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校本课程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本课程

韩宝菊:一个渔家女的剪纸艺术人生

日期:2012-10-06 17:22作者:刘艳青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475次

   

国宝级剪纸大师韩宝菊现场表演

    韩宝菊,1957年生于黄骅市渤海渔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家女。然而,因为剪纸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使她成为国宝级艺术大师。她的剪纸作品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亮点,还成为沧州市的代表性文化礼品走向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以及港澳等地,所到之处均受极度关注和非常认可,其作品被许多名人名家收藏,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许在许多人看来,从渔家女到剪纸艺术大师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路途,而韩宝菊却走过来了。她是如何走过来的呢?她的成长之路又经历了哪些不被人知的甘苦?她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

剪纸: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


      走进位于黄骅市的“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就被墙上悬挂的各类剪纸作品所吸引——有活灵活现的渤海潮系列、有文静典雅的“梅兰竹菊”系列、有翻江倒海的腾龙系列、有和谐喜庆的福寿系列、有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系列,还有各种气势恢弘、从几米到数十米的长卷系列……把这座四层楼房都一一摆满,俨然一座剪纸艺术博物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她的剪刀下几乎没有剪不出的东西。“宝菊从6岁起,就喜爱上剪纸,这一剪就是半个世纪。四十多年来,不管家境多么困难,干的活儿多么繁重,可她的心从沒有离开过剪紙,那把剪刀从未停歇过。”宝菊的丈夫白玉起介绍说。
       说起剪纸艺术,很多人都会想到“窗花”,其实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画制作装饰品。千百年来,红色在中国文化里面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人们用红纸为底做主基调,剪成各种图案,诠释追求祥瑞和谐的文化图腾。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张贴红纸花,烘托了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渤海渔村剪纸艺术是燕赵民间艺术的一束奇葩。沿海渔民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尤其在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下,渔民海上生产生命危险系数很高,由此以来,渔民们逢年过节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特制的红色窗花,企盼出海捕鱼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因此,这种民间文化形式在渤海湾一代广为流传。20世纪,黄骅境内的歧口村艺人赵国英及其传人韩宝菊将渤海渔村剪纸艺术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阶段。
      渤海渔村剪纸艺术起源、发展并盛行于黄骅市渤海渔乡——歧口一带。歧口位于河北省黄骅市东北部,北靠天津,东临渤海,自古为当地渔业重镇。这里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等优良水产品。千百年来,渔民耕海牧鱼,靠海而生。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海洋运输以及近海服务业的兴起,百里渔村已经大踏步地走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征程上。正是依托了这种独特的蓝色文化,使得渤海渔村剪纸艺术在这里生根繁衍,香火流传。


剪纸成就“中华巧女”


     韩宝菊的姥姥赵国英是渤海渔村远近闻名的剪纸艺人,受她的影响,韩宝菊6岁那年,就开始学习剪纸。一开始只是随意地剪,不知是家庭的熏陶,还是遗传的因素,宝菊初次剪出的小鱼、小虾,就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于是,姥姥对这个颇有天赋、心灵手巧的孩子格外偏爱起来。在姥姥的精心指导下,宝菊的剪纸技艺进步很快,后来她看到画样,姥姥略加指点,就能照原样剪下来。时间久了,宝菊就想剪一些新纸样。通过不断揣摩和实践,从一条鱼到一只螃蟹,从一片叶到一朵花,只要心里想什么图案,她都能活灵活现地剪出来。这些新图案一剪出来,就受到大家的称赞。无论哪家有喜事或逢年过节,村里人都喜欢跑到韩家要几张火红的剪纸,宝菊从不拒绝人家,总是高高兴兴地给人家剪出来。
        婚后,宝菊依然痴迷剪纸,她也受到来自亲朋以及街坊邻居的“非议”。在他们看来“那是不务正业”。他们觉得剪纸既“剪不出钱来,又耽误工夫,还得花钱”。宝菊大姐笑着说道,“做一个渔家媳妇,就是织织鱼网,带带孩子,做做饭。除此之外就是‘不务正业’。”宝菊的执着,丈夫白玉起非常理解。宝菊剪不出钱,丈夫就开了渔需建材商店挣钱补贴家用。面对外界的非议,慢慢喜欢上剪纸的老白觉得,“这东西摆在家里挺喜庆的,看着心里也塌实,况且剪纸也不是坏事,所以无论听到什么样的话我都是一笑了之,一点压力也不让她承受”。
        其实,剪纸创作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宝菊就在绘画基本功上狠下工夫。宝菊知道自己要真正能把剪纸艺术继承下来,剪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广泛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精华,才能开阔视野,推陈出新。于是她订阅了多份报刊杂志,以及有关剪纸、书法,绘画等专业书籍,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一天,她看到了这样一个征稿通知,为迎接第四屆世界妇女大会,首屆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征集刺绣、剪纸等作品。宝菊怦然心动了,她立刻给北京打了电话,询问自己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是否可以参赛,当确信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宝菊激动了:她一定要交一份最满意、最能代表渔村特色的作品。
        接下来,韩宝菊就开始了参赛的准备工作,那时她在自己家开的小商店中,一边站柜台,一边构思作品,晚上夜深人静时,她就拿起剪刀,一遍又一遍地剪着。她想不能只剪花花草草,作品一定要有创意和内涵,而自己生活在海边,最熟悉的就是大海,以及海中的水产品。主意定下来后,为了剪出的作品更加生动,她特意养了螃蟹、皮皮虾等一些海产品,每天观察它们的神态。沒有多久,一幅名为“渤海潮”的作品,在韩宝菊那灵巧的剪刀下跃然而出。在沧州市妇联的帮助下,宝菊把作品寄到了北京,很快北京便传来了好消息:“渤海潮”不仅被评为全国手工艺品大赛优秀奖,韩宝菊还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的光荣称号,同时大赛组委会还特邀她出席北京的颁奖大会。于是——韩宝菊,这个渔家女因为那一次进京,命运出现转折。
        短短几天的北京之行,宝菊大开眼界,不仅坚定了她专心搞剪纸创作的决心,也使她认识到剪纸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要发扬光大必须承载更多的新时期生活內容,比如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体现人们致富奔小康,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以及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醉人的乡音乡情等回到家乡之后,韩宝菊第一件事就是把小商店盘给了別人,同时在黄骅市里开办了“宝菊艺术社”。此后,她的创作热情就像是渤海湾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佳作频出。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她创作了“香港回归”。1999年为庆贺建国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她历时138天,创作完成了16米长卷“中华龙寿图”。几年来,她还先后创作了“天女散花”、“大展宏图”、“双龙腾东海”、“龙年千禧图”、“盛世慰英魂”、“鸡有五德”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有的获国家及省市级大奖,有的被有关部门收藏,有的还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帶到了国外。韩宝菊还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十佳优秀文艺家、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华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宝菊剪纸:名扬八方


         1. 亮相“巴黎•中国河北文化周” 


         2008年,对韩宝菊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河北省在法国举办了“巴黎•中国河北文化周”, 韩宝菊作为民间工艺师在文化周现场展示剪纸绝活。在她精心准备的剪纸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一套“沧州印象”系列剪纸。在这套系列作品中,有沧州大才子、《四库全书》总撰官纪晓岚;威名远扬的“镇海吼”沧州铁狮子;闻名于世的吴桥杂技;久富盛名的黄骅冬枣;绵延数千里、穿沧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气吞山河的万吨级黄骅大港等內容。
        在文化周开幕时的剪纸现场,那些或大气庄重或吉祥喜庆、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深深吸引着崇尚艺术而又不失浪漫情调的法国人。他们热情而好奇地围拢过来,有的观众要宝菊为自己剪一只长胡子山羊,有的想要法国大公鸡,有的想要自己或爱人的生肖……大家惊讶地看着韩宝菊的一双巧手熟练而随意地操纵一把金剪子,不一会这些图像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大家看得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见多识广的法国人也惊异于这种神奇的东方艺术却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一个法国小伙子亲了一下刚刚剪好的一只大公鸡,说了一串宝菊听不懂的法语,一旁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兴奋地翻译道:“好神奇的东方艺术!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也许是小伙子的一番话道出了法国观众的心声。他们欢呼并鼓起掌来,有的要宝菊签名,有的拉着宝菊拍照,宝菊都一一滿足了他们的要求。此次法国之行让宝菊最深的感触就是——“法国人对艺术的虔诚让我感动!”

       2. 佳作60米长卷《福海图》诞生  


        2009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韩宝菊与台湾著名学者、书法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合作创作的45米长卷《福海图》更是被传为美谈。那是2009年6月的一天,韩宝菊与刚刚从台湾慕名来访的李敖的恩师陈大络教授在黄骅相见。陈大络教授非常喜欢民间艺术,当他看到媒体对韩宝菊剪纸艺术的报道以后,经多方打听,辗转数千里行程,终于找到了剪纸艺术大师——韩宝菊。
         韩宝菊拿起剪刀,当场就剪了一幅《富贵吉祥图》。接着又剪了一只活灵活现的梭子蟹。陳大络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和神奇,当即提笔写下“中国妙手”四个大字,送给宝菊。此后,两位艺术家决定密切合作,创作一幅表现两岸人民团结一心的《福海图》,向新中国60周年献礼。《福海图》,以陈大络先生书写的60个书体不同的“福”字为中心,饰以宝菊剪的60个形态各异的圆形图案,其中包括十二生肖、暗八仙、龙等60个象征美好幸福的吉祥物,图案造型精美,寓意丰富,每个小图案中间都有一个福字,使书法与剪纸相映增辉,独树一帜,具有一定文化价值。

        3. 宝菊剪纸:闪耀上海“世博会”


        中国人对世博会的记忆,始于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在他的《漫游随录》中所记述的1867年巴黎世博会见闻;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梦想始于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于1902年著的《新中国未来记》。参加世博会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与渴望。时隔一百多年,我们沧州人和沧州民间绝活,荣幸地登上了上海世博会这个绚丽的大舞台,尽情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技艺与风采!2011年5月14日至18日,是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日。上海宝钢大舞台的一角,辟为展演区,这里张灯结彩,装潢布置一新,彰显着浓郁的河北特色。韩宝菊的剪纸参加了“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展演”。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本次活动周组委会主任潘学聪对宝菊参展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件件精绝”。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同志来到了韩宝菊的展位前驻足观看。她一边做剪纸表演,一边给领导同志们介绍渤海渔村剪纸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最后还给几位领导赠送剪纸作为留念。
       展演期间,每天人流如潮,尽管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对艺术的鉴赏和渴望是相同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上海的两位大学生,以及一个小女孩在奶奶的陪同下,专程来看宝菊的剪纸,一把剪刀在艺术家的手里上下游走,舞动翻飞,顷刻间一幅精美的作品便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对中国的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热爱,当场拜韩宝菊为师。韩宝菊的精彩表演成为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的一大亮点。

        3.《双龙送福聚宝盆》赠送沧州老乡范印华将军  


        2012年5月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沧州分会成立大会上,作为特邀嘉宾,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会长常树青与韩宝菊精心挑选了3幅作品参展。其中一幅赠送给了沧州毛体书法研究会。来自北京的特邀嘉宾范印华将军在参观书画展时,把目光锁定在韩宝菊剪纸艺术精品上,他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双龙送福聚宝盆》挂轴,赞不绝口:“这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啊!”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会长常树青看到将军赞叹之情,来到范将军身边说,范将军,我们是献县老乡。浓浓的乡情拉进了双方的距离,双方亲切地攀谈起来。常树青向将军详细介绍了韩宝菊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文化价值,同时汇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目前发展的现状、推广中存在的困难及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将军听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关注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并亲切叮嘱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会长常树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推广渤海渔村剪纸艺术竭诚尽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会长常树青代表协会将这幅作品作为礼品赠予将军收藏。

      4.韩宝菊剪纸艺术被沧州一中列入校本课程


        为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研究推广以韩宝菊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进一步使韩宝菊剪纸艺术迈向新高度,走向民间,走向百姓,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筹措,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于2011年12月18正式成立。沧州历史研究会会长、沧州一中办公室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常树青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常树青任会长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影响,对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研究必将作出突出成绩。在记者采访时常树青动情地说,国宝级大师韩宝菊50年来,为推动渤海渔村剪纸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得到上级肯定和百姓好评,使剪纸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2009年,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研究者,有责任竭诚尽智,为研究、推广渤海渔村剪纸尽微薄之力。主要打算是:申报国家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渤海渔村剪纸进校园活动,在我校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做学术报告,韩宝菊进行现场表演;作为校本课程在学校进行试点,成为学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通过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既推动剪纸研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收藏价值,又通过校本课使剪纸得以普及,使学生学会一门艺术彰显个性,更使学校在素质教育上形成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一举多得,善莫大焉!我充满信心和期待,也希望得到各级领导、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的鼎力相助!

 

宝菊剪纸中的龙文化


        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迹会潜水游。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据专家考证,中国崇龙习俗已经有八千年多年的历史。 于是,宝菊创作出龙型系列剪纸:或九龙盘绕,或二龙戏珠,或龙型“福”字,韩宝菊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自己高超的剪纸技艺,让龙年的龙活了起来,让福动了起来。
    史料记载,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产物,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华夏先民以“蛇”形为主体、融合诸多动物形貌特征经漫长岁月演进、创造之灵物,为中华民族远古的一种图腾。
专家研究认为,中国崇龙习俗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相传,中华民族古圣先王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等,均有龙之态、龙之功、龙之誉,融合、团结、创新、奋进是龙文化的显著特征。
      “还有一系列的龙型剪纸在创作中。”宝菊认为,“弘扬龙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博大精深的龙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理想和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韩宝菊看来,剪纸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因此,当她从报纸上看到“万福到你家”活动以后,就推掉其他工作开始创作。因为2012年是龙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把龙和福结合起来很有寓意。韩宝菊的作品“九龙献瑞”,九龙盘绕在福字周围,上面祥云环绕,表现了吉祥、富贵、聚福的美好寓意。“二龙戏珠”和一条龙型的“福”字, 不仅造型美观,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盛世春节的美好祝福。在这个盛世龙年,韩宝菊的“龙型”剪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成就,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据调查,近年来,人们投资方向有所变化,不再热衷于投资房地产和黄金等固定资产,剪纸作为一种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作品也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其具有的升值空间也不可估量,足以满足人们投资的需求。其中,宝菊的作品《龙腾盛世》就被亚洲首富李嘉诚收藏。《双龙送福聚宝盆》挂轴又被沧州老乡范印华将军收藏。

剪纸中的鸡文化


        鸡,有“吉”之意。民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这种风俗是根据古代神话演变而来的。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人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现在农村里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在《荆楚岁时记》上,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看来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今至少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我国古代还特别敬重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有感于鸡的这些传说,宝菊创作的《鸡有五德》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五德之鸡,就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啊!”宝菊这样感慨。

成功背后的艰辛


        说起宝菊在剪纸艺术上取得的成绩,老白如数家珍,引以自豪。“其实这些成绩的取得如果没有老白的支持,可能早就半途而废了。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老白的一半!”老白淡定地微笑着,“其实我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了。本来自己开的小商店生意挺好的,为了支持她的剪纸事业,曾经两度关闭小商店,被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小商店经营状况那么好,怎么说关就关了呢?老白怎么这么糊涂啊?”其实老白一点也不糊涂。他坦言,第一次关闭小商店是因为认识到剪纸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想全力支持宝菊把事业做起来,可是做文化产业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久,一家人的生计出现危机了,才又把商店开起来……最近又把商店关了,还把大学毕业的儿子从某通讯公司区域经理的位子上也拉下来了,一家人全力以赴作剪纸!看到老白一脸的坚定,笔者忍不住问道:“以后会不会再把商店开起来呀?”
“这次肯定不会再开了!尽管现在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会积极想办法,群策群力,战胜各种困难。”老白坚定地说道。

       “渤海渔村韩宝菊剪纸艺术具有很高的鉴赏、收藏、升值、传家的文化价值!韩宝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们更有信心。《非遗法》的颁布实施是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会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韩宝菊剪纸艺术研究会办得更好,让剪纸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沧州大地开花结果。”韩宝菊剪纸艺术协会会长常树青这样表示。
        如今,宝菊的剪纸已成为省市的一张名片。2001年,江泽民主席来黄骅市考察时,宝菊《马年系列》剪纸作品作为沧州市最有特色的礼品,由沧州市政府赠予江主席。此外,宝菊的剪纸作品通过各种途径走向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地。名扬远播的剪纸艺术,正在走向世界。看来,越是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也越是具有世界属性;也许,这就是剪纸艺术的魅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话说剪纸》一书中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传统的民间剪纸就是灿烂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山花。广大的劳动妇女,他们的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

(特约记者 刘艳青 常树青 李智)

背景链接

韩宝菊小档案


      韩宝菊,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十佳优秀文艺家”。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民协副主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宝菊1957年生于河北黄骅市沿海渔村。自幼酷爱绘画、剪纸艺术。师从傅作仁、仉风皋教授。40年痴迷于剪纸艺术,作品曾多次在北京、天津、河南、山东、黑龙江、日本、英国、法国等地巡回展出,终以技艺精湛、构思巧妙而深得名家的好评,并广为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曾获首届“中华巧女”光荣称号;其剪纸论文荣获第三届剪纸艺术届展览会银奖;《天女散花》荣获铜奖;并编写了《中国剪纸》一书。
荣誉榜:
     1995年,韩宝菊剪纸作品《渤海潮》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中获奖,并获得“中华巧女”称号。
     1997年,《香港回归》剪布图由全国妇联转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1998年,《双龙腾东海》剪布图奉献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被全国妇联收藏。《徐福东渡》,由沧州市委书记吴振华代表中国人民捐赠给了国际“徐福东渡”研究会,并为日本著名作家池上正治的著作用为封面。
     1999年,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及澳门回归,韩宝菊历时138天完成了16米长卷《中华龙寿图》,该作品同时获得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优秀奖。
    2000年其作品《龙腾盛世》被香港华人首富李嘉诚收藏。
    2001年,在江泽民主席来黄骅市考察时,其剪纸《马年系列》作品作为沧州市最有特色的礼品,送给了江主席。
    2004年,作品《鸡有五德》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5年,韩宝菊参加“中华妇女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获得“中华杰出女性突出贡献奖”,在当年的省博览会上,她的剪纸艺术与天津泥人张,杨柳青版画,构成了三大亮点。
    2006年,被沧州市政府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7年,作品《奥运吉祥》被第十三届国际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收藏。同年,《十二生肖》被国际邮政公司授权向海外发行邮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
    2008年,韩宝菊随河北省文化交流团赴英、法两国做文化交流并做现场展演。
    2008年,被沧州市评为“十大文化能人”。
    2009年,被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为——渤海渔区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共同创作剪纸长卷《福海图》,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2010年,作为河北省渤海渔区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
    2010年,带着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作品被高价收藏。
    2012年受邀参加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沧州毛体书法分会成立大会,其参展作品《双龙送福聚宝盆》赠予特邀嘉宾——海军中将范印华收藏。
    其作品还被国家、省、市领导以最佳礼品带往美国、日本、俄罗斯、香港、澳门等地。多年来,韩宝菊及她的团队一直在潜心研究,突破自我。由她创作的《十二生肖》和《渤海潮》等系列突出地方特色的作品已经成为沧州市的亮点和标志品牌之一,已成为沧州市领导出外访问的的最佳礼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