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课题研究

朱建民:课堂要留白 | 新时代教育书摘

日期:2024-06-11 17:20作者:朱建民文章来源:校长派点击数:1646次

相比于前进的力量,有时候后退的力量更重要,后退等于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物理和心灵上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那块空间就是他的天地,你不能剥夺它。

2012年的时候,我就向老师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静悄悄的课堂是可怕的课堂,没有思想碰撞的课不算好课。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产生思想碰撞尤其是高质量的思维碰撞呢?我们强调,教师必须学会在课堂上“后退”,给学生留出空白,才可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课堂留白是以退为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碰撞与成长上,强化“教”服务于“学”的理念,不要纠结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落实,不要耿耿于怀知识重点、难点是否讲得充分透彻,留一些余味让学生自己思考揣摩,促进真正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前思维碰撞的时间再长一些,语文组老师在学习诗歌单元相关鉴赏技巧的基础上,尝试着在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上进行专题的小组合作,选择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首英文诗《当你老了》,引导学生借用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解读外国诗歌,着眼于中西方文学的对比。这一次“任务群”的划分,是将任务项重新合并,生成翻译组、文本解读组、比较阅读组、再创作组和爱情观质辩组。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元素,生成了一系列的作品集,体验到了“我注六经”的翻译之美。其中一个酷爱《长恨歌》的学生对照英文原诗,翻译、改写创写诗,融入了古典文学的元素,让同样毕业于我校的北外翻译系的学长也叹为观止。语文组老师还将“任务驱动”程序拓展到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单元。如对“守财奴”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抓住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部分进行“情境还原”改写成剧本。

语文组发现,有效的任务驱动是成就探究合作的关键。第一阶段,教师先给出学生“任务驱动系列”,这其中包括“必选项”和“自选项”,让学生运用先前学过的“形象、情志、手法”的解读诗歌的脉络,自主完成对宋词专题的鉴赏。同时,教师进一步落实分工细则,突出“形象、情志、手法”的解诗过程。第二阶段,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个体,写出《我的人间词话》之随笔。在评价表中,教师进一步强化“分工”落实。在相关项目中加入了“问题探究及结果”。这实际上是在“留白”阶段,有意识地形成思维训练序列。定位在“探因一选择一假设”的循环路径,积淀可以自圆其说的理性思考。这样的思维训练序列有助于高二学段的议论文写作。如李冰老师的“议论文写作语段分步训练”课,正是这种思维训练序列的升华。

在三十五中的课堂上,老师们总结一堂好课,首先要点燃、要激发唤醒学生对这节课浓厚的兴趣。一节好课,老师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深度学习,强调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好的课堂绝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一定要给学生留白,要强调和注重课堂的生成以及理性的积淀。我们总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悟”中产生的。留白课堂上,老师们常常思考的不是“给”学生什么东西,而是“不给”学生什么东西。我们强调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怎么当,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我们的认识很朴素,课堂上教师留出的“白”要由学生去填补,这要动脑筋,直接激发大脑的思维活动;

不留空白只让学生跟着教师“走”时,主要是听觉与视觉刺激,间接刺激大脑活动,并且这个刺激未必发生,毕竟坐堂旷课是由来已久的顽症。我们反复告诫教师,教满了就相当于把吃的喝的都嚼成了渣,学生吃到的是教师吐出的骨头,教师其实应该是煨火的,看着火候请学生喝汤、吃肉,然后消化、吸收,进而才有了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老师们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我校逐渐明确了留白课堂具有的四大特征:

点燃和提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习方法的获取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互动和碰撞: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应制造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深度对话,引领学生质疑问难、争鸣辩论、寻根究底,催化思想碰撞,引领意义建构;

独立和合作:学习力理论将“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流”作为影响人自身发展的两个内在机制。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想、自主探究和讨论沟通、交流融合的空间,引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放手和生成:教师要敢于放手,留出空白让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引领学生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课堂生成的质量。

同时,我们进一步将留白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在教师间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明确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留白的核心——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问题是思维的磨刀石。许多教师一抛出问题就急于寻找答案,为找到中意的答案而满意,其实这是问题质量低的表现。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我们认为课堂上解决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顿挫感是好事,而顺顺畅畅、行云流水,好看却未必有用。问题是螺旋式上升的阶段。有价值的问题链是留白课堂的核心。

留白的时机——在课堂这个有局限的时空里,学生学的对象有教师、教材、同学与自己。留白就是教师压缩自己的教,给予学生更多向教材、同学与自己学习的机会,其时机把握当在认知冲突、思维顿挫之时。课堂上的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我们鼓励教师课堂上实时抓取“留白”,为教学资源的生成留一个空间,因为追求有价值的生成比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更重要。

留白的分寸——将留白视为课堂教学中隐形的“脚手架”,设置留白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应特别注意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留白,把线牵在手里,不要让学生“跑题”。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课堂上的时间与机会成本都是昂贵的,留白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留白的节奏——预设的留白要“放得下、拿得起”,即时的留白要“停得下、等得起”。另外要特别注意课堂结语,这个时候的留白如果做得巧,富有余味,能够把对学生的影响延伸到生活和大千世界里,就相当于把教学的风筝放飞于天空中。

留白的生成——课堂的价值不能止步于释疑,留白不能浅尝辄止,要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合我们对留白的核心、时机、分寸、节奏、生成的理解,同时也基于教学常规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留白的策略:优化流程一以学定教一问题推进一任务驱动一现场抓取。留白课堂的“珍珠”就是富有价值的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问题的探索、求解、生成就是串联珍珠的线索。

但同时学校也极力让老师们理解:“留白课堂教学研究,不是固定的模式,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贯穿于课堂的一种理念,一种氛围。”实践中,老师们真真切切地将这样的理念奉为课堂教学的“真经”,在学校的引导下,从追求课堂热闹的形式转化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实质——效率;由跟风走、模仿到有了自己对提高课堂质量落脚点的独立思考与研究,有更多的教师开始从自己想到了学生等。课堂是需要“从长计议”的,三十五中坚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留白课堂的实践研究,就是想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唯其如此,才会从容,才会有从容之后的执著,也才会有教育应有的姿态!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