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执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因现场没有学生,我只好请听课的教师充当学生,并说“暂时委屈你们了”。教师们很兴奋、很新鲜。我则觉得,这课上得应该很顺滑,因为教师们都教过这节课的。
然而事实出乎我的预料。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概括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儿童、防空洞谈话。教师们并没有顺利、准确、精练地概括出来,而是有一个修正的过程。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回答“这三个故事分别体现了什么?”教师们回答说:分别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我惊讶于这种简单的贴标签式的回答竟然出现在教师身上。不能说他们答错了,但大而无当。有的教师告诉我,教师用书就是这样写的。我有些无奈。教师用书只是教师的参考用书,不能奉为圭臬,不能当作“标准答案”。教师必须自己动脑来深入理解文本。接下来,我抓住几个关键点,引导教师们细细理解文本含义,咀嚼、品味,教师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课后一个教师对我说,教师们在搞大单元、大概念、群文阅读时,注重的是比较、思辨、整体,很少有人精读文本了,单篇教学显得过时了。我不禁感慨万千。
前些天,我听一个教师执教《雷雨》,她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她说周朴园是个虚伪、冷酷、自私的资本家,这时一个学生说“是个渣男”。教师很高兴,说:“说得好!周朴园就是个渣男!”就这样,这班学生带着“周朴园是个渣男”的理解下课了。我估计,这班学生也将带着这个理解高中毕业,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不能正确理解曹禺塑造这个文学形象的真正目的。可是,你能说那个教师完全讲错了吗?似乎不能。因为用非文学的眼光来看,周朴园不是“渣男”又是什么呢?——问题在于,你上的是语文课。
这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我刚执教完《雷雨》,一个听课教师找到我,很生气的样子,质问我:“程教师,你怎么能这样教《雷雨》呢?这对学生会有怎样的影响?”我平和地注视着他。他五十岁左右,是一位老教师,我想他一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我说:“请您说具体点儿。”他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就是虚伪的。周朴园就是一个坏人。你怎么教成了那个样?”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也像那位教师理解的一样,就是把教参的观点原封不动地硬搬过来讲给学生听。后来,学校邀请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先生来作报告——《话剧的魅力》,我趁机请教他:“我们教参上说周朴园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资本家的形象,他对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您以为如何?”郑先生一听就笑了:“哪能那么说!”我心中咯噔一下,原来郑先生和教参的观点不一致。后来,郑先生介绍了北京人艺在排演《雷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我才知道人艺的演员对《雷雨》的理解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来,我对《雷雨》下了一番功夫,阅读了很多文献资料,也撰写了几篇教学论文,其中《〈雷雨〉教学实录》和《说〈雷雨〉》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6年,我教的一届高中生毕业20年聚会,请我到场。我说:“我要给你们重讲《雷雨》,20年前我给你们讲的有问题。”于是,在老学生聚会活动中,我重新讲了《雷雨》,算是弥补了我心中那份缺憾。从教40多年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对课文的讲解错了却无法弥补,学生带着错误理解毕业,然后走上社会。如果教师用那些不恰当的理解当作“标准答案”来考学生,就是误人子弟!面对那位质问我的老教师,我没有着急,更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并建议他去读几本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文笔优美,而且思想深刻,教师想要读懂它们殊非易事,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我每教一篇课文,总要参考数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文献资料,以确保不出现明显偏差。所以,教师单篇教学备课的任务很是繁重,万不可只看看教师用书就照本宣科。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很大,甚至超过教师。一个教师如果不广泛阅读、精心备课,就有可能落后于学生。
更让我忧虑的是,现在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是应试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历虽然普遍提高了,但文本解读能力并未随之提高。现在倡导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而他们原本就缺少对文本精细研读的功夫,若抛弃了单篇教学,那所谓的思辨、整体、比较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吗?一个教师给我打电话,说她要参加教学比赛,规定要比较窦娥与鲁侍萍两个文学形象,请我指导一下。我说这太难了,我指导不了。因为二者实在没有可比性。我说,你集中精力教好窦娥或者鲁侍萍就行,别考虑那么多。我多次劝告青年教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思辨、比较好不好?当然好,但我认为必须建立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那种抛弃单篇、盲目跟风的做法不可取。语文教学不能赶时髦,不能拔苗助长,不能照搬外国理论,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常识,必须按规律办事。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具备对单篇文本精准解读的能力,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生涯平均是30多年,用来研读上百篇、数百篇的课文本来就时间紧张,难度很大,若再分散精力和时间,很可能教一辈子书,到头来两手空空。
当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要重视文本解读能力,还有写作能力和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能力,等等。然而,文本解读是基础,单篇教学永不过时。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叶澜: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2023-07-03 10:06
• 课题申报秘笈之一:如何写好课题申报书的选题依据2023-06-26 16:51
• 刘霞 | 普通教师如何做课题2023-06-19 10:18
• 汪正贵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2023-06-12 09:23
• 这样上课,才叫把课堂还给学生2023-04-24 10:15
• 教师课题研究的七大实用策略2023-04-17 11:04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