给印第安人是完全正确的。               ——摘自劳普《印第安人问题》  请回答:

①材料1中的许诺和材料3中的言论哪一个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真正的态度?为什么?②比较材料2和材料3,资产阶级学者的言论有什么相矛盾处?同时又透露出什么共同的思想倾向?

你如何认识特纳对美国发展原因的论断?第一问中材料3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真正的态度是强占了印第安人居住的大片土地。第二问中自相矛盾之处是两段材料一方面承认美国西部土地是印第安人所有(“一大片自由土地的存在”,“最初全部土地是属于印第安人所有的”)。另一方面又说“后来因为……,把剩下不要的土地给印第安人是完全正确的,”其共同倾向是掩盖掠夺印第安人的实质。第三问中特纳对美国发展原因的论断是错误的,因为不是“美国向西拓殖”,而是向西侵略扩张。通过分析以上材料和结合美国所谓“西部电影”的基本模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美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西进运动”的美化和歪曲,揭示“西进运动”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这一实质。这样即增加了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分析“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马克思在《论美国内战》中的有关论述

:“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是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国内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9),结合论述提出以下思考题:①“南部”与“北部”具体指什么?其斗争有何表现?②用矛盾互相转化的哲学原理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然后用提问和自由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这段论述的深刻内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立面的斗争是实现转化的决定力量。通过分析教材有关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美国向西部侵略扩张(即“西进运动”),美国区域性经济即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南部种植园经济在自己控制地区的扩大发展更为迅速(即矛盾的同一性),在发展过程中,两种经济制度在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即矛盾的斗争性)。南部种植园主不仅要维护奴隶制,而且还要扩大奴隶制(表现为在西部地区扩大“蓄奴州”的数目);北部工商业资产阶级不仅要限制奴隶制(限制西部“蓄奴州”的数目),还要取消奴隶制,并且得到美国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废奴运动”)(即矛盾的转化条件),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内战爆发成为必然。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马克思论述,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探索“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的原因和表现,得出美国内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决斗,也是自由劳动制度和奴隶劳动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只要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其它内容也就易于掌握了。

“美国内战”在教材中虽落笔不少,但难度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用归纳法概

括美国内战的基本过程,然后分析美国人民在内战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最后用对照表的形式从爆发原因、领导阶级、力量对比、性质结果诸方面对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至于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的态度变化这一难点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处理。

通过以上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巴特莱法则,教师用80%的精力在20%左右的“黄金时间”里,去分析“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用20%的精力引导学生在80%的其它“剩余时间”去

把握其它教学内容,也就达到了既突出教材难点、重点和关键,又照顾到了教材的系统连贯

性,提高教学整体效果之目的。

三、处理作业是巩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或记忆中呈先快后缓的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及时处理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在处理作业问题上,要根据学生不同状况,分类推进,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练习,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和作业处理简单化。目前高中历史会考和普通高考所考察的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层次(约占60%),提高层次(约占20%),深化层次(约占20%),在考察中(特别是高考)以提高能力为主(即主要考察提高层次和深化层次),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列举、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以上实际情况,运用“巴特莱法则”,用80%的精力去处理占20%提高能力部分的作业和练习。以《美国内战》中有关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为例。基础层次即考查学习历史课程的基本技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牢固掌握历史的基础。如结合史实扼要叙述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类似练习按设问要求通过再认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组成答案即可,提高层次即学习历史需要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比较、概括、分析

、综合等思维形式,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下面有关林肯的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有关林肯的材料:

材料1:我相信,自由诸州的人民完全没有权力或意图进入奴隶州去干涉奴隶制的问题。

材料2:我们必须拿出最后一张王牌,并且改变我们的策略,否则就要输了,现在我决定要

采取释放奴隶的政策。

材料3:马克思评价林肯是“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

请回答:①材料1:说明林肯对黑人奴隶制采取什么态度,有何表现?②材料2:和材料1相比说明林肯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释放奴隶的政策”具体指什么?

产生了什么后果?③结合教材有关史实说明材料3中马克思评价的正确性?④综合三段材料说

明你从林肯态度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问答题如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异同等。以上练习必须结合有关教材和所给材料内容经过比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深化层次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阐述、分析、评价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中的最高层次,也是选拔培养优等生的试金石。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有关评价美国“西进运动”的材料;结合马克思《论美国内战》中有关论述(文章前面已述及)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转化的原理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必然性。类似练习仅仅靠教材所学知识是不能解决的,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将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重新按辩证逻辑思维方式精心组织才能达到所考察的要求。因此在题型练习设计和作业讲解过程中,根据“巴特莱法则”,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层次,即80%(中下等生)的学生所能在到的水平上。以此为前提尽量使20%的差等生由基础层次上升到提高层次,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由提高层次进入深化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全班学生历史成绩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

四、分类辅导是防止两极分化,提高整体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维纳著作选》第45)他强调了信息反馈对修正目标的重要性。现行课堂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此在平时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照顾大多数的原则。但教学内容、速度、深度、容量、作业等如果照顾大多数,就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表明,必须根据教学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通常情况下,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划分其比例约为20%60%20%。为缩小全班同学由多种因素带来的学习上的差距,减少两极分化,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在辅导中必须根据“巴特莱法则”,处理好“面向全体”和“突出少数”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花费主要精力去帮助占全班20%的后进生;用部分精力去提高占全班20%的优等生,使其蕴藏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分类辅导过程中,要针对优等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消”的客观现实,做到有的放矢,分别对待,“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首先,把着眼点放在后进生身上,根据教学反馈信息,针对其掌握知识的漏洞,进行个别辅导和成立课外辅导小组,使后进生重点掌握历史知识层次中的基础层次的内容,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求提高,进入提高层次。在辅导优等生方面,在深化层次上狠下功夫,为其设计深化层次练习,提供与历史课堂有密切相关的课外书籍,开拓其知识面和扩展思维空间。其次,提倡鼓励优等生和后进生“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等生利用课堂自学时间或业余时间,给后进生补课,使其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授之以渔”,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智慧之匙去开启成功之门。如在《美国内战》中,辅导后进生用图示法、列表法、归纳法等掌握美国内战的基本史实(即基础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而掌握《美国内战》一章的知识结构(即提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启发优等生在掌握基本史实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深化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美国内战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而理解新的社会制度必然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这一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性。这样,通过分类辅导,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让不同类型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上从精心备课、课堂教学、处理作业和分类辅导等方面粗略分析了“巴特莱法则”在高中

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高中历史教学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巴特莱法则”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足(如不可能把整个历史教学体系严格按20/80的比例划分,也不可能每节历史课都采用这种方法等)。因此,要想发挥“巴特莱法则”的最佳效应,必须和其它科学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撰写于19958月(常树青)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