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论文论著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论文论著

高考诗词“情感”题分类解析

日期:2007-08-07 11:06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505次

 

高考诗词“情感”题分类解析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    李智

“诗缘情而作。”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2007年全国20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全国卷Ι、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12套试题都考查了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情感”类试题成为2007年高考的一大亮色。

纵观2007年各地高考试卷,诗词“情感类试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词语含情

晋代陆机说过:“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人情感往往聚焦在诗中某个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语上,这个“词语”即为“诗眼”。“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或表限定修饰性副词、量词充当。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正确把握词语的结构和词性,然后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诗歌意境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四川卷)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乱”形容词,在诗中是心绪不宁的意思。“乱”作为“诗眼”,寄寓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诗的首联写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漏壶烦声,灯影幢幢,令人心烦意乱。颔联写诗人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油然平添一段新愁。颈联抒写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尾联以景结情,那令人心烦意乱的鸣蝉、秋叶半黄的疏桐,更增添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二、景物寓情

融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分析景、情关系是近年诗词鉴赏的常见题目。

解题时,首先要找准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即意象,并把握其特点;然后,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词意境;最后,分析景物中寓含的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Ι)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本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人选取了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物,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登台的所见所感。细柳在春风中轻轻摆舞,作者登上了超然台,居高远眺,满目是春水、春花,远处烟雨迷蒙,笼罩着千家万户,此情此景触发了词人的万千感慨。时值清明,本当归乡扫墓,却欲归不得,为了摆脱对故国、故人的如缕思念,词人强颜煮茶,以诗酒自娱。全词表达了作者炽烈的思乡之情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三、诗、评印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有丰富的诗词佳作,也有精辟睿智的诗论词话。这些诗论词话对我们深刻理解诗词情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命题者在诗词鉴赏中常常列举一些前人诗论,或者援引他人片言只语的评述,然后要求考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诗论的内容和评价角度,然后紧扣诗论和意境进行赏析。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抹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干确定了我们评论的角度和方向。“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词句明白如话,字里行间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词人作客他乡,恰逢妻子生日,又见日暮归鸦,此情此景勾起了作者无奈、寂寥的思家之情。作者期盼想象的团圆场景,因为不可得而显得分外珍贵感人,词句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学生在评价诗词情感时,要紧紧围绕诗论和诗词意境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比较辨情

比较类试题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比较”有利于读者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诗词描写的意境;其次,要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情感比较角度,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例如、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通读两诗。《金陵晚望》描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浮云落日映照着金陵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诗人心头。诗中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感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情感,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起句,诗人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将两首诗进行比较,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吗!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诗词鉴赏的关键。在语文试卷不断回归基础的今天,此类试题必将在试卷中频频出现,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同仁的高度重视。

                                      (共计:2600字)

                         

                          本文发表于《快速阅读》10月号下半月

 

作者介绍:李智,199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沧州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15年来,积极从事作文教学改革,指导的学生多人在国家、省市级作文大赛中获奖。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报》、《语文周报》、《北京教育》等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和参编《金榜课案》、《学海方舟》、《语文教学导与练》等6部著作。20048月,所指导学生杜超在全球华人美文大赛中获得金奖。联系电话:0317——3581819  13001489093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