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怎样在文章中“讲道理” ——写作微讲座(7)
日期:2020-10-19 15:01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4303次
一篇文章,特别是有点理论色彩的文章,“说服力”尤为重要。所谓“说服力”,就是让读者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点头:“嗯,有道理。”也就是说,文章让读者感到“有道理”,是因为作者“讲道理”。语言往往一词多义,一个短语也往往含义丰富。比如,“讲道理”这短语至少有两个含义:或者是指论证一个观点,或者是指说话写文要符合常理。在本文中,我取后者之义。生活中两人吵架,双方往往会互相指责:“你怎么不讲道理啊?”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当然是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某种观点。那么,把话说清楚就很重要。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怎么可能写不讲道理的文章呢?”是的,没人会故意不讲道理,但有的文章就是让我们感觉“不讲道理”。本来是作者力图想说服读者的观点,读者却大摇其头,在心里直说“不敢苟同”。就是行文中不会讲道理,即不讲逻辑,不讲大家约定俗成的思维规则。比如,概念模糊。有的作者对自己所运用或所要论述的概念没有清晰的理解,而是以片面模糊的理解去大谈特谈某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述”,往往越说离真理越远。请看这段话:“素质教育好是好,但不过是看起来很美而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脱离现实搞素质教育,会造成教育不公,因为高考是相对比较公平的制度,是我们社会最后一道公平的防线,如果连高考都取消了,贫寒子弟将失去上升的唯一通道。”这段话非常煽情,颇有“平民情怀”,很能触动人们渴望教育公平的神经,因而赢得很多人的喝彩。但仔细一推敲,这段话是典型的“不讲道理”。首先概念就没搞清楚。作者不由分说,就将“高考”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剔除,然后对着一个没有高考的“素质教育”大加抨击。如稍微讲点常识,我们就会知道:素质教育并非取消考试,更不是废除高考。素质教育的内涵,理所当然地包括了考试制度,而且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成绩(包括高考升学率),但素质教育决不是只有考试(高考),还有考试之外学生的体质、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意味着真正的教育公平,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贫寒子弟考上大学。又如,以偏概全。近年来,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时不时见诸媒体,这当然令人震惊和痛心,但有人因此而断定:“教师已经成为高危职业!以后我们还是穿着防护服上课吧!”固然,哪怕只有一例这样的恶性事件,法律都不能容忍。但这样的案件毕竟是个别的,将个别案例视为普遍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滔滔不绝地“论述”,这样的文章显然缺乏说服力。再如,前后矛盾。前面说:“不要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后面又说:“一个教师好不好,不看教学成绩还看啥?”前面说:“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后面又说:“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前面说:“课堂上要给学生以思考的自由。”后面又说:“要对学生的认识予以正面的导向。”……这样的论述,很难让读者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再如,思维单一。一听说教师是“蜡烛”“春蚕”,就只是想到这是无视教师本人的生命,也无视教师正当的权利和合法的物质待遇,进而撰文大加“批判”,却不理解或不愿理解,这是对教师辛勤劳作、奉献知识精神的比喻,而比喻的特点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类似单一的思维方式,如果成文,很难有说服力。我还可以继续“再如”下去,而且没有止境,因为类似的逻辑错误,在一些文章中实在是层出不穷。写文章要讲道理,意味着作者要遵守公共常识,遵循思维规则。不只是写文章的时候要随时提醒自己“讲道理”,而且文章写完后,不妨自己多读读,看自己是不是“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