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四个不停、四个学习”,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日期:2023-11-06 09:24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守望新教育点击数:3950次
老师,你有多久没有收获专业成长了?是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慢慢地等待着时间肆无忌惮地侵蚀?一位教师的成长又需要哪些核心要素呢?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批评?广阔的平台?绝佳的机会?或许这些要素都需要,也或许并不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下面李镇西与你分享他自己专业成长的心得、帮你解决关于教育的“疑难杂症”、带你探寻教师成长的秘密。每个教师的成长最关键的是:从这四个“不停”开始!做到这四个“不停”,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老师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这四个“不停”中:最核心的是“不停地思考”:以思考统帅并贯穿实践、阅读和写作;最关键的是“不停地实践”:以实践带动和促进思考、阅读和写作;追求“有思考的实践”和“有实践的思考”,是作为老师成功的原因。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投入到“完美教室”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的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有思考的实践”,成功的老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第二是“创造性”,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我经常说,阅读其实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主要的途径。所有名师都有一个特点,即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伴随一名教师的从事教育实践的,可以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正面教育》;可以是《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南渡北归》,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可以是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还可以是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没有教师饱满的灵魂,就不会有学生充实的精神世界。在打开学生广阔视野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开阔自己博大的胸襟。“支教一年,我写下了近18万字的支教日记,拍下近万张孩子生活学习的照片。这些都是有形的宝贵财富,而更让我觉得弥足珍贵的,是那些无形的资产——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尊重和宽容,这些变化影响了我后期的行走方式。”这种写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记录、总结、梳理、升华。没有这种写作,就没有她对教育“新的思考”。所以,我多次说过,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写”,而精彩地“写”又能够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而把难题当课题,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自己教育实践的得失:“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一直以来,我过于关注学生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生命的成长。我不断武装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教育。”没有这种反思,老师可能就永远停留在“管住学生”的层次,而不会有更高的自我超越。
年轻教师成长的路上,除了应该做到“四个不停”,与之伴随的还应该有“四个学习”。我这同样不是看到哪本书上写的,也不是听名家说的。虽然许多书上都写过类似的观点,不少名家也说过类似的主张,但我首先是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得到的体悟。虽然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我还是想以自己的例子强调一下,如果没有我年轻时如饥似渴地读陶行知、读叶圣陶、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钱梦龙、读于漪……我就无法想象我后来的成长。记得当年读钱梦龙等名家的论述和课堂实录时,我的心房常常被他们的智慧点亮,而且第二天这些智慧就可能成为我课堂设计的一个环节,或某次教育行为的亮点。向书本学习当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别人的思想实践化作自己的灵魂,最后落实于行动。我主张,年轻教师可以向四类书学习:第一,教育经典。用大师的思想武装头脑,站在巨人的肩上俯瞰教育。第二,学科著作。要追踪所教学科顶尖级的特级教师们的最新动态,从他们的经验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养料。第三,人文书籍。通过这类学习,让自己具备知识分子的胸襟与气度。第四,学生读物。和孩子保持共同的语言和心态,更有效地走进心灵。向他人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长的捷径之一。道理很简单,通过别人的路,自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这里的“他人”,指的是周围的同事和远方的名师。年轻老师刚参加工作,就算你不“拜师”,学校也会给你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的。对于指导老师,我主张持续听他的课,坚持至少一年。当然,指导老师会经常来听自己的课,对于所有的建议包括批评,年轻人一定要沉得住气,多吸收,多反思,不要计较指导老师的哪一点“还不如我呢”。对于远方的名师,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学习其经验,也可以当面聆听其讲座。我主张,要以“研究”的方式向名师学习,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学习名师的成长道路、教学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思想来学习名师的精髓。另外,我特别主张年轻老师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不是看他具体的课堂操作,而是看他在课程上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行为,都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素材。和向名师学习一样,所谓“向自己学习”其实也就是研究自己,而这里的“研究”,就是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的班级教育,研究自己的成功举措,研究自己的失败做法……把自己当作研究者,就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包括细节不停地追问:这堂课有什么可取之处?为什么我会上得出乎我预料的好?有什么值得总结的?这次谈心有什么不妥的言语?为什么我这么耐心却始终没进入孩子的心灵?有什么值得汲取的教训?为什么两个孩子犯同样的错误,我用同样的方法却轻而易举地说服了其中一个,而另外一个却油盐不进?我今天对学生的发火是不是必须的?我今天的失误是不是可以避免的?我的教育还应有哪些改进?……每天都这样追问,每次都这样追问,就是不断研究自己,就是不断向自己学习。以我近四十年的教育经历看,我们的教育对象却有着我们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向学生学习,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的确,相对于成年人,孩子们的心灵纯真无邪——至少比我们成年人洁净一万倍。我经常面对孩子,感到自己的心已经锈迹斑斑。另外,总体上说,孩子们的胸襟比老师开阔,很少(不是绝对没有)有学生会记恨老师。若干年后,学生们往往只记住了老师的好,而把我们忍不住的某次粗暴忘得干干净净。因此,他们的确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我这里更想强调,我们要形成一种制度,让学生监督老师克服缺点。我就是这样做的。在我班,有师生共同制定并遵守的《班规》,里面有针对我弱点的制约条款。我的急躁、爱发火、爱拖堂等毛病,都是学生通过《班规》帮我改正的。陶行知把“向学生学习”作为民主教师的资格,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共识。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同时是终身学习者,这里的学习,含义十分丰富,但至少应该包括我说的以上四点: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己学习,向学生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而作为有热情有追求的年轻教师,这“四个学习”就是你成长路上四个强有力的助推器。