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再思考

日期:2007-07-24 15:00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004次
   历史学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一门人文学科。因其人文学科色彩浓郁,所以一般人都懂得一些历史,都读过一些历史。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历史有趣,历史好学好教,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要真正教好却是相当难的。
    历史学科是抽象的
    原以为历史是非常形象的,所以常常在心中为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记不住而烦恼、生气。经过较长时间的比较和反复思考,笔者突然意识到历史在比较形象的同时也是非常抽象的。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史实,它不可以再现,不可以重构,而且历史没有一般的逻辑公式和模式去套。由于已经过去了,甚至有些历史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年,所以后人根本不可能亲自去经历和体味。因此,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越是白发苍苍者往往越权威。因为浩如烟海的史料必须去阅读、思考然后才有发言权,而自然科学绝对不会是这样。人文科学里面的文学、政治也不会是这样。已经过去了的都可以称之为历史,所以,历史包罗万象,即使像郭沫若那样的大历史学家又对浩繁的历史知道多少呢?即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说所有的历史学家所知道的都是九牛一毛。因此,历史不能被感知、不能亲身去实验、不能随意进行假设、不能亲自经历、也不能进行一般的逻辑推理(历史带有偶然性),同时,历史又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外交等许多方面,往往历史的发展又是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联合同时进行。因此,历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抽象的,这是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所决定的。    
    现行历史教科书加剧了历史学的抽象
    现行历史教科书有许多优点,这是众所公认的,但是,教科书的编写使得历史索然无味,因为它力图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科书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许多教科书都是重政治、轻人文;重阶级分析、轻生产力分析;重知识结构、轻情趣描述。历史被剔除了血肉,只剩下了骨头。所以,它等于抹煞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最一般、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灌输。所以历史往往变得很抽象,干巴巴的,老师教起来很费力,学生又不愿听这些干瘪的历史。长期这样下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的抹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目前历史教学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学生背景知识匮乏、阅历、情感等不合拍往往加剧了历史的抽象性
    学生往往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历史问题难以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加之对庞杂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教材讲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从大的方面去概括,很少从小的方面去描述;我们讲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从粗的线条去勾勒,很少从细的线条去梳理。这样,缺乏了感性的认识往往只剩下理性的东西,难道历史不抽象吗?而且教科书和老师要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要求学生认知历史,所以,历史教来教去,就只剩下老师教学生了。反过来,由于学生的历史背景知识缺乏、阅历浅,过去了的历史又不能设身处地的进行感知,所以,学生学历史只能依赖于教师讲自己听了。严谨的史学家都知道“论从史出”,可是对于中学生而言,要求他们“论从史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没有广泛的占有史料就没有充分的发言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在他们头脑中根本没有原材料。正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就常常出现了老师在上面讲的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而学生在下面却无动于衷、不痛不痒。教师提问教材内容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思考回答,因为在他们印象中看书也是能看懂的。老师提问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又难以回答,所以在很多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常常是很难融为一体的。因此,历史往往根据需要被人阉割了,不要说学生不愿学,就是有些知识和说法,教师也难以苟同,但是,教科书就是这样编的、教学大纲就是这样要求的,教师仍得硬着头皮往下讲。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要将一个历史事件完整的交代清楚,教师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往往增补了许多知识,既有对背景的交代,又有对经过的较细描述,既要阐述观点,又要用大量的史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按照现行的历史教材,每一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又需要将前后的知识融汇贯通,所以,历史教师备课量很大、上课也很辛苦。教师往往使开浑身解数来将高度浓缩了的、模糊的知识稀释后明确交待给学生,而学生往往不买老师的帐,因此,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教育者自己将自己逼到了死角和夹缝中,出力不讨好。
    历史教学呼唤课程改革
    基于以上原因,历史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增加教学的自由度,增加学生的自主性,所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已在部分省市试点。即将使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都大大压缩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增加了大量的材料和观点,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淡化了一些死知识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初一历史教材将中国古代史全部讲完,改掉了过去在初二年级还有4课清朝前期历史的编排,古代史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教学内容由原来的27课压缩到22课。极大地给予了教学的空间,在许多知识的提法上也发生的质的变化,不再是以阶级分析法来划分历史时段,而将整个中国古代史分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九个部分。单纯从题目来看,完整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整个变迁。增加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横向上,课标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纵向上,课标分别从必修、选修内容以及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规定了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以往所没有的,我们相信新课程标准必将掀起新一轮课改的热潮。
    几点思考与想法
    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更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而不是以完成任务来展开教学。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是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的安排教学,要么是对背景的详尽交代、要么是对过程的详细描述、要么是对结论的精辟概括,总之,一切应该根据学生和知识的需要安排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课的内容都要深入的研究,看以什么为突破口,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参的要求去做。要体现教师的思想、要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驾驭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只要广泛的占有材料、深入的进行思考、对比、归纳、概括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否则教师只会变成教书的工具。
    由美国大片想到的:近年来,美国好莱坞公司拍了大量的反映历史问题的大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珍珠港》等, 美国人往往通过一两个典型人物、通过一个主线(比如爱情)将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以人物和事件来展开,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而中国导演所拍的历史大片则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作支撑,否则看起来比较吃力,反映了东西方导演不同的风格,我们很难厚此薄彼。哪一个人都无法把浩繁的历史重构出来,所以西方导演选取一个角度“再现”历史,这种做法似乎更明智、更具观赏性。我们在教授历史的时候可否从中吸取一定的启示呢?
由谈话内容所想到的: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谈话节目层出不穷,而且很受观众青睐。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以某一个话题来展开谈话,既可以邀请同一学科的老师参加,更可以邀请同学参加,请学生主持,大家就某一个话题共同讨论,这样学习讨论的空间很大,因为是谈话方式,所以尽管是一个话题,但很有可能由这个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很多的好处这是公认的,研究性学习应该长期坚持,有些研究性课题本身也是长期性的研究过程。应该进一步解决好研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有过程没结果、有结果没过程)、行政命令与自主学习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源与流的矛盾等等。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三年规划:三年应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师心中、学校心中应有一个规划和目标。初中主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使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有初步的思考。高中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在遵循各学科逻辑次序的基础上,甚至完全可以打破教材规划,根据人文学科需要,兼顾政治、语文、地理、英语等学科教学,使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即在三年内,人文学科有整体规划、自然学科有整体规划,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安排各科教学,尽量使各学科之间实现同步教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论证、组织、实施,并不断地修正,以形成各校自己的教学特色。
    建立综合教育评价体系: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已很难适应,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教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评价目标要多元、评价方法要多样,这种系统应该包括平时积累和课堂学习、测试评估等环节,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应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性学习结合起来。平时积累主要注重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出学生寻找资源的途径,即学习本段历史有哪些资料可以查阅、可以借鉴,剩下的事情全部由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自主讨论等等,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测试评估主要是学生自发的总结归纳概括,或撰写论文或进行研究性学习,关键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
    尽快建立校本课程:按照目前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各学校应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要将德育管理目标渗透其中、要兼顾地区历史、要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要将教师也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课程开发者要有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等等。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综合的艰巨的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重视过程、重视意识。从具体的课程活动程序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具体的实施到最后的收效都要有一个全盘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建立学分制:学分的好处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将实行学分制。修完学分或提前修完学分这门课程就可以结业,这样就可以使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不用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
    总之,我们应该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改革,永不停歇地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 2003年第10期)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