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专家谈缓解高考压力 快乐自主学习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教育频道的心理专家讲坛节目。今天到心理专家讲坛做客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盛华博士。
金盛华: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北京市育才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陈静。
陈静: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坐在陈静旁边的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代表严芮。
严芮: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心理专家讲坛今天请来了一位学生家长,因为高考马上开始了,今天我们心理专家讲坛的话题主要围绕高考来说一说。
金博士,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周的时间,从心理学来说,高考前一段时间,学生一般会出现哪些心理上的现象或者问题?
金盛华:高考对孩子来说,对家庭来说,对社会来说都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很多孩子能不能考上一个大学,这是未来整个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一个很好的开端。高考能够不能够正常发挥,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到底能够不能够发挥好?其实这有一周的时间,我们现在谈论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晚,因为高考能不能够发挥好,实际上两个条件决定:一个是我们平时学习准备的是否充分。如果平时的学习不够充分,在一周的时间内,很难有一个非常实质的提高。但是的确每年都有一种情况,就是准备的很好,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摸底考试也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高考发挥不正常。那就是说,他临场竞技的状态不好,很多孩子因为临场竞技的状态本来准备的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高考的录取是一个相对录取,就是每年全国总体的录取大学生的人数是一个比例,本来您的学习准备状态是可以进这个比例的,但是实际上因为你发挥失常,把你原来可能有的位置让给了别的同学。这是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到了这个阶段,因为焦虑,到考场的时候,自身的主体状态不好,临场不能发挥出来。有些孩子在考场上过度紧张,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定势”,只会从一个单一的方向考虑问题,现在高考题目在总体上来说,出的是越来越活的,一个单向的思维很难把一个问题很好的解答出来,最后导致发挥不够正常,自己的智慧潜力、原来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心理老师可能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的更充分,可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陈静:最近随着中高考的时间临近,考生、考生家长甚至是老师紧张情绪都在不断提升,我觉得在我们探讨考前心理准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关注到所谓的考试焦虑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说,自己有焦虑。或者很多老师说,现在孩子很焦虑,自己也很焦虑,但是事实上好多人并不知道焦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只是借用这个名词,事实上这种焦虑的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后天习德的情绪体验,它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有经验,他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成功比较困难,当他遇到了一些相应的情境就会做出判断,形成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导致他的肌肉、神经甚至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反映,当人们去克服这种反映,因为感到不适,所以去克服,反复克服没有效果之后,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曾经有的人对不同分数段、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过一些调查,发现其中80%左右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者紧张得情绪反应。就像我们第一次论坛上林教授曾经说过,事实上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人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又必须把它做好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这种情绪是不是真正影响到考试,我觉得现在有的舆论,包括有些人的认识存在误区的。并不是说,有了焦虑就一定影响考试。相反,适度的焦虑可能对考试的发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考生提高注意力,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充分的发挥潜能。所以我觉得在我们探讨考前心理准备的时候,大家应该正确的认识什么是考试焦虑,不要把考试焦虑想的太可怕。
主持人:严阿姨,您是作为学生家长,孩子要高考还是中考?
严芮:现在是中考,和高考性质差不多。
主持人:您作为家长来说,中考这段时间,她上初三,最近这段时间,您觉得她有没有像刚才两位专家说的考前的焦虑或者有没有其他跟以前好象不太一样的情况。
严芮:现在是有变化,比如爱激动,过去可能一个很小的问题,她不在乎,但是现在比较容易在小问题上一点就着,就这种情况,但是她自己也说,很紧张。同学都很紧张。不管他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紧张。
金盛华:容易激动本身也是压力的反应,有了压力之后,心里整个承受力下降了。目前高考也好、中考也好,大考在即的阶段,孩子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放松下来,怎么能够放松下来?我们一直主张孩子要有一个大的人生事业,高考、中考的确非常重要,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开端。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真正有成就的人,一个好的开端也好,一个好的学校环境也好,仅仅是条件之一。现在电视连续剧正在播出《越王勾践》,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志战胜自己,在一个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当然首先有一个超人的心理上的承载力。所以,考生同学一定要想到家长在背后有非常理性的支持,高考很重要,你要有充分的重视。平常就要充分准备,现在可能稍微晚一点,如果这次考试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人生末路。坚持走下去的人,其实现在成就的机会很多,有人做过富豪的研究,中国曾经的财富百强,有四分之一没念过大学,达到财富百强的地位,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综合才能应该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没有念过大学。这就很重要。大学这个道路上走向成功的,当然在整个人才结构里面可能是占大多数,的确有很多没有念过大学的,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弟弟就是一个负责典型的例子,他考大学没有好好考,他等到工作了之后,才意识到学习原来如此重要。他又在工作的阶段,念了六年,才完成了自己的本科。现在做得非常好,这也是成就的模式。尽管表面上看,在后来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很重要。所以放松自己,看清楚这件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又不是说这次如果没有发挥好的话,似乎就是这一生就已经没有光明了,这肯定是错的。家长有的时候,包括不只是家长,学校的老师、班主任、同学多多少少也增加了气氛。家长许多时候心理上有一个误区,因为家长荣誉的投入,同时孩子考上一个非常好的大学,邻居的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了,我的孩子没有收到,这个时候,家长的这个感觉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现在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自己太多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增加孩子的压力。学校的评估体系常常把一个孩子考到最好的大学去看得很重。这种评估体系又增加了老师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这种状态,实际上最终给孩子考前的放松和临场的发挥都是不利的。
像现在只有一个星期就要考试了,应该说,这一个星期里面,如果你原来的基础不够好,这么短的时间,是很难提高成绩的。现在家长也好、学校也好,考生自己也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说,要保证自己走上考场时,状态是非常良好的。包括我有一些校长的朋友,因为校长对高考是很看重的,通电话我永远提醒他们,放松下来,不要让自己太紧张,也不要给老师太大压力,让老师太紧张,同时让孩子放松下来。我记得在一所学校里面,正好高考前夕,我去做讲座,好几百个孩子,我当场跟校长建议,我说明天正好周末,是不是建议把孩子拉到郊外去放松一天,结果孩子长时间鼓掌,停不下来,孩子是非常紧张得,校长笑一笑没有作答,校长这么做可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的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里面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最后影响了孩子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所以现在让孩子能够放松,然后到了考场上,能够状态良好,充分发挥。怎么放松,当然有些技术性的问题,因为毕竟连续考几天,这是一个精力体力消费非常大的工作,所以我们历来主张,剩下的这几天时间里面,一定要保证在孩子紧张的复习过程当中,给他一个“充电”,这个“充电”不是吃补品,现在年轻人营养状况很好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很重要的一条是精神放松下来,休息要充分。当然,有条件的家庭,我主张临考之前,早晨起来有一个很好的启动自己,因为睡眼惺忪的上考场,肯定智力上不是一个充分发挥得状态,有条件的话,早上早起15分钟,冲一个热水澡,放松下来,好好吃顿早餐,非常从容的赶到考场上,有了这样一个从容把握的状态,到考场更容易把原来的基础比较好的展现出来。因为每年都有出现报道,警察帮助孩子送准考证,有这样的状态,到考场上很难发挥。设计好剩下的这几天时间,让自己充分的充电,有充分的准备,从容的走进考场,同时又要在理性上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解。考试是重要的,我们必须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充分发挥。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唯一决定我们成功的道路,特别是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是复考生,尽管从社会的角度讲,我们不主张太多的学生复考,因为这有教育资源优化的问题,我们最好一次努力就取得一个自己理想的效果,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的确有考生第一次没有发挥好,再考的机会很多。刚刚我说到我弟弟的这种情况,还有很多考生,在别的通路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事实上,现在对于高考,社会、家庭、学校都要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评价。
我知道,很多地方教育部门或者是学校本身是用简单的高考升学率在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有成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倒是升学了,结果在大学阶段,他学习并不成功。最后甚至大学毕业。因为他知识上可能在大学阶段有一个非常实质的提高,但是很多态度上,精神的准备不充分,等他真的走上社会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事做。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国家公布的数字,大概是已经有30%。实际上的数字,有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高一点。如果说你没有准备好,你第一次没有找到工作,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态度准备,我相信这个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机会是不缺的。但是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去找社会结合点的时候,你会找得到。很多人在一个看起来是最底层的社会工作岗位上,他也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这个方面孩子从心态结构上要有一个调整。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理解上要有调整。学校对于用简单的高考升学率来评价孩子的成就也好,评价学校的教育成就也好,这是需要调整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我觉得金教授总结下来一个就是不要去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不光有考大学这一条路,还有很多成才路。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正视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说本来考重点院校很勉强,还是逼着他去考。包括家长的心态调整。陈老师,作为一个在学校里专职的心理老师,这一段时间,你觉得学生在这个时间集中反映的问题会有哪些方面?
陈静:其实学生反映的问题从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孩子反映自己失眠,睡眠受到影响,越想睡越睡不着。第二有的孩子反映说,自己知道时间有限,但是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原因就在于他千头万绪,他想齐头并进。他在看语文的时候,他想着数学的公式,觉得还有好多公式没有看呢,他在背英语的时候,他想着物理,还有几个定理没明白呢,所以他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能特别专注,这样的状态一方面影响他的复习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他的焦虑情绪。除此以外,还有的孩子,比如说表现出来和家长关系比较紧张,每个学期或者每一次接近中高考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家长跟我取得联系,家长反映的是什么呢?因为一进入青春期,亲子关系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要和家长去做一些抗争,显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但是事实上,他在很多时候,还是不太成熟,或者容易冲动。到了中高考前期,由于情绪,其实家长的情绪也在比较紧张、比较焦虑的状态,双方都很焦虑,所以,在一些小事,就像刚才这位家长提到的,好象一点小事家长和孩子就能在家里吵起来,甚至发生比较激烈的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者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觉得主要就是这一段时间,其实问题形式很多,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焦虑的情绪。就像刚才金教授说的,事实上现在,大家对中高考之前的焦虑情绪,主要是产生于一种错误的认知,对高考考试的错误认知。
我觉得要调节这些情绪,从根源上讲,必须有两个观念:第一中高考作为一种评价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或者说到目前为止,没有谁提出一个新的方法替代高考,起到同样严格筛选的标准。高考恢复30年了,一共选拔出了3600万大学生,其中不乏有一些成为社会栋梁的人才,但是也有一些虽然考上大学,但是个人的成就却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还不如一些当初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我觉得第一要对高考的制度少一些批判,你应该接受,因为你即使不接受,也要去面对它。第二,我觉得高考现在,我用一个网络上常用的词,“妖魔化”,现在有一种趋势,把高考说的既神秘,又可怕,而且好象它特别多的突出了它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事实上,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你除了要认真复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外,很多客观的因素并不需要去考虑它。但是在高考前,很多人在渲染这种气氛。比如我经常看到,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两个倒计时牌,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是奥运的倒计时,另外一个就是中高考的。可能您现在在街上随便拦上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可能都知道马上就要中高考了。因为全社会都在关注中高考。
另外,所谓秘笈、攻略等等,包括学科上比较优秀的教师都在中高考前提出所谓的能够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其实客观地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我们踏下心来看这些秘笈、攻略,包括专家的支招,你会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和老师说过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没有更多的新东西。所以现在全社会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大家都严阵以待,我觉得整个的社会氛围也增加了考生、考生家长以及考试相关人员的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加强考生焦虑。所以我觉得,要想让孩子适度焦虑或者降低他高焦虑的水平,就应该从全社会的角度对高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两位说的实际上基本意思差不多,我们不要把这个想得很严重。但是我不知道刚才两位注意到严阿姨说的一句话,他的孩子虽然是中考,但是实际上已经和高考差不多。其实很多家长都是有这种问题,我们专家可能是说,高考是怎么样的?中考是怎么样的?不要放平和的心态。但是很多家长毕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都是一个孩子,真得想送到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去。甚至不理智的认为,我不管孩子行不行,但是一定要去,家长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自己,甚至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怎么帮助家长克服这种焦虑呢?
金盛华:社会本来有一个结构的,我们都想到最好的重点大学去,但是重点大学第一步不可能无限制扩招。真正扩招了,事实上它所录取的学生比例扩大了之后,它实际上学生的智慧潜力在总人口里面占据的位置是在下降的。就像我们现在大学毛入学率已经是21%,教育部努力的方向是要达到25%。就是说,以后的高等教育已经平民化了、普通化了。接受大学教育,以后就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必须的背景,而不是让你建立优秀的背景。现在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我其他要考到终点大学,以后一定出来有一个好的位置,有不错的收入,有很多的社会尊重,不是这样的。
现在其实据我所知,相当多的重点大学,学生找工作也正处于一个非常严重的挑战。这个挑战里面,我愿意假定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因为他出生于重点大学,所以他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比较高,包括出去就业的时候,我想找一个有高社会尊重的岗位,有高报酬的岗位。事实上这样的岗位现在是非常缺的。你需要向下调整,但是这个时候向下调整,他没有准备好。最近,一些重点高校接连出现高层次的学生自杀的案件,正好反映了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很好的大学学习的时候,其实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从家长开始就要有非常理性的对待,我们每年家长都会用各种方法,把本来学习能力、智力比较普通的孩子送到一个强手如云的最优秀的学校去,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找不到成就感,因为你的智力的高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简单的用更多的辛苦就能够达成自己的优势。这是你必须要面对的东西。所以家长也好,考生自己也好,包括学校也好,鼓励孩子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非常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你要尊重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每个人就像刚才说到的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这个独木桥会断裂的,事实上很多学校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孩子本来可以在某一个位置上很优秀,但是非要挤到另外一个群体里面去,最后在这个群体里面变成了一个失败者,这样的问题,我相信这样的问题每年都会出现,所以理性的对待。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就是设计自己未来的生涯,这些概念对家长、对学校的老师、对孩子自己应该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个观点,大学这个教育,给勤奋者提供了一个让他走得更高的机会,因为毕竟大学有一个学习的环境,有很多专业的学者,可能他可以适应,让你有机会走得更好。但是大学也的确给懒惰者一个向下的台阶。我有一个大学的光环,甚至名牌大学的光环在我脑袋上,实际上进了大学没有好好的学习,这样的孩子也是有一定比例的。我注意到有的学生甚至在大学里不好好上课。上课了,趴着睡觉,这样的孩子没有真正吸取大学原有的优势,他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的。所以有一个对大学生涯理性的理解。凡是想努力的人,不管在哪个艰难的条件下,都可能最后找到比别人更成功的跟社会的结合点。相当多的因素,已经不是智力的,而是非智力的,态度的要素,自己准备好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陈老师,作为在这个学校里面具体的工作,刚才您说过,在考前有很多家长来找您,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你怎么劝这些家长的?
陈静: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关于考试前家长如何克服焦虑,首先咱们关注到这个问题是特别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首先在高考或者中考来临的时候,孩子本身是有压力的,因为这个事情是他要面对的,而且要独立面对的。同时,通过孩子作为中介,中高考压力也会移植到家长身上,家长产生焦虑、紧张各种压力之后,就会有一些行为的表现,比如前些年就出现了像家长会给孩子在考前包一个房间,所谓的“高考房”,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临考环境。比如说我前几天看到网上有相关的报道,某些药店到高考前避孕药的销售量会大幅度提高,很多都是由家长去给孩子买避孕药,目的无非是调整孩子的内分泌,让孩子以最佳的状态进入高考考场。另外我还看到一个报道说,好象不是北京,我忘了是外地的哪个地区,高考前很多家长,甚至带着孩子去算命,其实这些行为反映出来都是家长特别的焦虑、特别的紧张,甚至他们的焦虑水平比孩子更多,因为他们想得可能更多一些。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我是作为老师给家长一些建议,第一您是一个成年人,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孩子特别紧张得时候,你必须稳住,如果您表现的比孩子还要慌乱,还要紧张,势必对孩子有一个更加不好的影响。同时我觉得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紧张焦虑是没有具体的事情可做,比如我在学校,大概半个多月前,很多孩子找我,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怎么办,我现在特别焦虑怎么办。但是到了这几天,中高考真正临近了,来的孩子少了,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孩子,我说你现在怎么样?不紧张了,状态挺好的?他说老师我天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卷子,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焦虑啊,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紧张焦虑是不知道做什么,所以有时候告诉家长,您就是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您把孩子的饮食结构调整的合理一些,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的时间,提醒孩子按时睡觉、按时休息、按时起床,甚至比如锻炼,包括金教授提到的生活上的细微的照顾,您做好这些对孩子有积极的帮助,而且也可以适当的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我以前做过班主任,我有一种特别深切的体会,越到临考前,其实老师也特别迫切希望我们家长能够给老师一些配合。这个所谓配合是什么呢?因为现在各个学校都是这样,会让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毕业年级把关,这是一个必然的工作安排。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信任老师,在这个阶段,您千万不要和老师有某种分歧。不管是师生关系如何,老师都是希望每个孩子好的。我们家长要给老师信任,另外,如果说老师要求您配合他帮助孩子完成一些复习任务,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一些对中考、高考有一些实际任务的话,我希望家长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积极配合老师。如果家长每天忙于设计孩子的饮食结构,督促孩子的休息、作息,并且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话,每天都有非常多的事情可做,很充实。可能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就会降低。您的情绪降低了,对孩子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会觉得,家长是一个榜样的作用,家长能够通过一种方式调节自己的话,孩子也会受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我想问问,陈老师说配合老师的事情。我想问问家长,严阿姨,您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老师要求您这样做,您配合的怎么样?
严芮:我们孩子虽然是中考,但是学校一样很重视,他也是在一个19中学,也是一个所谓的实验班,一直是要求比较高、比较严,家长会也很频繁,到了初三以后,隔三差五的要开,老师希望家长,有的老师要求创造一个环境,家长不要忙于自己的事业,孩子放任自流,学校很关注。同时,要督促,这里面各种层次的学生也都有,希望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目前的状况,督促他完成学校的要求,复习的作业、进度做的实一些。这是学校老师提出来,希望家长配合的。同时,我感觉我们孩子的老师比较针对孩子不同的程度,就是定他的升学目标,这一点,我觉得他还是有一些考虑,不是说大家一起都要进最好的学校。他建议你根据你孩子目前的状况和总体考虑,他将来会在什么环境里适合他,他会给这样的建议,我觉得这一点是对家长很大的帮助。天有多高,父母的心就有多高,都希望好上加好,没有头似的,别人考四中,我也要考四中。从这点上,如果降下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准,和你性格特点,就是你在什么样的氛围里面,能够发展的更好,这个建议,我觉得帮助挺大的。
金盛华:家长面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考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反正就是紧张,你怎么让我放松下来,我就是脑子空白,我怎么能够做到到了考场还是充分发挥?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上的调整。因为很多考生、很多学校、很多家长,其实在高考或者中考这个问题上,目标其实都设计错了。比如说,有的老师告诉孩子,你就是考某某某某重点大学,家长说,邻居的孩子去年考上某一个学校,你现在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你也要考到某某大学,其实这个想法错了。我们都知道奥运会上,比如打枪,什么时候打到心无旁鹜,你就集中精力打每一枪,射每一箭,那个时候是你成绩最好的。你也是精力最集中的。什么时候你有想法了,你就出问题了。其实高考也一样,高考本来应该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到考场上去,把平时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最后你到底能够去哪家大学,这个不是你想去就想去的,我们要看你考出来的成绩如何,你的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有最好的状态。有一个考前的生活结构的合理设计。
刚才说到家长的关注,其实许多时候,孩子的焦虑恰好来自于家长、社会和老师对他的过度关注。宾馆也开了,空调也有了,花了很多钱怎么办,这时候我们惦记的就是考一个某某重点大学,这个时候恰好考错了。我们本来该惦记的是,这个复习,我第一科考什么东西,我用什么样的状态走上考场,保证我的充分发挥。很多孩子在技术上对于考试的准备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在考场上,他仍然想的是,我假如考不好怎么办?我上某某大学这就泡汤了。或者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题目出出来,任何考生都会在考试上遇到挑战、遇到难题的。很多考生一遇到难题就犯嘀咕了,这个题目我没做出来,我的其他同学做出来了,他们达到目标了,我达不到,这恰好是一个错误,如果一个题目是对所有人难,对你个别人难,通常题目出不到这个水平,出题目的时候是针对整体的。所以尽管遇到难题,你的注意力也应该解决问题上,这个问题解决不出来,你越想,思维越容易定式,我要做非常显著的记号,因为这个题目把我挡住了,考试的时间需要有效的利用,我做个非常显著的记号,把它放在这里,我先做其他特别可以通常解决的问题,等到我其他的问题一解决,我信心上来以后,我回过头来之后,迎刃而解了,因为平时对这个题目是有积累的,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真正集中起来了,如果你在考场上,看到其他的考生考得很好,或者你惦记着我这个考试如果没考好,我爸爸妈妈怎么办?我让老师失望怎么办?我以后怎么去见人?完了,你的心思全歪了。这跟打枪一样,你这一枪打出去不会准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真正要想的问题,恰好是你考试的问题、信息。从脑功能的角度讲,你也应该把整个的脑功能聚焦在相应的问题解决上。你才能够达成最佳的发挥。
从考试每一门转换的基础上,我们一直主张孩子有非常好的预热的准备状态。因为每一科的考试实际上所用的智力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甚至于连脑功能的分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孩子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这门考完了,考得好也罢,不好也罢,一出考场,要找同学对答案。这是我们特别提醒同学们应该放下来的。因为你答案对得越多,对你的干扰越大。你真正要做的是,我考完一门就把它放下了。你要干什么呢?你要迅速地转到下一科要考试的准备状态中去。你提前预热一下,成绩好的,或者特别专心学习的同学都知道,你的思维最佳状态,不是一上考场就能够达到的,你一定要有一个预热阶段。甚至我们的谈话也好,开始会比较冷,因为大家还没有进入状态,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到越谈越通常,越谈越深入,越谈思维越活跃,其实在考场上也是一样的。如果别的考生考完了以后,在对答案,自己受干扰,而你却把它放下了,进入下一科的准备和预热,当你再走进考场的时候,你已经是最佳状态,你是一个最容易发挥的状态。在考场上要想集中注意力,应该是只关注你自己的考试,而不关注其他同学的。当然我们这次高考有一个非常好的规定,过去说60分钟交卷,现在变成结束前30分钟才能离场。大家知道一个考场上有其他同学交卷对还在继续考试的同学是一个非常大的干扰,这据说是因为防止作弊的考虑,结束前30分钟才能离场,这样在考场上考试的同学,被干扰的时间缩短了。因为提前交卷的那些同学,我相信大概有两类:一类的确考得特别好,已经做完了,而且确认查核无误;还有一类同学说没有什么希望,早早交卷放弃了。他一离场,其他对考生有干扰。同学们在学校里面,应该接受这种训练,就是不管考场上发生什么事,我只集中注意力,解决我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容易达成最佳发挥的状态。
陈静:刚才金教授说让孩子关注自己的状态,不关注其他人,这是特别重要的。找我的孩子会反映,在有一些考试过程中,他旁边的人笔掉了,他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有人交卷了,他会心情特别紧张。所以我觉得金教授刚才主要谈的是在考试过程中的应试技巧,还有怎么调整自己的考试状态。我觉得在这两个问题上,我想谈两点:第一,关于考试的状态。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中高考中能有超水平发挥。不只是希望自己能发挥正常水平,还希望能够调动自己的潜力,发挥出一个比平时还要高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的发挥,其实一方面跟你平时的积累有关,跟你考前的状态调整有关,另外一方面跟人的神经兴奋性的规律也是有关系的。其实对于正常人来说,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神经比较兴奋得点大概在上午的第三节课和下午的第二节课,按照现在学校的课程排布,大概这两个点是比较高的兴奋水平,在这两个段中,孩子反映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比较活跃,可能出现一些所谓的超水平发挥,但是我们如果看一下高考的时间安排,就会发现,这两个时间点恰好和高考的科目稍微错开,没有重合上,所以还是刚才我说到的这个问题,家长做的后勤,你不要觉得你是后勤保障工作,不那么重要。事实上您帮助他调整作息时间,对于孩子的考试状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离高考还剩一个星期,离中考毕竟还剩20多天,利用这段时间一点一点的逐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中午午休半个小时20分钟的状态,就可以把他的兴奋点稍微往前调动一下,能够尽量和高考的时间安排重合,这样避免了有的考生说,我考着考着就犯困,他犯困的话,卷子肯定答不好,注意力肯定特别分散,从考试状态来说,家长可能比老师发挥的作用更大,因为他帮助孩子从所谓的生物钟上做一些调节,也是比较容易落实的。
另外关于刚才金教授提到的考试过程中体现的一些问题,每次考试完了以后都会有孩子问我两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时候考试过程中忽然间一片空白,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考生没有拿到试卷或者进考场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想对自己的复习成果做一次最后的检验。但是,临近大考的时候,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当他进考场回忆知识的时候,忽然觉得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有的孩子因此特别慌,我背好了,怎么都记不住了。事实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他当时想不起来,并不代表他遗忘了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所有记录的知识,大脑都是以编码的形式存储的。就像我们在互联网上信息非常多,需要用搜索引擎去搜索,你去图书馆查书,你不能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你只有检索,我们只有看到试卷,看到和题目相关的提示,我们一些知识可能从大脑当中就被调动出来。所以考生进考场的时候,没有看到试卷之前发生所谓的一片空白,并不可怕,而且正常看待,不会影响你的考试状态。但是如果考试中出现考试空白,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碰到难题,忽然卡住了,一下慌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做着做着题,很多考生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发现还有半个小时,后面还有好多题做不完了,这个时候孩子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提升,所以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有的孩子特别紧张、特别慌乱,假如遇到这种现象,你不妨先放下笔,不要拿着笔不知道看什么好,这样更慌乱。放下笔放在桌子上,调整一下自己的呼吸,调过头来从最简单的题开始做起,因为所有的题目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先让自己停下来,不要让自己在这种焦虑的情绪当中恶性循环。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说这个学生平时上课爱走神,考试还走神呢,关于考试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比较正常的,所谓注意力的起伏,因为考试过程中,孩子都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力,运用这个所谓有意注意力在做这个题,但是时间长了会有疲劳,就会出现起伏,可能你会想一些和考试无关的事,如果分神的现象能够很快恢复过来,或者不影响你正常做题的合,我觉得这是无所谓的,证明孩子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也有一种孩子,不是碰到一片空白,而是忽然脑子里想一些和考试完全无关的事情,而且他越想把思绪拉回来,越不回来,特别紧张,这个最大的危害是特别浪费时间,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想这些无关的事情,而且他这样,市浪费了以后,势必增加了他考试焦虑的情绪,如果在考试过程中,真的遇到了所谓的头脑一片空白,或者开始漫无目的的遐想情况的话,真的先放下笔来。因为在考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你可能没有时间彻底调整自己的焦虑状态,但是至少要先让自己停下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尽量平静下来,再开始动笔做题。
主持人:我们回答几个网友的问题。有家长问,看到很多成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是那些孩子领父母的情,只有他们认为自己好,他的孩子不乐意和家长沟通,开完家长会之后,老师说他成绩下滑很厉害,但是他一提这个事,孩子不耐烦了,把房门一关。这位网友想问,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调整或状态,迎头赶上,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能做些什么?
金盛华:现在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要高考了,讨论这个问题有点晚,从网友问的这个问题的现象来看,问题不仅仅是高考复习的问题,这中间还有一个亲子沟通的问题,而且通常说,父母亲和孩子关系到了这种状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是一个考生,考生的焦虑其中一个压力来源就是家长给他了。因为家长和孩子沟通,已经不通畅了,已经不是一个和谐的气氛。本身家长会用很多从自身的期待出发的方式,告诉孩子,比较多见的就是,告诉孩子作息时间表,告诉孩子你该学什么了,告诉孩子你每天该做什么。大家知道,中考、高考阶段的孩子,其中一个心理特性就是成人意识刚开始出现,他特别想独立自主,尽管他实际的能力上还不具备成人的能力,但是心态需求上,特别需要自己被当成一个大人来对待,所以不太喜欢家长、老师,或者任何其他成员,告诉你们该做什么。一个比较好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我们给你一个环境,让你去选择,让你去认同一件事。这是自己情愿的。所以观点是和谐的,自身的体验也是相互接受的。但是,我们很多家长,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面。有一个原来的传统,就是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都会是居高临下的,某些时候是带有压迫式的,这次“六一儿童节”有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出台,就是说,以后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变。这个时代,尤其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青少年阶段特别想做成人,特别想被当作大人来对待,尽管有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孩子。
等到在这样一个状态下,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实际上是一个亲子关系全面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中考或者高考复习所带来的问题。所以这个话题移植到高考这个题目上谈,一个是时间比较晚了,大家知道,心理的问题是积重难返的,一种亲子关系模式的重建。就是说,我现在已经非常厌烦父母亲对我絮叨,厌烦父母亲给我压迫,厌烦父母亲给我太多指导的时候,我们这么几天时间让他重构,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在心理学界,流行一种疗法叫“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主导的方向,就是重构家庭关系,原来的互动模式是有问题的。原来的父母亲对待孩子的反映方式,双方都不接受了。包括现在我们有些节目做的亲子关系的,你也可以看到,家长孩子坐在一起,不融合,也不接受。这样的亲子关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专家的帮助下,或者社会机构的支持下,重建亲子的良性关系,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
网友说的这个问题,应该说,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复习考试,考场发挥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关系模式,亲子的互动关系问题。
陈静:作为教师,我想给这位家长一个建议,因为其实在以往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家长,这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挺高的,每次跟老师沟通完了以后,都希望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孩子。但是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其实亲子沟通作为沟通的一种形式,沟通的过程需要为目的服务,您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听进去您给他的一些信息,假如您一张嘴就是孩子特别不爱听的话,他根本就不听,那根本不可能接受您的信息。所以我觉得,家长可能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方式上的调整。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是需要提示所有家长的,就是因为老师也是人,任何一个老师都是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当您从老师那儿得到了一些信息之后,您作为成年人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之后再给孩子,我们有的家长是老师说了什么,回来原封不动的告诉孩子,您要知道,有时候老师跟您说的话,事实上是不想跟孩子或者不便于跟孩子说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家长,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还好,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您这样传话的话,一方面影响师生关系,另外一方面也影响您的亲子关系,更重要对孩子的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家长在亲子沟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起来家长,如果您多花心思调整一下方式,对自己收到的信息做一些巧妙的加工,再传递给孩子,可能效果会有一些改变。
主持人:新华网网友问,“缓解考试前压力的同时,是不是把知识全部掌握,熟练运用”。这可能是一个学生?
金盛华:这是自我要求比较高的学生。事实上,知识是一个海洋,没有人能够把所有考试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全部掌握,并且熟练运用。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包括我们教书,已经是教授了,并不意味着学生拿一个问题来,你就可以应对的非常好。和学生问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你已经全部掌握,熟练运用了。包括现在成名的教授,也受到很多网友的批评。这个时候,对教授不能求全,我们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每一个问题,事实上问题的答案,除了像一些科学性问题,可能有一个绝对答案,更多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没有绝对答案。但是,的确存在一个,我们把已经有限的掌握的知识,如何在一个问题上融会贯通,包括我们现在高考里面有些问题,是考你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把你全部掌握的知识调动起来,然后,应对这个问题。显示出融会贯通,这是比较好的状态。比如北京市很大,我们了解北京市的时候,这个信息都是片段的,如果只了解片段的信息,你在北京肯定会迷路,你了解到的各种信息,必须整合出一个大的整体的北京市的画面来,比如我们现在在人民网这个地址上,我是北师大的,我要去北师大,我一定有一个心理路线,这个心理路线非常明确的时候,我开车也罢、走路也罢、坐公共汽车也罢,可以非常有效的达到我的目的地。如果你只知道两点,我也知道距离,但是不知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说你关于北京市的信息没有融会贯通。所以我们主张学习的过程当中、复习的过程当中,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图,就像我们刚刚分析北京市一样,你说你知道天安门、人民日报在哪里,知道北师大在哪里,知道圆明园在哪里,仍然不是一个整体的画面,特别是各个地点的相互关联你不清晰,所以作用非常有限,我们学习也一样,所谓熟练,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构成整体的画面,你光给我一个人民网的地址,我就知道人民网和北师大、圆明园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从北师大出发,到人民网有一个最佳途径,达到我的目的地。我主张同学们不管学习哪些知识,包括平时知识素养的积累,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性,一定要有一个融会贯通。然后所谓的熟练掌握,是在这个情况下达成的,绝对不是全部的信息,全部的知识的掌握,我们做不到,没有人能够做到。
陈静:另外我觉得像所谓“全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个同学可能没有认真学高考的考试说明。因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知识是同步同等的,有的知识只需要你了解,你再看见它你认识它,有的需要了解,只有一小部分是需要你灵活运用的,不同层次的知识,如果你都强迫自己达到运用的程度,这肯定是达不到的,当你达不到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挫败感,或者你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另外不管在什么考试当中,至少有80%左右的题目都是基础题,所谓基础题就是只要认真跟着复习了,跟着学习了,都可以掌握的题目。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中高考的目标绝对不是满分,如果说您要求您自己的目标是满分的话,可能这个所谓的全部掌握并熟练运用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只需要得到自己该得得分数,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确定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而且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还剩6天的时候,我觉得有的时候要适当的学会放弃一些。如果说,这个知识点你为了掌握它,要花很多时间,而浪费了一些你可以巩固一些已有知识点作为代价的话,我建议这些考生可以适当的根据自己的情况放弃一些高难度、耗时长的知识点的分析。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专家给我们做了点评,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期的心理专家的讲坛就到这里结束了。再次感谢两位专家,以及学生家长代表。各位网友,欢迎继续关注我们人民网教育频道的心理专家讲坛节目。谢谢,再见!
• 复习进入心理疲劳期 厌倦状态制动高考冲刺(图)2008-04-19 09:41
• 复习进入心理疲劳期 厌倦状态制动高考冲刺(图)2008-04-19 09:32
• 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的八大技术2008-04-13 17:32
• [心理按摩]情绪自我调节的五十种方法2008-04-08 11:54
• 两成高三生逢考就“病” 心理压力大是主因2008-03-23 09:12
• 坚定信心是关键 高考百日冲刺之心理、技巧2008-03-02 18:31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