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庆专栏 > 校史资料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史资料

廖华巡沧初考

日期:2013-05-13 15:21作者:王永乐文章来源:沧州英杰点击数:3492次

廖华巡沧初考

王永乐

    

廖华,原名陈国柱,字继周,1 89 8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31年在苏州出狱后,被派往北方,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不久赴天津,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津南巡视员。其间,廖华曾多次化装、化名到沧州及周围各县、镇巡视指导党的地下工作,对津南一带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廖华曾任国务参事,1 9 698月在北京逝世。

近几年来,党史部门征集党史资料,老党员回忆录,对廖华赴沧巡视的次数、时间、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各有所云,其说不一,我于l9643月在北京访问过廖华老人,并相继拜访了津南地区的老党员刘格平、武建华、刘建勋、刘杰、李伟、张杰、胡林霄、荣孟源等高级干部和学者,根据他们的回忆和有关资料,对廖华巡沧情况进行初考,以便商榷。

第一次巡沧

1 93 2年春,约34月闻,在河北省立二中(现沧一中)党员教师潘漠华、武月亭被校当局解聘,二中党团支部刚刚和上级组织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廖华化名老夏,由天津奔赴沧城。他先找到二中党支部书记杨钦,由杨钦介绍到神门口沈士敏(二中学生)家中,后又转移到运河西基督教小学教师张德让处寄宿。

廖华这次来沧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党团组织活动,发动抗日救亡运动。一天夜里,二中的党团员按予先通知的要求,悄悄聚集到学校附近一个乱坟岗里,举行秘密会议,会上,廖华讲了日本侵华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对二中党团组织的活动,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发动教师学生进行罢课斗争,上街游行示威,召开市民大会,党团员公开站出来演讲,发表政治主张,扩大党的影响,造成声势,动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二是指派党团员深入工农群众开展工作。决定刘树功(刘建勋)、王耀臣二人设法打入码头工人中的落后道会门“青红帮”内部,通过磕头认师、摆香堂排辈次,和工人建立感情,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工人觉悟,发展进步力量,杨钦深入铁路工人中去,组织搬运工会,查封日货,张德让、陈玉玑深入到农村,发动贫雇农开展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三是发展党团组织。

会后,廖华立即返津。二中的党支部讨论廖华讲话,分析沧城形势,认为在白色恐怖下召开市民大会,公开党团员身份,是冒险行为,没有敢动,都按照分工深入到工农中去了。经过一段工作,发展了“反帝大同盟"成员,进行秘密宣传活动。当时大街上经常出

现革命的标语、传单,内容是“共产党万岁”、“分田吃大户”、“拥护苏区"等。这些口号在沧城第一次出现,震动很大。二中党团员经过一段准备,6月份发动了反对庶务主任的斗争,斗争扩大为反对以校长杨学山为首的校当局,爆发了罢课。这一斗争引起沧城反动当局的恐慌。当地驻军到二中操场集结,杨学山扬言要抓人,并挂出“革牌”,通知7名党团员学生已被开除,快离校躲避,这7名党团员迫于形势,离开学校、学潮失败。

第二次巡沧

1932年,二中学潮失败,二中党团组织遭到破坏。为了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廖华到沧城。他先找到沈士敏,然后在沈士敏他二姥爷武向夫的书斋里召开了城里党团骨干分子会议。参加会的有沈士敏、张德让、贾清波、孙洪波等人。会上廖华听取了各位同志的汇报后,作了三条指示:一、成立中共沧县县委,领导河北省立二中、神门口、乐善园小学,清真寺小学四个支部;二、以支部为中心,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与被开除的二中同学联系,培植新点、开展农村建党工作;三、深入联系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与反动当局开展合法的斗争。会上宣布成立了中共沧县县委,县委领导人进行了分工,沈士敏任县委秘书,县委书记未到职前,代行书记职务,贾清波任组织委员,张德让任宣传委员,孙洪波任交通委员,李素吟任妇女委员。会上廖华还指示沧县县委,要派入了解刘格平的情况,主动取得系,筹建中心县委。

会后,廖华由孙洪波为向导,化装为乞丐,按照二中被开除的同学录地址进行秘密串联。他们昼宿夜行,历尽艰辛,廖华巡视一周,结识了许多向往革命的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回到沧州,在沈士敏家又召开了一次县委会,便又返回天津。

廖华回天津后不久,大约在九月份,派天津裕大纱厂工人李学先赴沧县城里,担任中共沧县县委书记。

第三次巡沧

1 9 329月至l l月,历时两个多月,为了筹建中共沧县(津南)中心县委,廖华化名王永福(黑头王)来到沧城。然后,他安步当车,走多串村,巡视了津南一带沧县、盐山、庆去、宁津、泊镇、阜城、交河、献县等地的党组织。他先后和沧县大堤东(今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刘格平、刘子芳,盐山县的王连壁,庆云县的胡恒熙,宁津县的荣孟源,阜城县的孙亚光(孙振东),交河县的叶宗汉等党员骨干见了面。廖华每刭一处,召开秘密会议,了解情况,传达上级指示,健全组织,并和各地党的负责人商谈筹建沧县(津南)中心县委的有关事宜。

廖华这次出巡津南各县,单身孤行,又是外乡口音,活动极为艰难。为了安全,他有意避开城镇,走穷乡僻壤路。一路上,雨雪风尘,含辛茹苦。几百里,满目疮痍,触景生情,他写下了被郭沫若赞为“今之史诗"的《津南诗稿》,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抒发他的革命胸怀。他的诗成了宝贵的党史资料。其中,1 9 3 29月《津南道中》(沧州):“苛政猛于虎,催逋呈百凶,剥髓无虚日,剐肉空弥缝。睹兹时世艰,欲诉谁能容。”19321 0月《过建桥》(阜城):“沙尘匝地渺茫茫,荒草迷离压霜屑。我到建桥已二度,斯番更觉身孤孑。19321 1月《孙弟远送怆然赠别》(泊镇):“逐鹿挥双剑,屠鲸奋铁锥。劝君长努力,勿负少年时。”

廖华巡视一周又回到沧城。当时,省委机关经常遭受破坏,省委领导没有活动经费,生活非常困难。沈士敏的母亲将自已的部分积蓄拿出来让廖华交给省委作活动经费。廖华对此义举感激万分,他稍作休息,便匆匆返津。   

第四次巡沧

1 9 3 33月。廖华到沧城,找到因闹学潮被秘密除名的党员沈士敏,接着,在沈士敏家,以沈家请客为名,召开了津南党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学先、刘格平、吴建华、沈士敏、贾清波、邸玉栋等,会上,廖华传达了省委关于成立中共沧县(津南)中心县委的指示。任命李学先为中心县委书记,刘格平任组织委员,武建华任宣传委员,邸玉栋任农民委员,沈士敏任秘书,贾清波任青年委员,并明确刘格平负责津浦路以东各县,武建华负责津浦路以西各县,同时成立了共青团沧县(津南)中心县委。任命贾清波为书记,张逸云任组织委员,孙振东(孙亚光)任宣传委员,党团组织均属天津地执委领导。中共沧县(津南)中心县委领导的范围为:沧县,庆云、盐山、南皮、宁津、东光、吴桥、阜城、景县、交河、献县、泊镇、安平、枣强等县镇。其中沧县、景县建立了县委,庆云、盐山建立了联合县委,泊镇建立工委,其余各县均建支部,会议决定:一、深入工人、农民中去发展党的组织;二、发动贫苦农民,反对苛捐杂税;三、联合各阶层进步力量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合法斗争;四、创造条件,发展武装,伺机暴动。

廖华建立中共沧县(津南)中心县委后,为筹建中共津南特委,由沈士敏陪同,到津浦路东的盐山、庆云、南皮等县了解组织发展情况,巡视指导工作,他们在盐山和沧县交界处找到了刘格平。,在野地的小园屋里召开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廖华对当地党组织的发展,领导农民反抗地主的压迫,组织盐民反抗盐警盘剥和限制,以展开展农民武装活动的情况,表示极为满意。接着他俩徒步跋涉到庆云找到了邸玉栋,到交河找到了张矩、竺永璋等党员,他们每日步行百里,夜里和衣而睡,回到沧州落得“一身虱子两脚泡”,来不及休息,便和李学先分析成立中共津南特委的条件,商量具体事宣,然后,返津向省委汇报情况。

中心县委成立以后,推动了津南各县镇党组织的发展,各地党员发动群众,利用插红旗撒传单,抗租税,分粮吃大户等斗争形式,动摇当地反动势力。当时流传着:沧县东南“小梁山”,“献县红了半边天”的说法。

第五次巡沧

19335月,廖华带着中共河北省委指示来到沧城找到了李学先,宣布中共沧县(津南)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津南特委,领导成员原封不动,只是刘格平由组织委员改为宣传委员,武建华由宣传委员改为组织委员。同时宣布共青团沧县(津南)中心县委改为共青团津南特委。组织成员不变。党团特委均属河北省委领导。省委还决定,宁津、献县、交河成立县委。事后,廖华返津。

第六次巡沧

19 3 35月底,廖华最后一次到沧州。找到李学先、沈士敏,传达了省委关于津南各县派党员干部参加训练班的通知,经过一段准备,廖华、刘格平、沈士敏、刘杰等30多名党员干部于52 9日赴北平住进津南试馆,接受培训。

廖华到北京,向上级汇报了津南的工作,省委决定留下沈士敏任北平市委秘书,不久,廖华和沈士敏先后在北平被捕了,从此,廖华结束了赴沧巡视工作的活动。

廖华除此之外的巡沧之说,资料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

                                               1 9 8 8116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