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我失骄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

日期:2016-12-26 19:23作者:常树青文章来源:经济开发导报点击数:10469次

 

真实记录革命烈士毛岸英生平英雄事迹的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这是我国电视荧屏第一次全面展现毛泽东父子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伟人之子短暂却又传奇的一生。看后甚为感动,特发一篇旧作以纪念毛岸英父母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以飨读者。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情,请朋友们各抒己见!

毛泽东1957年所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道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爱妻杨开慧的一片深情。今年适逢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记下几段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借以表达我们对伟人毛泽东同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从别具一格的求爱到不俗的结合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杨怀中)先生在校教授论理学等课程。杨昌济经常邀请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他的“板仓杨寓”举办讲学会。毛泽东经常在这种场合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激昂的谈话,勤奋学习的身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博大胸怀,给年轻的杨开慧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由于父亲的关系,毛泽东、杨开慧见面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板仓杨寓”一次次倾听毛泽东谈话,阅读毛泽东一本本读书笔记;在爱晚亭,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起漫步在桔子洲头、湘江岸边,畅谈理想,展望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杨开慧对毛泽东产生了朦胧的爱慕之情。

比毛泽东小8岁的杨开慧,身材苗条,有着圆圆的白皙的面庞,是一个秀外慧中、富有个性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毛泽东交往的加深,内心悄悄地爱上了他,毛泽东也深深地被对方的聪颖所吸引。

1920年初,杨昌济去世,杨开慧入长沙湘福女中读书。一天,杨开慧收到毛泽东寄来的一首词《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首情深意长而又哀婉动人的词,叩开了开慧爱情的心扉,也透出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一片深情。

1920年冬,毛泽东、杨开慧在长沙正式结合,婚礼极俭,实现了他们自己的诺言:“不做俗人之举。”他们的结合被湖南的新青年称赞为“理想的罗曼史。”美国人特里尔在他著的《毛泽东传》里认为“五四精神鼓舞下的毛杨的结合是自由恋爱的结晶,这在旧中国是罕见的。”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有力鞭挞,说明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久别的绵绵相思和短暂的相逢依恋

毛泽东和杨开慧短短10年的婚姻生活,由于恶劣的环境和革命工作的需要,很少有时间在一起。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二七”血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全省工团联合会起而援助,湖南军阀赵恒惕以“过激派”罪名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留下杨开慧和只有6个月的长子毛岸英远行上海。分离的痛苦、思念使毛泽东挥就一词《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气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独。凭隔断愁丝恨。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这是一首饱蘸着“人间知己吾和汝”深情的绝唱!

毛泽东和杨开慧来去匆匆,更加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革命事业。特别是杨开慧对毛泽东工作的全力支持与生活上细致入微的照顾,更体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高尚情操。

长沙城东清水塘是毛泽东建立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所在地。杨开慧做区委机要和交通工作,生活、工作在毛泽东身边。每到深夜,她总要起床,先照顾未满周岁的岸英,然后到厨房把暖在锅里的饭菜端到书桌上来。毛泽东工作时全神贯注,饭菜常常顾不上吃,开慧便执意站在一旁,非要等毛泽东吃完才去休息。清晨,毛泽东早已出去工作,开慧又埋头伏在桌子上挥笔疾书,抄录毛泽东昨晚写好的文章,开慧的身旁,还放着岸英的摇篮。她的手在抄写,脚却在踩摇篮。

1924年初夏,杨开慧带着年幼的孩子从长沙来上海,与毛泽东居住在英租界一所极普通的房子里。由于得到杨开慧的精心照料,毛泽东每天从事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在那半年多的时间里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爱意。




深情与哀思

1927819日,毛泽东亲自把开慧送到板仓老家,第二天启程去发动秋收暴动,杨开慧担起了领导板仓地区地下斗争的重任。谁知这匆忙的一别,竟成永诀!以后俩人靠鸿雁传书,表达对对方的思念,直至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一次,开慧打开从一个革命者手中转来的信笺,上写:“我在这里做买卖,生意兴隆赚了钱,堪以告慰……”,下署“润芝”两字。短短的几句暗语,报告了胜利的喜讯,传递了诚挚的问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慧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她的心仿佛早已飞到毛泽东的身旁。

1930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入狱。六舅妈在探监回来后从开慧送出的菜碗底下揭出一张字条,内容是:润芝近况如何?敌人没有从我口中得到任何东西,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上,年仅29岁的杨开慧高呼革命口号,怀着“革命早日成功”的美丽憧憬,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当转战在江西吉水县木口镇的毛泽东从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哀痛万分,挥笔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悼词,以悼念这位伟大的英灵!

建国后,毛泽东曾多次提起杨开慧,表达了伟人毛泽东对爱妻的哀思和眷恋。1950年,毛泽东派岸英回板仓为开慧扫墓,并致信给妻兄杨开智夫妇:“儿子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1957年在《致李淑一》的信中除附有《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外,还嘱托李淑一“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的光辉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镌刻在湖南长沙东乡板仓冲杨开慧陵园花岗石墓碑上,对杨开慧的一生作了热情的颂扬和高度评价。

——作者 常树青 《经济开发导报》19931226






 

常树青专访:一片丹心育桃李 满腔热血写华章

引题:

他甘做人梯——用坚韧和执着,让学生攀着瘦削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

他愿化春蚕——用汗水和才能,将细细的茧丝编织成学生身上的锦裳。

他潜心钻研——用心血与智慧,服务教职员工、办好全省优秀教育网。

他热心公益——用真诚与奉献,给身边人温暖、给贫困学子送去希望。

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办公室主任常树青。

一片丹心育桃李 满腔热血写华章

——访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办公室主任常树青

三尺讲台,一片丹心。在28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常树青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用激情,用智慧,用心血,用大爱书写着教育和服务教育的美丽诗篇。

  多年来,常树青依托先进的教育理念,抓好教育、做好服务、办好网站、助好学生,曾当选沧州市首届历史学科带头人,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沧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获得首届“沧州市十佳(杰出)青年教师”“雷锋式好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文明市民标兵”等多个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奖励,因成绩突出,于1997年入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著的《中国百科学者传略》,2000年入选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编著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卷》。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为何能在被人们戏称为“教书匠”的岗位上干出如此骄人的成绩?让我们一起走进沧州一中,感受其28年如一日般的求学与教学生涯路。

潜心钻研,风格独具,堪称沧州市教育专家

常树青是一名出色的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和优秀的班主任。他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既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又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既严谨又灵活,多种方法并举,师生教学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在沧州市及河北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教育教学科研、高考研究、撰写论文论著、培养青年教师、执教省市级公开课、举办各种大型讲座等方面,常树青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19986月,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首届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200512月被河北省政府、省教育厅命名为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那是1984年夏季,大学毕业的常树青身背行囊,坚定而匆忙地走进了沧州一中,迈上了他盼望已久的三尺讲台,开始了在“桃李芬芳”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时,教学改革处在启动阶段,常树青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在认真备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在本组老教师的帮助下,刚参加工作就确定了教改课题——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在20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常树青多次在全市进行公开课,多年来,他所教班级历史高考平均分及单科成绩均为沧州市第一名。他撰写的论文《试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年轻干部的标准和原则》《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等20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得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论文50多篇。出版了专著《五四爱国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结构》《高中历史分类复习与测试》等著作。

20多年来,常树青在平凡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沧州地区及河北省中学历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步成长为一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科研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有着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师。

遍洒爱心,情系学子,育就芬芳桃李满天下

采访中,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不禁感慨万千。常树青出生在献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深知普通百姓生活之艰难,学生时代他就懂得,要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同时,立下誓言,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1980年的高考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专业,而成为本村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常树青成为沧州一中的人民教师和中层干部。自身的经历,家庭的熏陶,党的教育,学校的影响,使他成为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中学任教以来,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平台,更是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常树青在邻里中热情待人,在同事中和睦相处,在师生中资助寒子,在社会中扶危济困。

  在教育一线,班主任是与学生最为贴心的角色,常树青曾担任班主任十年,在工作中做到严爱结合,一视同仁,取得了“自己(工作)得心应手,学生心悦诚服”之效果。特别是他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叛逆、早恋等等一些让无数老师头痛的学生问题,在他的“爱心”包围下都迎刃而解。因此被有关领导和老师称为“转差专家”。

取得学生的信任只是作为老师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所授内容更好的传达给学生。常树青在做到这一点后,又对自己定下了更高的要求,他开始努力求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一个个不眠之夜只有青灯为伴,熬红了双眼,只为一颗朴实之心,只为一份师生之情。常树青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沧州市及河北省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8年,常树青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一女生和家里发生矛盾,有一天早晨留下一张“我永远也不再进这个家门”的字条,私自到学校上学。学生家长万分焦急,找到他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学后常树青将学生叫到身边,耐心地讲明离家出走的危害,尊重父母的道理,使学生承认错误,与家人言归于好。

20多年来,常树青始终遵从“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以雷锋为榜样,以党员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乐善好施,无私奉献。他积极参与“希望工程”与“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先后捐资5000多元资助十几名贫困学生,使她们受到了应有的教育。

  常树青还自费出资近万元,历时5个多月,编辑出版了学生个人成长史专辑《追寻梦中的太阳》一书,开创了全国该项教研领域的先河,深受学生、家长及教育专家的好评。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深受大家赞誉和好评,被市委命名为沧州市第六届十佳文明市民。事迹多次在《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新闻媒体上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躬身实践文明的模范。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常树青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他的学生,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他爱心遍洒,哺育了桃李满天下。无私的爱心加上独特的教学方法,常树青在三尺讲台之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将无数学生送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如今,他的弟子早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五洲。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在他的影响下同样走上讲台,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1987届、1990届、1993届、1997届、2000届,他所送的高中毕业班历史高考成绩均为沧州市第一名,在河北省重点中学名列前茅,为此多次获得学校最高奖励。他在教学中注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不同的学生成绩都有不同的进步和提高。常树青独特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沧州市及河北省产生了较大影响。

无私奉献,科学管理,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贴心人

由于工作需要,1994年2月,经组织考察任命,常树青从教学第一线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2月又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学校办公室是党政综合办公室,是学校的信息中心、上传下达的枢纽。担负着学校文秘工作、信息宣传、协调督查、法制工作、校务公开、档案机要、人事工作、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公章管理、车辆管理、统计工作、考勤工作、计划生育、收发工作、党务工作等20多项行政、党务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默默地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工作长达17年之久。在这17年中,他依然用一份近乎执着的敬业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誉之声。

常树青作为办公室主任,除了要以身作则外,还要抓好管理工作。他严格工作管理,弘扬实干精神。弘扬吃苦精神,确立奉献意识。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得失、苦与乐的关系,做到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是办会、办文,还是办事,常树青都力求务实高效,确保顺利完成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常树青起草了《沧州市第一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外聘教师招聘、录用、管理暂行规定》《中共沧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党员发展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很好地发挥了学校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

常树青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学校宣传力度,介绍一中教育教学与改革发展情况,特别是及时宣传一中高考成绩,在沧州市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校报总编辑,20074月创办的学校校报《渤海潮》至今共出版36期,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学组校报类“最佳校报一等奖”。同时,作为总编他还荣获了“最佳编辑一等奖”。做为学校网站站长,认真做好网站各个栏目文章图片编辑工作,网站影响巨大,加大了学校宣传力度,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常树青身上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在繁杂的工作中始终紧紧围绕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放在综合协调上,放在沟通上下左右联系上,放在狠抓落实上;为上级党委、政府服好务;为处室、年级服好务;为全校教职工服好务。尽心尽力做好教职工职称评聘工作,评优争先工作,热情为教职工办理各种证件,主动关心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成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贴心人。

20多年如一日,以校为家,自我加压,超负荷工作,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他以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直诚朴的人格魅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学校办公室多次被评为沧州市和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殚精竭虑只为教书育人

教育界有句俗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应有一眼泉,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才能胜任今天和明天的教学。”在教学中的常树青也正是坚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不断地充实着自己。

在做好重点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和学校行政等本职工作的同时,常树青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求学之路。在繁重的工作间隙中,他又积极的开展了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课题几乎占据了常树青的所有业余时间,一般人都能得到的天伦之乐对于他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所有这些付出所换来的便是这些几乎等身的著作。而常树青每每注视这些书籍之时,眼神中总会流露出难于言表的神情。

介绍着凝聚自己无数心血的著作,常树青神情却格外平静:

1996年,常树青成为“中学历史思维方法指导与训练”科研课题主持人,对历史目标教学法、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历史思维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进行长期研究与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

常树青撰写了5部国家级专著:任副主编编写《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高中历史分类复习与测试》(海洋出版社出版);编著《五四爱国运动》(入编《爱国主义教育文库.近代风云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设;编著《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任副主编,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编著《名人名文名诗精粹》(主要撰稿人,新华出版社)。发表《提高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50多篇论文。科研成果有创新,有深度,有推广价值,取得一定实效。

2000年,常树青又开始进行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探索。20007月撰写的《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获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该文20012月获《人民教育编辑部》举办的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20009月撰写的《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关于中小学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思考》获河北省第七届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三等奖; 20036月撰写的《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创新意识 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发表在《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

常树青20多年的教学与求学生涯可谓饱经风霜,而在那稳健的脚步背后,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全国历史优秀指导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沧州市十佳青年教师”“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沧州市雷锋式好青年”“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常树青到底获得了多少荣誉证书和奖章, 已无法细数。而在他的心中,这些荣誉都不是他最终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关注社会,担当数职,做好社会兼职工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近年来,常树青应邀担任了多个社会兼职,沧州市政府督学,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报》特约编辑、驻沧州市记者站站长,河北省教育厅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沧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首届特约研究员,沧州市教研室首届兼职教研员,首届沧州市文史委员会委员。这些更增强了他内心推动教育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作为沧州市运河区第七届政协委员,常树青在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撰写的运河区政协领导督办的重点提案《关于扎实推进运河义务教育均衡,全力争创河北教育示范区》,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运河区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了运河区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他撰写的提案年年被确定为重点提案,年年被评为优秀提案者。

常树青是第五批沧州市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市委市政府市管专家,他认真完成组织部实施“四个一”工程的工作目标,每年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年年考核优秀。

在他担任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和沧州市首届历史兼职教研员期间,在全市推广高中历史教学评优等多种活动,对提高沧州市历史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沧州一中的周新艳、张淑英、张泽玲、韩素霞等历史青年教师多次获省市一等奖、特等奖。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应《沧州晚报》邀请,为沧州的高三学生、学生家长现场答疑,解决孩子复习时在学习、心态方面及高考报志愿遇到的各种问题。

办起网站,提供信息,为师生拓展教育资源

采访中,常树青热情邀请记者坐在电脑前,用鼠标轻轻点击http://www.changqingteng.net.cn,进入河北基础教育资源网。这里有教育新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考频道、高考频道、院校招生、教育书库、学术期刊、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20多个版块,不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制作上也精益求精。这是常树青用3年多的时间办起的公益网站,发布1.6万多篇文章和信息,访问量已突破35万人次,为河北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效益。

常树青创办的公益网站河北基础教育资源网,自20085月建立至今,不仅中小学生浏览学习,不少外地教育机构、学校主动与常树青联系进行友情链接,形成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库,为省教育系统、各教育局、学校及教科研单位提供免费服务的信息发布平台,为广大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及交流互动服务。

常树青说,这个网站就是针对河北省目前的教育状况,办成一个宣传现代教育的平台,展现教育多元化的窗口,展示名师风采的讲台,透视学生生活的天地,家长教育孩子的参谋。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为家长提供育子良方、家教交流的园地,创造一个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的平台。使其成为教育行业的重要宣传工具和展示河北省教育工作大好形势及精神风貌的主要窗口。

网站以“展示教育成果,传播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服务,宣传教育形象”为理念,重点突出新闻性、宣传性、实用性、服务性。同时,注重学习资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激发智力潜能,改进学习方法,注重考试策略,提高学习成绩。

办网站,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常树青却是自掏腰包,建网站、改版、维护、网号费等每年花费数千元。他说,酷爱学习已过中年的他,悄悄学起了网络建设,他每天利用早晨、晚上等业余时间从事网站管理工作,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从不间断,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都觉得很疲惫。但一想到自己办网站的责任,又觉得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只要对各级领导、学校师生和广大家长有用,再苦再累也值得。 20098月他办的这个公益网站在河北省电教馆组织的“2009年河北省优秀教育网站”评选中获学科主题网站高中组一等奖。

常树青对工作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就像他个人网站最初的名字——常青藤一样,在书香之地弥漫着历久不散的芬芳。他对生活的热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之树常青!

常树青凭着这种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挚爱,一路前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定会将更多的桃李洒向神州大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常树青深深地认识到,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还有很多事要他去做。他说,他将一如既往地为莘莘学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为使桃满园李遍地,他献身教育,无悔今生!(牛健存)

 

沧州一中校长兼党委书记刘月廷,一中校庆总指挥、办公室主任兼校庆办主任常树青与老校友中共中央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合影留念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