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应是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开。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研讨会往往为开而开,说一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在一团和气中散会。
所谓研讨,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探讨。近年来,为听取专家群众意见,不少政府部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研讨会。然而,有不少的研讨会最终却开成了观摩会,许多参会者要么只是听会而不发表意见,要么顺着他人说一些恭维称赞的套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思想懒惰,会前无准备;另一方面是怕得罪人,不敢与不同意见者进行辩论。
没有争论的研讨会少了一些“火药味”,营造出一团和气,最终“皆大欢喜”。但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不深挖各方意见,少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无法汇聚集体智慧,研讨会必然流于形式。更有甚者,研讨会就是一个幌子,会上按部就班走走过场,会后聚会吃饭热闹非凡。这样的会议,既没有“研究”的功夫,也缺少“探讨”的氛围,浪费大量时间经费不说,甚至还成为变相聚会、大吃大喝的场所。
研而不讨则“废”。如果研究问题只想做“老好人”,顺着他人的意见走,不做深入思考辨析,一味“闷着葫芦”开会,这样的研讨就失去了意义。每名参与者都应对问题进行剖析讨论,每个人都可能是真理的“引领者”。意见不同不是异类,思想各异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你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也许恰能捅破别人看不透的那层窗户纸。
讨而不研则“偏”。如果只是盲目地争论,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任由问题滚着走,各种思想达不到统一,研讨会就成了“脱缰之马”,偏离解决问题的“靶心”。研讨参与者既要有自己的观点,又要有包容的心态,能尊重不同意见,可从他人的立场换位思考,跳出“圈子”看问题,在坚持原则的框架里,求同存异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然,在研讨会上切勿一上来就讲意见、定调子,把大家的思想“圈起来”,更不能因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而不悦。对不同的观点,应善于梳理归纳,通过交流碰撞达到思想统一。(商骅池)
• 莫让传统端午节成为新的“廉政之劫”2016-06-08 16:20
•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未来?2016-06-02 21:56
•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2016-05-31 17:13
• “老师打死补课学生”悲剧能否痛醒“禁补令”2016-05-30 14:48
• “慎所好”是干部必修课2016-05-30 07:43
• 让忏悔录成为党员教育的活教材2016-05-30 07:18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